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血压的“四高四低”特点分析

2012-08-15郭航远唐伟良邢杨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肾素叶酸人群

郭航远,唐伟良,邢杨波

中国高血压的“四高四低”特点分析

郭航远,唐伟良,邢杨波

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甚至引发致命的心脑血管事件。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之多,其中超过50%的患者并不知晓自身病情,60%以上的患者未接受治疗,而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者不足10%。如此严峻的高血压防治局势,使得寻找切实有效的高血压防治策略成为迫切需求。只有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深入探索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难题。本文拟对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特点做一综述,并对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高血压;超重;低钾血症;同型半胱氨酸

1 前言

高血压是我国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虽然经过了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但我国高血压依然面临着“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三高三低”的局面,防控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明确指出,高血压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将对高血压的防控起到积极作用。当前,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来实现血压的有效控制已成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领域重点探索的方向。作者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我国人群的生活习惯,探索了我国高血压发病的特点,发现我国人群高血压有“高钠、高同型半胱氨酸、高体质指数、高危险分层”和“低钾、低叶酸、低肾素、低镁”的“四高四低”特点。本文对上述特点进行综述,并针对此特点对我国高血压的防控策略进行简单探讨。

2 “四高四低”的发病特点

2.1 高钠 食盐 (氯化钠)和味精 (谷氨酸钠)是国人饮食的重要调味剂。然而,过量的钠盐摄入会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同时Na+的增加可抑制细胞Na+-K+、Na+-Ca2+的交换,影响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释放,引发血管收缩,最终引起血压升高[2]。鉴于过量钠盐摄入对高血压的严重危害,WHO推荐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 g/d。然而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偏高,其中南方人日均摄入食盐8~10 g,而北方人多达14~16 g[3],过量的食盐摄入已是导致我国居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国人不但盐吃得多,血压对盐还很“敏感”,其中60%高血压患者食用高盐饮食后平均动脉压便随之显著升高,即为“盐敏感性高血压”[3]。此外,味精的过量摄入也不容忽视。因此,针对我国人群“高盐”和“高味精”摄入的特点,“低钠饮食”的提倡已刻不容缓。在日常生活中,需大力提倡清淡饮食,可以告知群众在食物烹饪过程中将食盐、味精等钠盐调料较限盐前减少一半,并发放限盐勺等工具以助其精确定量控制,以基本接近或达到WHO提出的6 g/d食盐标准。同时,可以通过提倡“少喝一碗汤”、“多饮一杯水”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进一步减少钠盐摄入,实现普及低钠饮食的目的。

2.2 高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是人体内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可通过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的再甲基化途径合成为蛋氨酸,也可通过维生素B6参与的转硫化途径合成胱氨酸[4]。当体内叶酸、维生素B6或B12缺乏时,血浆Hcy水平显著增高[5]。过量的Hcy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平滑肌过度增殖,参与高血压的形成,被认为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6]。当高Hcy血症合并高血压,即“H型”高血压时,两者还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使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进一步上升。Graham等[7]研究发现,“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较单纯高血压患者约高出5倍,较正常人高出25~30倍。调查显示,我国“H型”高血压的发生率高达75%[8],其防治已迫在眉睫。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辅以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B12的治疗是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途径。多项研究表明,强化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能使人群血浆Hcy水平下降30%[9],长期高叶酸摄入还能降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10]。此外,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加服叶酸,与单纯降压治疗相比可进一步将脑卒中风险降低25%以上[11],北美地区的叶酸添加计划也观察到类似结果[12]。因此,在高血压防治的工作中,应通过健康宣教,向群众阐明血浆Hcy升高带来的危害,并鼓励其通过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的食用和叶酸、复合维生素等药物的使用,加强叶酸、维生素B6和B12的摄入以避免高Hcy血症的出现。临床医师也需充分认识到高Hcy血症带来的危害,为高血压患者常规检测血浆Hcy水平,对于“H型”高血压患者采取药物手段强化上述物质的补充,以有效降低潜在的心脑血管风险。

2.3 高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 (BMI)的增加与血压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脂肪堆积可引起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瘦素水平升高和交感神经兴奋,致使外周血管收缩、肾钠重吸收增加,最终导致血压升高[13]。国外研究显示,BMI<25 kg/m2的人群其高血压患病率为15%,而当BMI≥30 kg/m2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过38%[14]。我国相关研究观察到的结果更为惊人,在BMI≥28 kg/m2的人群中,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为52.3%,而男性高血压患病率甚至高达67.7%[15]。在城市,超重者的比例已达25% ~30%[1],部分地区已高达50%以上[16],且仍呈上升趋势。目前,超重和肥胖已成为我国高血压发病的一大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已刻不容缓,其关键在于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宣教,使其充分认识到BMI的升高对自身带来的严重危害,增强其控制体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协助其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运动计划,帮助其改善不良的生活、工作方式,减少摄入,增加消耗,力争通过健康的行为方式将体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4 高危险分层 高危险分层也是我国人群高血压的一大特点。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沿用了2005年版指南的建议,继续按照血压水平和伴随心血管风险的综合评估,即按心血管风险分层,将人群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级别。按照这一方法,我国人群高血压的危险分层不容乐观。1999年,蒋雄京等[17]通过对国内8个城市共9 703例门诊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后发现,高危和极高危的比例高达75.4%。2008年,虽然经过了10年的积极防治,但成云芳等[18]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100家医院的25 33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比例依然高达72.1%。同期各地的小样本随机调查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19-20]。面对这一难题,任何单项措施均无法将其有效解决,必须通过积极的高血压宣教、诊治、监测、随访等综合管理措施,通过医生、患者、家属、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协调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改善当前面临的这一困局。

2.5 低钾 钾离子可以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和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并参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研究表明,钾的摄入与血压水平、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及卒中危险性呈负相关。体内钾离子与钠离子保持着动态平衡,在血压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高钾摄入或血清钾水平增高可刺激Na+-K+通道开放,使内皮细胞超极化,引发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并可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胞浆钙离子减少,进一步促进血管扩张,使血压降低[21]。同时,增加钾盐的摄入还可以促进尿钠的排放,有效降低因“高钠饮食”或“盐敏感”而导致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有研究发现,在每日310 mmol高盐饮食的基础上补充60 mmol钾,能够有效促进尿钠排泄,拮抗高盐所致的血压升高,其效果与重度限盐 (50 mmol/d)相近[21]。WHO进一步指出,人体钾摄入量应达4.7 g/d(约121 mmol/d)。然而,我国人群血钾水平明显偏低[22],其主要原因是国人高钠、低钾的饮食特点导致人体钾盐摄入严重不足而尿钾排出增加。一方面国人对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取少,且我国传统烹饪方法多为炒、煮、炖,食物中的钾丢失严重;另一方面,钠盐的过量摄入会导致肾小管上皮钠钾交换增强,使尿钾排出增加。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胰岛素的应用等可促进血清K+向细胞内转移,而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利尿剂的不规范使用等可增加尿钾的排出,进一步增加了低钾血症的发生[23]。因此,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除强调限盐外应大力推动钾的摄入,尤其对“盐敏感”的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甲亢患者和胰岛素、利尿剂使用者。通过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含钾丰富的新鲜水果、蔬菜,如香蕉、橙子、绿叶蔬菜、豆类、蘑菇、紫菜、海带、木耳等食物来增加钾的摄入量,同时尽量多的采用清蒸的方式来加工食物以避免钾的丢失。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患者,在疾病诊治及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更要密切关注血钾的变化,必要时采取药物手段加强这类患者的钾盐摄入。

2.6 低叶酸 叶酸是人体利用糖分和氨基酸时的必要物质,尤其在Hcy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4]。叶酸的摄入对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Hcy代谢继而降低血压水平来实现的。一项针对女性的前瞻性研究显示,长期高叶酸摄入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10],而“补充叶酸防治脑卒中疗效”的汇总研究进一步发现,长期补充叶酸能使脑卒中发生风险降低29%[25]。然而,由于天然食物中的叶酸很不稳定,遇光、遇热都很容易氧化失活,而国人喜好熟食,炖、煮等一些不适当的烹饪方法常使得食物中的叶酸大量流失,导致国人体内的叶酸严重缺乏。我国六城市的血清叶酸水平调查研究表明,国人血清的叶酸水平平均仅为13.65 nmol/L[26],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其中叶酸低水平 (<11 nmol/L)和叶酸缺乏 (<6.8 nmol/L)的比例高达41.5%。另一项人群红细胞叶酸水平调查也发现,35~64岁的中老年人群红细胞内叶酸平均水平为 (811.60±1.02)nmol/L,明显低于美国 (男性1 012.5 nmol/L、女性1 036.4 nmol/L)[27]。因此,当前需通过宣教,使国人适当改变不健康的烹饪和餐饮习惯,增加生食蔬菜、水果的摄入量,甚至可以开展全民叶酸补充计划,积极提高体内叶酸水平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继而降低由此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

2.7 低肾素 肾素是肾小球旁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主要作用是收缩入球小动脉,调节肾小球的滤过率。对全身而言,肾素可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血压升高。然而,在我国,肾素并不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沈家麒等[28]研究发现,45%的中国高血压患者为低肾素型 (AT II<4 ng/ml),仅有5%为高肾素型 (AT II>48 ng/ml)。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盐饮食、醛固酮增多症、Liddle综合征等各种原因导致肾集合管上皮钠通道 (ENaC)数量和 (或)活性的增加,即“高钠通道活性”状态,是引起低肾素型高血压的主要原因[29]。ENaC的数量和 (或)活性增加使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肾素分泌受抑制,形成机体低肾素状态。这种状态持续存在,最终会导致血压升高。故当前低肾素性高血压的防控重点应强调钠盐摄入的控制。

2.8 低镁 低镁也是我国高血压发病的一大特点。研究表明,Mg2+在血压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Mg2+水平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30]。人体内,Mg2+是Ca2+通道的生理拮抗剂,可抑制Ca2+进入细胞内而舒张血管平滑肌,低Mg2+时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31]。此外,Mg2+的缺乏还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血管反应性增加、血管炎症和血管重构,引起血压升高。Mg2+的增加则可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并具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血压。然而,我国高血压患者体内Mg2+水平较常人明显偏低 〔(19.78±1.21)mg/L与 (24.65±1.97)mg/L〕,且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越高,其Mg2+水平越低[32]。这与国人高蛋白、高脂肪、低水果蔬菜的饮食结构有关,也与咖啡、茶、纯净水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有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提倡低脂肪、优质蛋白和富水果蔬菜的金字塔形饮食结构以增加镁的摄入和吸收,同时提倡减少咖啡、茶以及纯净水的饮用,合理使用利尿剂等药物,避免镁的过度排出,以减少由镁缺乏所带来的高血压风险。

3 小结与展望

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针对患者危险因素,尽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对该疾病的防控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深刻认识我国高血压“三高三低”的严峻防控局势,重视高血压给国民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同时,我们要针对我国高血压“四高四低”的发病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通过积极、合理、规范的社区高血压管理与宣教工作,协助人群改善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避免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三高三低”不利局面的扭转和“四高四低”难题的破解,将对高血压以及后续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控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减少上述疾病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真正有效地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1 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5.

2 马冠生,周琴,胡小琪,等.我国居民食盐消费量与血压水平关系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441-444.

3 牟建军,刘治全.关注盐和盐敏感性,提高我国高血压防治水平[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3),201-202.

4 杨云红,李兴德.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20-122.

5 Stehouwer CD,van Guldener C.Does homocysteine cause hypertension?[J].Clin Chem Lab Med,2003,41(11):1408-1411.

6 张岩,霍勇.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 “H型”高血压[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3-6.

7 Graham IM,Daly LE,Refsum HM,et al.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The 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 Project[J].JAMA,1997,277(22):1775-1781.

8 李建平,霍勇,刘平,等.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7,39(6):614-618.

9 Homocysteine Lowering Trialists'Collaboration.Dose-dependent effects of folic acid on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homocysteine:a meta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trials [J].Am J Clin Nutr,2005,82(4):806-812.

10 Forman JP,Rimm EB,Stampfer MJ,et al.Folat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hypertension among US women [J].JAMA,2005,293(3):320-329.

11 Lonn E,Yusuf S,Arnold MJ,et al.Homocysteine lowering with folic acid and B vitamins in vascular disease [J].N Engl J Med,2006,354(15):1567-1577.

12 Yang Q,Botto LD,Erickson JD,et al.Improvement in stroke mortality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1990 to 2002 [J].Circulation,2006,113(10):1335-1343.

13 梁晓慧,徐新娟.肥胖并发高血压的机制及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608-611.

14 Brown CD,Higgins M,Donato KA,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 [J].Obes Res,2000,8(9):605-619.

15 张文汉,胡素君,张燕,等.社区人群超重和肥胖对血压的影响与干预对策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8):1162-1163.

16 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1-15.

17 中国1999年医院门诊人群高血压抽样调查协作组 [J].医院门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及危险度分层情况——1999年医院门诊人群高血压抽样调查报告[J].高血压杂志,2001,9(4):3338-3341.

18 成云芳,彭海燕,王文,等.中国部分城市医院25336例门诊高血压患者基础情况和危险分层及降压达标率的调查[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8):603-605.

19 陈小明,吴可贵,谢良地,等.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与血压控制的研究 [J].高血压杂志,2001,9(4):342-344.

20 郑华彬,祖玉梅,尹胜敏,等.3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调查分析[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2,4(2):94-95.

21 牟建军,刘治全.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应强调增加钾的摄入[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9):771-772.

22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30.

23 常桂娟,洪静,李南方.低钾血症和高血压的关系[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4,15(6):382-384.

24 陆元善.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和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16(4):196-198.

25 Wang X,Qin X,Demirtas H,et al.Efficacy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stroke prevention:a meta - analysis [J].Lancet,2007,369(9576):1876-1882.

26 汪国海,霍勇,王梦德,等.中国六城市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清叶酸水平的调查[J].卫生研究,2007,36(3):350-357.

27 章斐然,郝玲,王建英,等.中老年人群红细胞叶酸水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13.

28 Shen JQ,Wang XY.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renin-angiotnesin system status of essental hypertension(author's transl) [J].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1980,8(2):103 -107.

29 赵洁,陈绍行,朱鼎良.低肾素型高血压研究进展[J].高血压杂志,2003,11(5):411-414.

30 王三合,王治伦.镁转运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0,31(1):61-63.

31 郑国英,王文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中硫酸镁滴速控制的护理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798.

32 郑琼莉,罗兵,周军,等.高血压病血清镁与C反应蛋白及血压水平的相关研究 [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6):2540-2541.

The"Four Highs and Four Lows"Feature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GUO Hang-yuan,TANG Wei-liang,XING Yang-bo.Department of Cardiology,Shaoxing People's Hospital(Shaoxing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haoxing 312000,China

Hypertension can lead to severe heart,brain,kidney,and other organ diseases,and even fatal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t present,the amoun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China has reached 200 million,among whom more than 50%are not aware of their condition,60%do not receive any treatment,and only less than 10%have their disease well controlled.Therefore,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find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treat this disease based on the real-world condition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and elucidates the appropriate coping strategies.

Hypertension;Overweight;Hypokalcemia;Homocysteine

【编者按】 高血压是我国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国人的身体健康,鉴于我国人群特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管理模式,本研究探讨了中国高血压的特点、中年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影响因素,同时对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和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等进行了系统评价。

R 544.1

A

1007-9572(2012)01-0114-03

312000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市人民医院浙江大学绍兴医院

2011-09-25;

2011-11-28)

(本文编辑:赵跃翠)

猜你喜欢

肾素叶酸人群
探讨不同血浆肾素活性高血压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心率、血压的异同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的关系研究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基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评析新冠病毒致多脏器损伤作用及中药干预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β-类固醇脱氢酶2活性与肾素关系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正在备孕的你,叶酸补对了吗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