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猪肉产业现状及展望
2012-08-15翁善钢编译
翁善钢 编译
(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 200137)
丹麦几十年来依靠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坚持不懈地进行优良品种的研究开发,使自己始终拥有世界一流的种猪,从而成为一流的养猪强国。同养猪密切相关的猪肉产业在丹麦也是欣欣向荣,猪肉已经是丹麦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20 世纪70 年代初,丹麦有40~50家的公司化屠宰企业。而到了2005 年,屠宰企业的数量只剩下了2 个,分别是王冠和提坎。如今,丹麦共养有2 200万头猪,每年猪肉产量为190 万t。王冠是丹麦最大的一家屠宰企业,每年屠宰全丹麦90%的猪,这一数量也占整个欧盟年屠宰量的8%。丹麦的猪肉产业是高度外向出口型的,每年有85%的猪肉被投入到国际市场。丹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之一,每年猪肉的出口量占全球的17%,咸熏肉以及火腿的出口量占全球的22%。
事实上丹麦养猪的成本很高。但为什么在世界市场上丹麦猪肉仍有很强的竞争力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司结构
丹麦猪肉产业合作化的结构是其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种合作化的结构使得整个生产链都能够保证有良好的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也是因为这种合作一体化的结构使得丹麦猪肉产业能够生产出特别“订单”商品。如专门供给英国市场进行咸熏肉生产的猪,专门供给日本高端市场的冷却肉等。丹麦养猪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其全球一流水平的生产链:屠宰及分割。丹麦猪肉产业具有能够根据全球各地的猪肉深加工企业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规格和质量的猪肉的能力。这也是丹麦猪肉产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重要原因。
2 可追溯性
丹麦生猪供应商以及屠宰场都必须遵守具有可追溯性的生产方法和法规。这些规定非常具体详细,从养殖过程中如何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情况,饲养时有哪些投入,到具体的动物福利措施都必须按照相关的要求。丹麦已经建立起单个动物从农场到屠宰场的全程追溯系统。
3 商标与研发
专门的商标“丹麦”(Danish)被用于丹麦猪肉的出口市场。这个商标起初用于企业消费者,如今也已被用到普通消费者市场中,尤其是在日本和美国。
丹麦在猪的初级生产以及猪肉加工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开展的很多研究与提高养猪效率以及育种水平有关。丹麦肉类研究所(DMRI)有专门研究包括自动化在内的各类肉类加工技术的研究人员。因此,屠宰场、DMRI和设备制造商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丹麦的猪肉产业一直走在国际前列。
4 丹麦养猪业展望
由于环境法规以及土地数量有限的限制,丹麦猪业生产进一步规模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这也使很多丹麦农民开始到其他国家从事养猪生产。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成为丹麦农民出国养猪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提高猪业生产水平的潜力相当大,相对于丹麦,养殖成本也要低很多。如今,丹麦农民已经在波兰建立了多家大型养殖企业,很多企业已经进一步扩展到了波罗的海地区以及乌克兰。丹麦先进的猪业生产技术以及设备也由此进入了这些国家。很多地区也开始建立模仿丹麦的一体化产业链。未来国际猪肉市场的贸易结构会有较大变化。总体而言,猪肉的贸易量会增加,日本、中国以及东南亚将增加猪肉的进口。丹麦将继续出口大量猪肉,丹麦猪肉也将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与此同时,其他国家诸如巴西、美国、加拿大等也将增加猪肉的出口。这几个美洲国家的猪肉在价格上比丹麦更具竞争优势。
零售商跨越国界的重新整合将给丹麦养猪业的竞争力带来更多的压力。零售商开始有一种向“首选供应商”靠拢的趋势,这一趋势将减少供应商的数量。这也使得养猪业满足零售商较大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由于丹麦养猪业集约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因此,提高竞争力应该通过扩大规模,提高灵活性,进一步靠近市场以及国际化来实现。这对丹麦屠宰企业未来的发展来说,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这一战略很好的一个例子是将分割、去骨等猪肉加工程序直接移到德国的一家工厂进行。这些加工产品直接在德国市场销售,通过同德国企业合作在德国建立零售连锁市场。另一个例子是提高国际化水平。丹麦的2家屠宰企业都在波兰和英国兼并了不少当地原有的加工企业。通过兼并也使得王冠和提坎生产的猪肉在波兰以及英国市场有了更多的消费者。
很显然,从全球的角度看丹麦养猪业的前景仍是光明的。丹麦将继续是猪肉和加工肉类重要的出口国。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以及生产结构灵活性的提高,丹麦猪业的初级生产及加工行业将会有较大变化。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丹麦猪肉将继续发挥其在安全和可追溯性上的优势。当然,不断地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将仍然是丹麦猪肉在国际市场保持竞争力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