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含量的临床意义分析
2012-08-15林雨来崔凯邓玉桃
林雨来 崔凯 邓玉桃
脑钠肽(BNP)是继心钠肽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它主要来源于心室,是在心室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增加时心室肌释放的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具有与心钠肽相似的生物效应,在心功能不全时血浓度明显增高;研究表明BNP浓度升高有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心力衰竭血浆标志物[1]。为了更好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脑钠肽水平与治疗前后的关系,观察总结78例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观察所选用的对象78例,确诊为急性左心力衰竭及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者,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43~79岁,平均(68.19±8.21)岁。上述患者的原发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43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瓣膜病12例,所有患者心功能按美国心脏病协会确定标准分级,Ⅰ级12例,Ⅱ级15例,Ⅲ级30例,Ⅳ级21例。
排除患有急慢性感染、肝肾功异常、2型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
1.2 血脑钠肽测定方法 上述78例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即测定脑纳肽含量,经过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1~2周后,再次测定脑纳肽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选用t检验。
2 结果
上述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测定的血脑纳肽水平明显升高,平均(3750.22±815.17)pg/ml;经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心功能改善后血脑钠肽水平逐渐下降,平均(883.18±287.25)pg/ml,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结果提示脑纳肽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密切相关性。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危重急症,是大多数心脏病最后病死的原因,因此及早恰当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并积极开展抗心力衰竭处理是极其必要的[2]。
脑钠肽(BPN)是1998年首先由sudoh等从猪脑内分离出来,BNP又称为B型利钠肽(B_typenatriureticpeptide),是反映心室功能不良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主要由心室的心肌细胞分泌,它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拮抗血管紧张素Ⅱ,抑制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肾髓质集合管重吸收,起到扩张血管、利钠、利尿的作用,并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影响血管重塑[3]。因此BNP能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是慢性心力衰竭最初的保护性因素。是继心房肽(ANP)后发现在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利钠肽之一,是维持血容量稳定的重要神经激素;血浆脑纳肽浓度也可以作为指导心力衰竭治疗的参考指标[4]。有研究提示:BNP是心功能不全的一个特异性指标且与NYHA分级相关,本临床观察提示BNP检测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积极观察脑纳肽的含量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价具有积极意义。
[1]王迎.慢性心力衰竭脑钠素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心脑血管病防治,2004,8(4):35-38.
[2]张文武.急诊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5.
[3]钟远伦,罗昭琴,任凌.血浆BNP在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08,24(3):428-429.
[4]张慧平,孙福成.B型利钠肽与心力衰竭.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30(10):79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