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节OCT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2012-08-15郑金华谷浩李志敏
郑金华 谷浩 李志敏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贵阳 550004)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影像学检查新方法,它采用低相干光波扫描,光束波长1310nm,平均分为扫描光束和对照光束,扫描光束通过照射某一特定区域获取该处不同深度组织的反向散射光信号,将其与收集的经镜面反射的对照光束进行干涉度测量,经计算机软件处理,重建扫描区域二维截面图[1]。它在眼组织的扫描深度为3~6mm,在玻璃体的吸收率明显增加,大大减少到达视网膜的光能,因此可提高扫描光束的能量允许上限,使OCT的分辨率在l0μm以下,扫描长度可达15mm,OCT截取的图像上可清晰显示结膜、Tenon囊、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前表面,可获得:前房直径、前房深度、角膜厚度、透明晶状体曲率半径、透明晶状体厚度、虹膜角膜角开放情况等,具有非接触性、非创伤性、高分辨率、直观、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重复性好以及可活体动态观察眼前段结构等优点。
目前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方法主要有2种,即角膜屈光手术(包括激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后者主要指有晶状体眼屈光性人工晶状体(phakic refractive intraocu lar lens,PR-I OL)植入术。就矫正中低度近视而言,在角膜屈光手术方面多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但对角膜薄的高度近视或对-12.00D以上的高度近视或高度散光LAS I K的预测性降低,角膜组织因被大量切削而稳定性下降,术后眩光使视觉质量下降较为明显,且易发生屈光回退,故角膜较薄者不宜行此手术矫正,且LASI K手术本身为不可逆性,故有一定的局限性。与角膜屈光手术相比,PR-IOL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眼科学者们的关注[2]。有晶状体眼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散光,术后视力恢复迅速,疗效好,屈光状态的稳定性及术后眩光的发生率明显优于LASI K矫正者。但它属于内眼手术,除了要尽可能减轻直接手术创伤引起的角膜内皮损失和避免晶状体损伤外,更要关注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对眼组织的持续性损伤。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会引发轻度虹膜炎,眼压升高,进行性角膜内皮损失、瞳孔变形等,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除引起眼压升高,最常见的是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我院自2010年开展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ICL)110例,应用Zeiss公司的Visante OCT对所有拟行患者术前行前房深度、房角宽度测量,约2%患者前房深度<3mm,放弃手术。术后3h即对所有手术患者行前房深度、人工晶体后表面与自然晶体前表面的距离(拱高)、房角宽度测量,发现6例拱高未形成且眼压较高患者,考虑因粘弹剂残留所致,立即进行前房再次冲洗或放液,避免了高眼压导致的持续瞳孔散大、变形发生。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复查除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裂隙灯检查外,还应用前节OCT测量前房深度、房角宽度、人工晶体后表面与自然晶体前表面的距离(拱高),其中101例拱高均<2倍角膜厚度,9例拱高>2倍角膜厚度,但未引起前房明显变浅、眼压增高等并发症,需密切随访观察眼压及前房深度情况。4例拱高<1/2倍角膜厚度,随访观察1年未发现明显白内障形成,但仍需密切观察晶状体情况。通过第一眼手术后前节OCT检查可帮助判断拟定的人工晶体是否合适,是否需调整直径大小,帮助选择第二眼的人工晶体。通过随访观察还发现,术后3个月内ICL在眼内的位置有前后移动的可能,而术后6个月以后基本可保持稳定。
结语:眼前节OCT对前方深度及房角宽度测量有助于术前的合理评价与手术设计。术后监测中,OCT也可观察到常规裂隙灯检查不可明确的异常如ICL与晶状体的接触或拱高过大等,以其分辨率高、光源输出功率高、成像快速、操作简便、图像解释容易、非接触性、软件适用等优点,客观定量地提供了眼前节解剖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参数,为屈光手术和晶状体手术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依据,使眼内屈光手术更安全、更有效[3]。
[1] 孙冰,孙思勤.相干光断层扫描在眼前节的应用[J].国际眼科纵览,2006,30(5):289~291.
[2] 刘冬梅,毕宏生,蔡婉婷,等.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29(4):253~256.
[3] 许琦彬,孙朝晖.相干光断层扫描在屈光与白内障手术相关检查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纵览,2006,30(5):29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