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和单数的博弈
2012-08-15文沈理
文 沈 理
单价和单数的博弈
文 沈 理
“员工卖了一只5元的镜盒,可以得到5元的销售奖励吗?”这是几周前我在微博上提出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有一段故事背景:某眼镜企业2008年的时候遭遇业绩瓶颈,配镜数量并不少,可是客单价一直上不去。受人启发后,这家企业启用了一套新的员工业绩提成方案:“员工销售每200元为一单,每单提成5元”,当月“单数”最高的员工,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这套制度推行之后效果极为显著,客单价明显提升。当顾客成交金额在500元左右的时候,员工会想方设法提高至600元,以凑足“3单”;同理,当顾客成交金额在700或者900元的时候,员工也会努力提高100元以换取更多提成。
转眼3年过去了,在经历了业绩的持续增长后,瓶颈再次出现,这次的问题是客流量下降。该企业的总经理说:“过去,一遇双休日,店堂里都是人挤人的;而现在,不到中午店里几乎没有人,就是到了中午,进店客人也较往年少了很多。从成交笔数看,比2008年减少了将近一半。反倒是旁边的几家眼镜店生意比过去好了很多。”
我到这家企业的各个分店观察了一下,发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小生意没人做。遇到前来购买老花镜、护理液或者修理配件的顾客,店员明显地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尽快把顾客打发走而不愿意与顾客攀谈几句。其实,让买老花镜的顾客验一下光,让买护理液的顾客检查一下眼睛,为修理镜架的顾客做一下免费保养,都可以创造出新的商机。即使当下没有成交生意,至少会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为今后成交做铺垫。而这家企业的店员并没有这样做,当他们看到这个顾客带来的生意不满200元(不满1单)时,顿时兴致索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这个顾客打发走,好再接下一个顾客。
另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刚刚做完“大单”的员工会有懈怠期,他们认为这个月的任务已经轻松完成,在开单榜上遥遥领先,最高业绩奖励已是囊中之物,所以,少做几笔单也无妨。于是,有顾客进门,即使其他同事在忙,他们也偷偷闲着,以“慢动作”接近客人,有时候,店员还未迎上前,顾客已转身就走了。第三个问题是在成交阶段,有些顾客执意要折扣,即使为折扣在在公司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但员工为了多一单业绩,和顾客“死磕”,最终让顾客发了脾气,甩手走了。
也许正因为这些问题,导致该企业顾客满意度下降,今天被怠慢或者被气跑的顾客,明天就不会再登门,还可能影响到他身边的人。所以,当这家企业发现进店客数减少的时候,已是“冰冻三尺”了。
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准问题的源头,当我们看到这家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时,对原有的业绩奖励体制提出了改进意见,把员工的业绩奖金分成两个层面进行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员工的业绩完成额,另一方面还需要考核员工的承件数。例如员工甲当月完成销售业绩4万元,一共开了50张单(平均客单价是800),而员工乙当月完成销售业绩也是4万元,一共开了100张单(平均客单价是400),那么,哪位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更大呢?很显然,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去看,员工乙的贡献更大。因为员工乙为企业赢得了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其顾客的增长潜力和口碑效应都要高于员工甲的顾客。可是,在该企业现有的体制下,员工甲和员工乙所获得的奖金是一样的,甚至甲员工可能会更高(这家企业还额外规定了高单奖励,即一笔成交金额高于2000元和5000元的单,还有额外奖金)。如果把员工的业绩考核分为业绩完成额和承件数两个维度,那么甲乙两位员工在业绩完成额方面是持平的,但在承件数方面,员工乙就会远远多过于员工甲,因此员工乙会获得更多的奖励。
启用新的考核方式之后,前文所述的3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哪怕顾客是来买一个镜盒,也是一个承件数,店员也会很乐意去做。对于做完大单的店员,只是完成了业绩额的指标,却没有完成承件数的指标,仍不能懈怠。对于单价提不上去的顾客,只要成交,至少还可以保住一个承件数。
那么,问题是不是完美解决了呢?当然不是。新制度启用之后,另一个问题又会产生,那就是单价会因此下滑。这也是这家企业在2008年时所面临的局面,时过境迁之后,又回到了原点。但我认为,单价提升的问题不应该由业绩考核制度解决,而要通过商品结构调整、专业提升和销售模式创新等手段去实现。如果一味地靠奖金刺激提高单价,无异于杀鸡取卵,虽然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后患无穷。
作者单位:上海理咨询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