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2012-08-15樊慧丽陈玉梅
樊慧丽,陈玉梅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樊慧丽,陈玉梅
结肠炎,溃疡性;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 (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且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如口腔溃疡、关节炎、脊柱炎、肝胆管炎、眼葡萄膜炎及皮炎等;病程迁延不愈,轻重不等;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掌握该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早期控制发作、维持缓解很重要。现就U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1 UC的发病机制
1.1 遗传因素 通过对双生子UC发病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证实UC具有遗传倾向;且UC具有复杂的遗传基础,存在多重的联合基因和不纯一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UC发病率以欧美国家为最高[1],亚非国家相对较低,存在地区差异。种族发病率研究显示,UC发病率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白种人发病率高,黄种和黑种人相对较低。遗传因素在UC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1.2 感染因素 目前尚未分离出一种与UC发病密切相关的感染因子,但多数学者认为感染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报道UC患者可产生大量抗肠道细菌抗体[3]。UC与病毒感染也有一定关联性[4-5],但其引发机制仍未完全清楚。近期国内研究表明,与健康人比较,UC患者结肠样本的黏液存在严重细菌感染,益生菌明显减少,但不能完全确定这种细菌感染是UC发病的原因还是结果[6]。
1.3 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消除环境中特殊的致病因子、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及改变生活方式等,对预防UC发生和改变其临床进程有一定的作用[7]。吸烟、阑尾切除、肠道感染者易发生UC;饮茶、母乳喂养为UC的保护因素;高学历与城市人群中UC患者较多。
1.4 饮食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食因素为UC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肉类食品、蛋奶制品的摄入量增加,而膳食纤维类食物摄入量减少,UC患病率日益增高。此外,饮食中硫及硫酸盐、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分等均与UC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1.5 免疫因素 目前已明确UC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调节异常在UC发病中的作用被广泛接受。其中最主要的是Th1/Th2失衡学说,T淋巴细胞中Th1/Th2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失衡是导致UC肠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8]。UC患者的免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促进并加重组织的炎症反应。根据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为两类,即促炎性细胞因子 (IL-1、IL-6、IL-8、TNF-α和IFN-γ)和抗炎性细胞因子 (IL-4、IL-10和TGF-β)。研究发现,抗炎因子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够调节多种免疫与非免疫细胞的生长、分化功能。体内外研究显示,TGF-β对黏膜炎症有明显的负性作用,是UC组织中主要的抗炎因子[9],IL-10和TGF-β的基因敲除,可导致慢性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10-11]。研究表明,在UC患者病变和未病变结肠组织中TNF-α、IL-6水平明显增高[12]。
UC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与多环节、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加强对UC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各种因素间相互作用,明确引发UC的真正原因,有利于U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 UC的治疗
2.1 治疗原则 2007年我国炎症性肠病(IBD)诊治规范提出UC治疗原则,具体如下:(1)治疗前核实UC的诊断,排除有因可查的结肠炎,疑似患者应密切随访,不随便使用糖皮质激素。(2)分级、分期、分段治疗,分级指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期指疾病的活动期和缓解期;分段指确定病变范围以便选择不同的方案、药物和给药途径。 (3)参考病程和过去治疗情况选择治疗药物、方案和疗程,尽早控制发作、长期维持缓解,防止复发和并发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4)注意全身情况,不断评估病情和预后、确定治疗终点和选择内、外科治疗方法。(5)综合性、个体化处理原则,即营养支持、心理治疗和对症处理。
2.2 药物治疗
2.2.1 传统治疗药物
2.2.1.1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5-ASA)5-ASA主要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白三烯与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作用,为治疗轻、中度UC的主要药物,也是维持缓解最有效的药物[13]。自20世纪30年代应用柳氮磺胺吡啶以来,发现直接口服5-ASA,由于其在小肠近段大部分被吸收,结肠浓度低,常达不到治疗目的。新型制剂的研究力图控制5-ASA不在小肠被吸收和代谢,提高其在结肠的浓度,从而发挥最大效益,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1)缓释或控释剂型,其外裹pH依赖的丙烯酸类树脂包衣,如亚萨科、莎尔福,口服后在一定pH条件下释出5-ASA,保证其延缓至回肠以远释放进而发挥作用;或以乙酰纤维素半透膜包裹,如彼得斯安,在肠道缓慢分解、控制释放,药物成分的75%进入结肠。(2)双分子5-ASA化合物 (olsalazine),可在结肠释放两个分子的5-ASA,作用增强而副作用减少。(3)采用亲水与亲脂性基质制成微粒型、高浓度美沙拉嗪多基质系统 (MMX)片剂,1.2 g/片,2次/d,减少了服用次数,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多中心试验证实该品与常规美沙拉嗪疗效相当,已在美国上市。(4)各种局部治疗剂,灌肠剂、泡沫剂、凝胶剂和栓剂,可分别作用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发挥局部抗炎作用而极少全身不良反应,给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14]。
2.2.1.2 肾上腺皮糖质激素 (GCS)是单一最为有效的抑制急性活动性炎症的药物,近期疗效好,有效率为90%。GCS对控制中、重度活动期UC特别有效,缓解后应减量并在8~12周内停药,重症或爆发性UC应静脉给药以迅速控制病情,GCS无维持效果,长期应用徒增不良反应。新型GCS制剂,如布地奈德、二丙酸倍氯米松、巯基可的松异戊酸酯等,抗炎作用强而全身副作用少。
2.2.1.3 免疫抑制剂 通过不同机制抑制T淋巴细胞激活与增殖,降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从而抑制免疫反应性炎症,如硫唑嘌呤和6-巯嘌呤用于对激素依赖或维持缓解期UC治疗有效。甲氨蝶呤能使65%的慢性难治性UC患者获得临床缓解,但停药后87%的患者复发,因此缓解期维持治疗应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起效较慢,毒性较大,最主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其次有急性胰腺炎、恶心、发热、肝炎及过敏反应等,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15]。环孢素A在重症UC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的重症UC患者,以使其度过危险期[16-17]。近期研究报道称,他克莫司较环孢素A效果更好,可口服,且副作用少,血药浓度稳定,黏膜愈合率高,逐渐被患者接受[18]。
2.2.2 生物治疗剂 英夫利昔 (IFX),是一种TNF-α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已成为UC的二线治疗药物,其应用是近10年UC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作用机制可能为中和TNF-α的促炎症作用,溶解TNF-α并诱导活化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凋亡,与TNF-α结合后也可抑制Th1型细胞因子分泌。研究表明,IFX对中、重度UC患者及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无反应或不能耐受,且不适宜接受手术治疗的UC患者均有效[19-20]。其他用于 UC 的生物制剂包括阿达木和聚乙二醇化西他丽珠。阿达木是一种人源化的IgGⅠ类单克隆抗TNF抗体,其作用机制与IFX相同,研究报道,阿达木诱导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失败的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临床缓解是安全有效的[21]。
2.2.3 微生态制剂 常见的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益生菌治疗UC的主要机制是:(1)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与致病菌竞争肠上皮细胞的特殊结合位点,以达到肠道菌群平衡,并且产生对肠道功能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的物质;(2)与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形成紧密结合,构成菌膜屏障,促进上皮细胞分泌黏液使其在黏膜和微生物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定植和入侵,通过阻止细菌黏附、易位或产生抗菌物质来抑制病原菌;(3)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及非T细胞依赖性IgA的分泌;(4)提高抗炎因子水平,阻断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22-23]。益生菌也可通过诱导免疫耐受而起到治疗UC的作用[24]。益生菌制剂应用于UC维持缓解治疗的疗效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共6个 (629例患者),以美沙拉嗪为对照,UC缓解期维持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复发率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益生菌的疗效与美沙拉嗪相当[25]。
2.2.4 抗生素 轻中度UC不必使用抗生素,重度UC可用青霉素类、妥布霉素、喹诺酮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近年来,甲硝唑广泛用于UC治疗,可抑制肠内厌氧菌并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的作用,对UC有很好的疗效,能促进瘘管愈合和预防复发,目前作为二线药物在GCS或5-ASA无效时可考虑使用。
2.2.5 中药治疗 中药和中西结合研究约占国内治疗研究的80%,疗效均满意,临床应用普遍,常用口服方剂有白头翁汤、三黄汤、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灌肠药锡类散、冰硼散、白头翁汤附桂苓芷汤等[26],以灌肠治疗效果最为肯定[27-28]。中药治疗有效、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2.2.6 手术治疗 UC紧急手术指征为并发大出血、肠穿孔、合并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择期手术的适应证为:高度异型增生或恶变、病程反复不易控制、对长期免疫抑制剂及其他药物治疗不耐受。最常见的术式为全结肠切除术和回肠J-囊袋肛门接合术 (IPAA)。国外约20%采用手术切除结肠,以彻底清除病变的靶器官,保证生活质量;国内由于医患双方治疗观念的局限,对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认识均有待提高[13]。
2.2.7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 (HBO)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UC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其机制为:HBO下血氧分压提高,氧弥散半径加大,可改善肠黏膜的氧供,增加血氧含量,促进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形成,有利于溃疡愈合;HBO下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渗出减少,使肠壁水肿减轻,促进炎症吸收;HBO还可抑制肠道内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减轻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减少其毒性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增加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机体的抗结肠上皮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产生,阻断UC 的发生发展[29]。
2.2.8 介入治疗 由于介入治疗是通过局部给药,药物浓度高且作用直接、迅速,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增强了治疗效果[30]。
对UC目前仍不能用单一药物长期治疗,随着UC研究的进展,常规药物的新型制剂给人们提供了治疗药物市场,使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大为改观,目前强调靶向治疗、早期治疗、长期规律维持和客观评估疗效,新型的生物制剂单独或整合应用进入治疗方案,不仅能控制发作、维持缓解,还有可能促进黏膜愈合、维持长期缓解、改变自然病程、降低住院率、手术率,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IL-1抑制治疗、T细胞抑制治疗、基因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均处于研究阶段。随着基因密码破译,U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将会有更大突破。
1 Langman MJ,Allan RN,Rhodes JM,et al.Epidemiological overview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7:35-39.
2 Odes HS,Fraser D,Krawiec J.Ulcerative colitis in the Jewish population of southern Israel 1961-1985: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study [J].Gut,1987,28(12):1630-1636.
3 Auer IO,Roder A,Wensinck F,et al.Selected bacterial antibodies in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J].Scand J Gastroenterol,1983,18(2):217 -223.
4 Farmer GW,Vincent MM,Fuccillo DA,et al.Viral investigations in ulcerative colitis and regional enteritis [J]. Gastroenterology,1973,65(1):8-18.
5 Wakefield AJ,Fox JD,Sawyerr A,et al.Detection of herpesvirus DNA in the large intestine of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using the 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J Med Virol,1992,38(3):183-190.
6 赵曼,高峰.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6):3160-3166.
7 Bernstein CN,Shanahan F.Disorders of a modern lifestyle:reconciling the 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Gut,2008,57:1185-1191.
8 Fuss IJ.Is the Th1/Th2 paradigm of immune regulation applicabie to IBD? [J].Inflamm Bowel Dis,2008,14(Suppl 2):S110 -S112.
9 王婷,郑长青.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72-75.
10 Kuhn R,Lohler J,Rennick D,et al.Interleukin-10-deficient mice develop chronic enterocolitis[J].Cell,1993,75(2):263-274.
11 Shull,MM,Ormsby I,Kier AB,et al.Targeted disruption of the mous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gene results in multifocalinflammatory disease [J]. Nature,1992,359(6397):693-699.
12 潘一滨,闫伟,陆金根.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J].中国医师杂志,2011,1(13):139-141.
13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0(4):383-385.
14 蒋蔚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与治疗进展[J].上海医药,2010,31(5):207-210.
15 朱芳丽,李秀荣,张晓岚.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33-37.
16 Moskovitz DN,Van Assche G,Maenhout B,et al.Incidence of colectomy during long -term follow-up after cyclosporine-induced remission of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4(6):760-765.
17 Campbell S,Travis S,Jewell D.Ciclosporin use in acute ulcerative colitis:a longterm experience[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17(1):79 -84.
18 Baumgart DC,Pintoffl JP,Sturm A,et al.Tacrolimus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roid-refractory or steroid-dependen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long-term follow -up[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5):1048 -1056.
19 Jamerot G.Infliximab or cyclosporine for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286-287.
20 Didia C,Marcelo C,Geraldo E,et al.Infliximab to treat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J].World J Gsatroenterol,2009, 15(14):1771-1773.
21 Reinisch W,Sandborn WJ,Hommes DW,et al.Adalimumab for induction of clinical remission in moderately to sever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result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Gut,2011,60:780 -787.
22 Sartor RB.Therapeutic manipulation of the enteric microflor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antibioties,probiotics,and prebiotics [J]. Gastroenterology, 2004, 126(6):1620-1633.
23 Dotan L,Raehmilewitz D.Probiotics in Inflarnmatory bowel disease possible mechansms of action [J].Curr Opin Gastroenterology,2005,21(4):426-430.
24 左和宁,杨伟峰.乳酸杆菌联合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7):561.
25 牛小平,韩真,刘少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服用益生菌制剂维持治疗的Meta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3):261-263.
26 李启权,关锦莲.自拟附桂苓芷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7例临床观察 [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698.
27 武玉俐,孙冰,董青,等.复方白芨灌肠液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社区应用前景[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435.
28 李曙光,孙华波.中药灌肠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228.
29 汪雪琦.高压氧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1):119.
30 李艳.介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2(5):69.
R 574.621
A
1007-9572(2012)01-0228-03
053000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消化科
2011-09-20;
2011-12-15)
(本文编辑: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