APP下载

领导干部对社会管理对象的认知偏差分析

2012-08-15王洪春陶志凌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刻板偏差效应

王洪春 徐 群 陶志凌

(①③中共上饶市委党校 江西 上饶 334000

②上海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上海 宝山 20044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因此,社会管理工作最终将转化、细化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调查收集信息、作出决策部署、采取行动应对、及时反馈总结等管理行为。而这种管理行为虽然千差万别、错综复杂,但都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对管理对象要有正确的认知判断,尽量减少各种认知偏差,以免信息失真导致误判,进而作出错误的应对行为,酿成种种后果。

管理对象也称为管理客体,是指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对象。一般而言,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尤其是广大普通民众作为社会管理对象,可依据种种标准进行分类,但基本的不外乎个体和群体之分,因此对管理对象的认知就涉及到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在管理活动中,领导干部对管理对象的认知偏差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领导干部人际认知偏差及其危害性分析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社会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识人选人用人及干部任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许多干部的心思花在投机钻营、溜须拍马、行贿索贿、跑官要官上,而艰苦实干者被人嗤之以鼻?为什么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蔚然成风?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之外,党政干部人际认知偏差也是不为人所注意的关键因素,其中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干扰甚大。

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人际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它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近因效应则与之相反,它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它一般产生于熟悉者之间。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

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在个体心中的形象,因此基于这种外部特征去推断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以貌取人”是很不准确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的求职经历一波三折,正是受到首因效应的强烈影响。近因效应则往往会因为最近的某件事或某种看法“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的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人的全面认识”,同样也是片面武断的做法。

上级督导、考核下级的工作,如果要做到全面准确,就必须从德、能、勤、纪、廉等各个方面加以考查,这已经是很艰巨的任务。而下级人数往往数倍于上级人数,一对一的人际认知尚有偏差,何况一对多的认知判断?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认知偏差、认知错误就必然且经常地发生。既然上级领导的认知难以准确全面,所以下级弄虚作假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且许多下级为了获得更多的让上级领导认识自己的机会,为了让领导对自己形成好的、积极的“第一印象”,挖空心思、投其所好、溜须拍马甚至送礼行贿。所以那些领导的亲朋好友、“身边人”和常常与领导接触的人就获得了更多的升迁机会,而埋头苦干与实干者湮没无闻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

当基层干部与普通群众发现领导干部作出不公平的行为时,往往怀疑甚至敌视后者并泛化成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对社会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害的。领导干部为什么会搞“结党营私”、“互相包庇”?为什么“一人做官、全家享福”屡见不鲜?为什么对意见不合者、竞争者则认定对方是跟自己过不去、是故意刁难自己,直欲除之而后快?其根源就是他对亲朋好友等“身边人”与竞争者的认知偏差。当他人对自己表示好意或施以援助甚至送礼贿赂,就觉得此人古道热肠,是个“好人”而投桃报李;当他人对自己的观点或做法持异议或反对,就认定对方不识相,是个“坏人”而心存芥蒂甚至阴谋报复。这都是典型的晕轮效应或恶魔效应在现实中的表现。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指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常常只从局部出发,就如同日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愈来愈大的圆圈,并据此得出整体的印象。这就是人际认知中的常见偏差——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它实质上就是个体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与晕轮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的评价偏低。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就说,“我们在判断他人时常常喜欢走捷径”。

晕轮效应节省了人类对外在事物及他人的认知反映时间,可以帮助人类更快地对对方作出是好是坏的判断。在强敌林立的原始社会,它有效地保证了人自身的安全与繁衍,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尽量节约个体宝贵的心理能量以从事最重要的工作。然而,它的负面影响也是人所共知的。最为常见的消极影响莫过于造成了人际交往中的虚伪与欺骗、决策中的失误与偏激。而领导干部之所以会对下级或群众个体出现判断失误,做出任人唯亲或者助纣为虐等行为,正是晕轮效应在悄悄地侵蚀他的理智,不知不觉地蒙蔽了他的双眼。恶魔效应则如同官场竞争中的“死神”,直接促成了少数争权夺利者的利欲熏心、弑人弑己之悲剧。

二、领导干部群体认知偏差及其原因和危害性分析

对领导干部而言,在新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群体性事件多发等新形势下,时刻面临着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矛盾。领导干部在知觉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时最常见而且大量的偏差表现形式就是刻板印象与偏见。

(一)刻板印象

2010年4月13日,辽宁省庄河市市长孙明面对千余名群众在市政府门前集体下跪,竟然避而不见。这不仅仅是能力、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恐怕还有他对老百姓的刻板印象在作怪。在他看来,群众是来无理取闹的,不理也罢。再如不少领导干部视群体性事件为“刁民闹事”甚至“暴民滋事”,也是刻板印象主宰了他对事件及闹事者的理智判断。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群体及其成员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它有三个特征: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社会心理学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和记忆”,弊大于利。弊端之一在于过度概括,即在有限的材料基础上,做出了极其宽泛的结论;其二是忽视个别差异,经常导致对人的错误认识,作出错误结论;其三是对人知觉的定型化会造成有失公正的社会偏见;其四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思想,影响潜能的发挥。

是的,刻板印象好似社会群体的标签刻在我们的大脑里,其作用往往“犹如一个拉响的汽笛,它让我们对所有平时能感知到的细微差异充耳不闻。”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在与社会各个阶层民众、各种群体打交道的时候,先入为主的成见总是偷偷地渗入他的意识,而他却不以为然。而这些主观成见必然左右他对群体真实情况的认知判断,进而无法确保决策和行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一些地区应对群体性事件措施不力就是明证。

(二)偏见

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高高在上”、不愿下基层深入普通农民工人中间,是因为他们轻视体力劳动,认为那是“下等人”干的活,与这样的人为伍降低了身份。这不但是一种职业偏见,更是一种对农民、工人等劳动群体的偏见。因为诸如此类的偏见,再加上刻板印象的自动化干扰,领导干部要形成正确的群众观,其认知偏差阻力可想而知。所谓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其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是刻板印象的强化固化。它以多种形式显现,如种族偏见、性别偏见,或者喜欢一个群体而讨厌其他群体等。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偏见的本质》中就指出,偏见是“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

我国诗人叶千华感叹说,“偏见的圈子既狭小又自私,人也多爱在此打转。只要是生活中的人,谁都逃脱不了曾经有或现在有或未来有—— 偏见。”偏见往往源自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广泛存在于人的认知活动中,它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对个人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干扰作用。

三、领导干部减少认知偏差的可行性措施

1.要消除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的干扰。领导干部必须时刻告诫自己“第一印象是不可靠的”,学会用全面、深入、准确的眼光去认知他人。每个领导者都应把对他人的认知当做一项长期的、具体的、细致的工作天天去做,决不能浅尝辄止。要多琢磨,勤思量,透过一个人浅层的、外在的、表象的东西深挖细究出其深层的、潜藏的、隐性的本质特质。准确,就是不唯心、不唯形,学会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去考察和认知他人,在充分占有事实根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对一个人准确真实的认知判断。特别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对下属员工的能力水平,还是对他们平时的作风习惯,都要在心中有杆秤,以便在部署工作时能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2.针对晕轮效应或恶魔效应的负面影响。应学会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全是优点没有一点缺点,或者全是缺点没有一点优点的完全的、纯粹的、绝对的人。其次,学会用客观、公正、全方位的眼光认知他人。再次,切忌机械地认知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人。每个人受从小的成长环境、先天性格及后天教育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同时又受人类自身的成长规律、所处的年龄阶段及身处的条件环境的影响而千变万化。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说已经完全认知一个人。因此,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要综合把握上述因素,结合实情客观地认知他人。对民众个体的认知同样要坚持全面、深入的观点,要谨慎客观全面,否则不但容易误伤好人,更会伤害普通百姓的心。另一方面在对少数奉承巴结自己的人时,更要提防,不要被对方表面的“好意”所迷惑,否则不但容易伤人甚至害己。

3.减少刻板印象和对群体的偏见。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而要克服偏见的干扰,就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避免先入为主,在获取管理对象的信息之前,先不急于下结论。二是防止循环证实,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因为对某个群体的敌视,激起了对方的敌对行为,结果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领导干部应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恶性循环”。最后是不断提高知识修养水平。偏见往往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而对群体或他人形成偏见。

[1]陈国海,李艳华,吴清兰.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等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4][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Gordon Willard Allport,The Nature of Prejudice[M].Basic Books,1954.

[6]杨柳,郭银华,克服社会认知偏差的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18).

[7]程雄,高真海,领导者的认知偏差及其调节[J].决策借鉴,1995,(1).

猜你喜欢

刻板偏差效应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50种认知性偏差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懒马效应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中性自由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