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学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12-08-15王克群
●王克群
作者:王克群,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教授,邮编:250014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1]。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揽全局,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富于创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继续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
一、制度建设与创新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表明,改革开放既是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模式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巩固的过程,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围绕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要害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逐渐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过程将经历:由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突破传统观念、体制、机制,到创新制度,积累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再到继续改革开放,继续推动制度创新过程,社会主义将在制度创新中巩固、完善和发展。
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严重教训。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邓小平多次突出地强调,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正是遵循这一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制度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改革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政府推动具体经济制度与具体社会制度创新的过程,是新制度安排被构造及其旧制度安排被替代的过程。人类活动可分为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经济制度和具体社会制度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制度结构。具体经济制度和具体社会制度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制度结构的变迁。在中国现阶段,具体经济制度的变迁已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核心在于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种经济体制的创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上个世纪末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里,经济总量从10万亿元攀升到近50万亿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具体社会制度的变迁滞后于具体经济制度的变迁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体制变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当前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主要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相当突出。
1.制度创新任务依然艰巨。新阶段发展性压力不断增大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涉及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革和创新。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政府职能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有大企业改革难度加大,垄断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社会信用严重缺损,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第二,必须清醒看到,无论是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相比,还是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的新期待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都还有不少亟待加强和改进的环节。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集中表现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公用事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由以经济领域为重点的改革转向全面改革。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技术水平低,新技术扩散慢,在重要产业难以实现经济规模,产品附加值低,并造成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导致核心技术的缺乏,进而影响了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因此,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3]。
3.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尽管人口出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由于基数大,未来几十年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加,劳动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严重短缺。一些地方乱批滥占滥用耕地和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尚不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快速增长,使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严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
三、继续改革开放,不断推动制度创新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曾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5]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逐渐形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试”、“改”到“定型”的过程,而只有不断改革开放,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永恒动力。
从我国目前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应从两方面深入思考。一方面,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到目前还没有完结,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轴心的各方面制度还没有完全定型。另一方面,已经建立的各项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还会遇到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例如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它确实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度创新包括吸收先进国家的先进制度,但更主要的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在制度创新。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方面有很多制度需要在改革开放中深化和确立。比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等等。总之,在经济领域,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有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破除,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的制度设计、安排还没有完全到位,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轴的经济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6]。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还正在进一步深入探索。虽然我国的宪法已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产生腐败和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搞不好,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必须积极稳妥地进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循序渐进,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制度,还需要不断加强。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着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切实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关于社会建设和管理制度更需要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现实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管理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二是处理好提高行政效率与公务员素质的关系。致力于精简机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三是要处理好法律法规“破”与“立”的关系。全面清理现有行政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四是要处理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不越位,不缺位。五是要处理好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7-24(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3]涂小雨等.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与制度创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59—161.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www.china.com.cn/cpc/2011-04/13/content_2...2011-04-2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6]曲明哲.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J].党政干部学刊,2008,(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