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多发病之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
2012-08-15李东春尹春博阎英海
李东春,尹春博,阎 芳,阎英海
(1.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402;2.天津市兽药饲料监察所,天津 300402)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由专性血液寄生的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而引起。本病虽在人和多种畜禽及野生动物中均有发生,但以对猪发病报道的最多。目前报道发生本病的已有30 多个国家,我国从80 年代初就开始报道猪附红细胞体病,但当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该病的发生逐渐增多。尤其是2001 年以来对猪发生本病的报道急剧增加,本病不仅引起猪死亡,而且影响猪生长发育,出栏推迟,甚至引起种猪繁殖障碍,给养猪业和广大养猪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1.1 分类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生物体,对其分类一直存有争议。根据《伯吉氏鉴定细菌学》(1984 年版)的分类,附红细胞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1]。但近年对猪附红细胞体16S rRNA 基因序列的分析认为,猪附红细胞体应归属于柔膜体目支原体属,并改名为猪嗜血支原体[2]。
1.2 形态学特征
猪附红细胞体呈多态性,环形、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等形态不一,大小为(0.3~1.3)×(0.5~2.6) μm。 常单独或呈链状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也可围绕在整个红细胞上,还有的游离在血浆中。猪附红细胞体在发育过程中,大小和形状也可发生改变。处于未成熟阶段的猪附红细胞体没有感染性。
1.3 生物学特性
猪附红细胞体对于干燥和化学药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常用消毒药均能杀死该病原,如在0.5%石炭酸中37 ℃,3 h 就可以被杀死;但在4 ℃时可保存15 d,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31 d,在加了15%甘油的血清中-79 ℃可保持感染力80 d,冻干保存可存活数年。猪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条件十分苛刻,目前尚不能在非细胞培养基上培养[3]。
2 流行病学
猪附红细胞体主要在宿主的红细胞表面、血浆以及骨髓中生存。猪附红细胞体的生活史至今尚不清楚,故其自然传播途径也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或含血的物质传播,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污染的尿而发生附红细胞体感染。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或多雨天气,吸血昆虫(虱、刺蝇、牛虻、蚊子和疥螨等)是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交配时,公猪也可通过血污染的精液传染给母猪;此外,如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去势、打耳号等,病原体则可经伤口传播。此外,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与不良的饲养方式、气候条件等应激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3 发病机理
猪附红细胞体的细丝状结构可嵌入红细胞的细胞膜,使细胞膜产生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而发生溶血。另外,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红细胞膜结构和形状的改变,可导致膜上原先被遮蔽的抗原表位暴露出来或者已有抗原发生变化,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而导致贫血[4]。据E.Luwig、Hoelzle等报道,猪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上的定位蛋白为HspA1 和MSG-1。
猪附红细胞体急性感染可导致严重的血液凝固障碍,引起出血。
猪附红细胞体聚集在红细胞表面,削弱了红细胞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能力,使糖酵解增强,消耗血糖并产生大量乳酸,引起低血糖和酸中毒,从而使患猪出现呼吸、心跳加快和体温升高等症状[5]。
4 临床症状
潜伏期6~10 d,体温可升高至40~42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3 种类型。
4.1 急性型
少见,多表现为突然死亡,全身红紫,指压不褪色,有的患猪突然瘫痪,食欲废绝,无端嘶叫或痛苦呻吟,肌肉颤抖,四肢抽搐。死亡时口、肛门排血。病程1~3 d。
4.2 亚急性型
患猪体温升高达39.3~42 ℃,死前体温下降。初期精神委顿,食欲减退但饮水增加,而后食欲废绝,饮水量明显下降或不饮,患猪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尿少而黄。病初便秘,粪球带有黏液或黏膜,之后腹泻,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后期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肢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有时身体各部位皮肤的红紫连成一片,整个猪呈红色,所以常称为“红皮猪”。并且毛孔出现淡黄色汗迹,有的病猪流涎,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7 d,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
4.3 慢性型
患猪体温在39.5 ℃左右,食欲不佳,主要表现为贫血和黄疸。患猪全身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燥裂,层层脱落,但不痒。黄疸程度表现不一,皮肤和眼结膜呈淡黄色,有时皮肤呈现橘黄色。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色至鲜红色血液。患此病后,新生仔猪因过度贫血而死亡;断奶仔猪不能发挥最佳生长性能;肥育猪生长缓慢、出栏延迟;母猪常流产、死胎、不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乳头肿大坚硬;公猪性欲减退,精子活力减低。此时,患猪易继发其他疾病,引起全身出现脓肿、溃疡、丘疹或结节,两眼或一侧眼结膜长期红肿、流泪,有灰黄色眼屎,呼吸困难,咳嗽,腹泻等。病程长,死亡或成为僵猪。
5 剖解变化
尸体消瘦,耳廓、腹下、四肢内侧有出血性紫斑,皮下脂肪黄染,血液凝固不良、稀薄、呈樱桃红色。肝脏土黄色,肿大,切面多汁呈黄色。胆囊肿大,胆汁充盈、黏稠、黄染。脾脏严重肿大,暗黑色,质地软。肾包膜易剥离、外膜有散在的针尖或粟米大小的出血点。胃高度膨胀,胃、肠道、膀胱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心包积液,心脏冠状沟水肿。肺部无明显变化,偶见细小坏死灶。
6 诊断方法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解变化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病原镜检、血清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6.1 病原镜检
多以直接镜检为主,常采用鲜血压片和涂片染色法。
6.1.1 鲜血压片法
取静脉血1 滴(可加入3.8%枸橼酸钠抗凝血)加到等量生理盐水压片镜检(400~1 000 倍),见有红细胞变形如针芒状、锯齿状、菠萝状或不规则形状且不停地上下抖动,红细胞上有圆形或棒状附着物、或血浆中有若干小颗粒,称鲜血压片阳性,可初步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6.1.2 鲜血涂片染色镜检法
取鲜血1 滴推片,干燥固定后染色,置于高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以下情况:瑞氏染色法见红细胞周围及血浆中有蓝色颗粒或折光性物质,姬姆萨氏染色见红细胞周围及血浆中有紫红色折光性颗粒,吖啶橙染色见红细胞周围及血浆中有黄绿色荧光物质。此外还可进行肝脏涂片染色镜检。
6.1.3 电镜检测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研究猪附红细胞体的形态、结构,侵袭红细胞的方式,以及受损红细胞的结构形态。由于电镜价格因素以及切片制作等操作技术的复杂性使得该法在基层普及应用较为困难。
6.2 血清学方法
此类方法主要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国内,张守发等[6]运用葡聚糖G200 色谱法纯化猪附红细胞体抗原,获得了不与猪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的、特异性抗原,用该抗原建立的ELISA 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均高于间接血凝试验。然而,该方法对于支原体肺炎、猪霍乱、猪大肠杆菌病和弓形虫病鉴别性不强,存在交叉反应。Hozole等[7]用猪附红细胞体重组抗原rMSG1、rHspA1 建立了ELISA 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同或高于天然抗原ELISA。但总的来说,血清学方法难以诊断慢性感染和潜伏期患猪,灵敏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6.3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用于检测猪附红细胞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和PCR方法两大类,对后者的研究报道较多。
猪附红细胞体的PCR 检测技术最早由Gwaltney 于1995 年建立,其后得到较快的发展。PCR 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可以检出潜伏期猪,是检测隐性感染猪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国内外最初多采用猪附红细胞体的16S rRNA 基因序列作为靶序列进行检测[8]。由于原核微生物的16S rRNA 基因有较高同源性,基于该序列的PCR 方法特异性往往不太高,易造成假阳性结果。之后研究者又对猪附红细胞体的其他特异性基因进行了研究应用,以及采用单管巢式PCR 诊断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9-10]。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是近年来研究应用较多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实现了对目的基因的扩增和结果检测同时进行,与常规PCR 技术相比,自动化程度、灵敏性更高,且可以对病原体定量分析。Hoelzle 等[11]于2007 年利用保守的msg1 基因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敏感性较常规PCR 方法提高了4~40 倍,特异性为96.7%。由于国内对猪附红细胞体尚未进行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因此此类方法用于临床检测实践还有待时日。
7 药物治疗
1)长效土霉素,每千克体重0.1 mL;或附红优,每千克体重12 mg;或锥灭定,每千克体重0.5 mg,一次肌肉注射;或青霉素8×104IU/kg + 链霉素5×104IU/kg,一次肌肉注射。此外,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合用也有一定的效果。
2)贝尼尔,每千克体重7 mg,种公猪及空怀母猪、肥猪一次肌肉注射,隔日一次。
3)附红净,每千克体重6 mg,妊娠及哺乳母猪一次肌肉注射,严重者隔日加强一次。仔猪7 日龄肌肉注射一次(将药液稀释,每千克体重0.1 mL),断奶时再加强一次。
8 防控措施
1)对病猪及检测阳性猪应及时进行隔离。
2)加强环境消毒,发病期间猪舍内每天2 次,场区及道路每天1 次。
3)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环境应激。保证饲料优质、营养全面,减少中途变动配方。
4)搞好手术器械、针头、牙钳和耳号钳等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发病期间应严格做到1 头猪1 个针头。
9 讨论
1)由于痊愈猪和健康猪的鲜血也大多存在鲜血压片阳性的现象,故鲜血压片法不宜作为确诊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主要依据。
2)据报道,单纯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情况下,不会对猪群产生太严重的后果。但在当今猪病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猪场发病多以多因子致病为主,所以猪场在发生任意一种病时即宜采用联合用药和综合防治措施。
3)因本病还没有真正的特效药可用,一般用药只能起控制病情的作用,所以本病主要在预防,重在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群的合理密度和减少环境应激。
[1] Gwaltney S M. Eperythrozoon suis infections in pigs: clinical syndromes and diagnosis[J].Swine Health Prod,1995,3:25-27.
[2] 韦进钟,吕宗吉,谢明权.附红细胞体和血巴通氏体在16S rRNA 分类系统中的分类位置[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5):441-443.
[3] Hoelzle L E.H aemotrophic mycoplasmas: Recent advances in Mycoplasma suis [J].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8, 130:215-226.
[4] Groebel K, Hoelzle K, Wittenbrink M M, et al. Mycoplasma suis invades porcine erythrocytes[J].Infect Immun, 2009,77(2):576-584.
[5] Prullage J B,Williams R E,Gaafar S M.On the transmissibility of Eperythrozoon suis by Stomoxys calcitrans and Aedes aegypti[J].Vet Paras,1993, 50:125-135.
[6] Zhang Shoufa, Ju Yulin, Jia Lijun,et al. 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 sius antibody in swine[J]. J Vet Med Sci, 2008, 70(10):1143-1145.
[7] Hoelzle K,Grimm J,Ritzmann M,et al.Dete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Mycoplasma suis using recombinant antigens and correlation of serological results to hematological findings [J].Clin Vaccine Immunol, 2007, 14(12):1616-1622.
[8] Messick J B, Cooper S K, Huntlry 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using the 16S rRNA gene for detection of Eperythrozoon suis infection [J].J Vet Diagn Inves,1999,11:229-236.
[9] Hoelzle L E, Adelt D, Hoelzle K, et al. Development of a diagnostic PCR assay based on novel DNA sequences for the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suis(Eperythrozoon suis) in porcine blood[J]. Vet Microbiol, 2003,93: 185-196.
[10]李辉,梁智选,任玉红,等.猪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07(04):23-27.
[11] Hoelzle L E,Helbling M,Hoelzle K,et al.First Light Cycler realtime PCR assay for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suis in clinical samples [J].J Microbiol Methods,2007,70(2):34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