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延期愈合22例分析
2012-08-15付桂珍
付桂珍
(河北省平泉县妇幼保健院 河北平泉 067500)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抢救胎儿的重要手段。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室环境的改善以及消毒管理措施的不断加强,使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得以显著提高。然而,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延期愈合的并发症却时有发生,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给医生也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压力。笔者对本院近5年间剖宫产术非甲级愈合的22份病历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有63.6%的患者存在一个共同的因素为术前胎膜已破。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至2009年5年间共做下腹横切口剖宫产术1368例,发生腹壁切口不同程度的延期愈合22例,发生率为1.6%。患者年龄22~39岁,均实施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其中首次剖宫产术21例,二次剖宫产1例。
1.2 术前、术中合并症情况
(1)术前胎膜已破者14例,其中自然破膜者9例,人工破膜者5例。破膜至实施剖宫产术时间最短者2h,最长者27h。
(2)术前均进行过阴道检查,最少者1次,最多者6次。
(3)术前合并轻度贫血3例;术中因突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使手术时间延长1例;术后24h内高度腹胀1例。
1.3 术后临床表现
(1)术后第3天以后体温在37.1~38℃16例,体温超过38℃但<39℃者1例,体温正常者5例。
(2)于术后5d拆线时发现切口不同程度裂开12例,其中伴有污浊渗出液者10例,渗出液量为5~15mL;创面较新鲜无渗出液者2例;切口裂开深度均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层,腹直肌前鞘层完好,最初切口裂开长度为1~4cm,裂开处脂肪组织色泽略暗,再探查裂开处两侧的皮肤及脂肪时发现为假性愈合,但色泽较自行裂开处新鲜。
(3)出院后1~14d再次住院者8例,其中腹壁切口局部流脓性液6例、流陈旧污秽血性液1例、单纯红肿热痛症状1例。
(4)术后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轻度升高[(1.0~1.4)×109/dL]者5例,白细胞正常者15例,白细胞总数略低者2例。
(5)腹壁切口体征:在拆线前均未发现腹壁切口红肿等炎性征象。
1.4 处理及愈后
22例腹壁切口延期愈合患者中行二次清创缝合者18例,保守治疗1例(术后第8天发现腹壁切口处单纯红肿热痛而无渗出和裂开现象,给予抗菌素静点及局部芒硝加冰片外敷治疗),单纯引流换药3例。最终愈合时间最短者5d,最长者45d,其中以单纯引流换药处理愈合最慢。
2 分析与讨论
2.1 分析
妇科手术多属Ⅱ类手术,容易发生感染,主要原因有病人贫血或营养不良、手术者无菌操作不严或止血不彻底、缝线质量不佳等原因[1]。但本组腹壁切口裂开及感染者与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1)术前胎膜已破,羊膜腔经阴道与外界相通,羊水及胎儿先露部被阴道内病原微生物污染或感染,同时手术中未对腹壁切口进行有效的保护,使腹壁切口局部受到污染,导致脂肪层创面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在局部形成潜在腔隙而影响愈合。(2)产前阴道检查与切口感染密切相关[2]。文献报道:有阴道检查或人工破膜等操作史者,其切口感染率明显提高。本组病历提示:术前均进行过1~6次的阴道检查,因此,临床医生产科处理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切口的愈合[2]。根据术后临床表现不难看出:由于术后抗菌素的常规使用,使患者的体温、白细胞升高不明显;腹壁切口感染的表现多为切口处皮下脂肪层创面局部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缺少皮肤局部红肿热痛的特异体征,故而不易早期发现。
2.2 讨论
综上所述,为提高剖宫产术腹壁切口甲级愈加率,加强预防很重要。(1)在剖宫产术中对腹壁切口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减少羊水浸润,可降低羊水对腹壁切口的污染程度,另外,对疑有羊水感染者,在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3次以上,可进一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从而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2)加强产科规范性操作,产前阴道检查时应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杜绝医源性感染。(3)一旦发生腹壁切口裂开的情况时,适时清创缝合,优于单纯引流换药,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3]。
[1] 傅才英,吴佩煜,翁霞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14.
[2] 钟兆琴,杨梅.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感染20例原因分析[J].贵州医药,2009,33(8).
[3] 胡志远,秦巍,贺莉.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