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心得体会
2012-08-15张开强
张开强
(绵竹市中医院 四川绵竹 618200)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消化门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胃肠道功能紊乱为主所致的一组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本人在治疗该病过程中,部分参照罗马Ⅲ分型标准,还包括部分临床表现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一致,但尚未达到诊断标准者(主要是发病时间及胃镜检查普及率)。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诊治思路分析总结如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包括:胃与十二指肠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电的异常,胃运动功能障碍,胃感觉功能异常,十二指肠反流,迷走神经张力低下,饮食、情绪、心理因素等。因病因繁杂,单纯采取西医治疗还是有较多病人感觉起初疗效不错,但疗效不持久,病人反复多处医治,而致病机转化,最终还是多数来到中医门诊治疗。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嘈杂烧心泛酸为主者属于中医嘈杂的范畴。中医治疗过程中可以辨病辩证相结合。
1 治疗
1.1 一般治疗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不吃辛辣、肥腻冷硬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烟、酒和非甾体抗炎药,对早饱、餐后腹胀明显者,建议低脂肪及少食多餐,同时与病人交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分担心本病严重性。
1.2 西医治疗
以促胃肠动力药,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为主,必要时可清除幽门螺旋杆菌。
1.3 中医治疗
分型: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可辨证为饮食伤胃积滞证,脾虚痰湿内阻证,肝郁气滞血瘀证,寒热错杂混合证四个证。
(1)饮食伤胃积滞证
此类病人多平时饮食不规律,常在外饮酒进食辛热油腻及高蛋白饮食,暴饮暴食而致胃部痞满不舒。
症状:厌恶饮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吐、吐后症轻、嗳气酸臭、矢气臭秽、舌苔垢腻、脉弦滑。
辨证:饮食伤胃、胃失和降
治法:消积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10g,神曲(炒)30g、枳实10g,黄连6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莱菔子15g、山楂30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
(2)脾虚痰湿内阻证
此类病人多反复饮食伤胃,仍未改善生活方式,逐渐由1型发展而来,出现脾胃受损,内生痰湿,而致胸脘满闷、餐后早饱。
症状:食后腹胀、呃逆嗳气、恶呕痰涎、大便溏粘、舌苔白腻、脉象细滑。
辨证:脾胃虚弱,痰湿内生
治法:健脾助运,祛湿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
党参10g、苍术10g、茯苓20g、炙甘草5g、陈皮10g、法夏10g、厚朴10g、炒莱菔子15g、佩兰10g、白蔻仁10g。
(3)肝郁气滞血瘀证
此类病人多因2型之证,在外治疗,疗效欠佳,心理疏导不及,症状缠绵难愈,终至肝气郁结而发展为本型致胃饱胀痛、胸胁痞满。
表现:痛窜胁背、嗳气频作、不思饮食、善喜叹息、心烦易怒、气怒怔忡、舌质暗红、脉细弦涩。
辨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甘草5g、香附10g、郁金15g、川芎15g、白术15g、炒莱菔子15g、檀香5g。
(4)寒热错杂混合证
此类病人多在外医治,疗效欠佳,加之对医生的不信任,四处寻医诊治,反复服药而致气机逆乱,寒热混杂出现胃腕痞满、烧心泛酸。
表现:胃中灼热、嘈杂不适、口苦咽干、心烦燥热、纳少呕吐、肠鸣便溏、渴不多饮、舌淡苔黄、脉弦细数。
辨证:寒热互结、气机壅塞
治法:寒热并用、和中消痞
方药:黄连泻心汤加减
半夏10g、黄芩15g、干姜6g、黄连6g、吴萸3g、太子参10g、陈皮10g。
因现代医学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中[1],心理因素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因此均在上述4型的治疗中,加薄荷20g、扁豆10g,薄荷轻药重投以疏肝,扁豆甘淡温和,健脾化湿,两药相合疏肝和胃,清宣升提以使脾升胃降,肝气条畅。
2 调护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稳定。
(3)少吃易引起腹胀的食品,减少胃肠道内的气体:①避免进食含气的饮料,如汽水、可乐等。②避免吃产气的食物如萝卜、洋葱、豆类、白薯、蜂蜜、牛奶、蔗糖等。
(4)减少不宜消化食物、刺激性食物摄入:如大量脂肪、蛋白质、甜点、豆制品、薯类。
[1] 徐亮,陈剑群.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关心的研究进展[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6):41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