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论治猪腹泻
2012-08-15郭立力徐国栋张立新
郭立力,徐国栋,张立新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 北辰区宜兴埠北 300402)
猪的腹泻是一大类征候群,病因复杂。在临床上可选用适当的药物(中药、西药、生物制品等)、适当的给药方式(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口服、直肠后段灌肠、穴位注射等)进行治疗[1]。在当前养殖行业中,市售的中成兽药组方颇多,多由经典方化裁而来,但疗效不一,究其原因,不完全是药物本身质量问题,更多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药症不合。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根据猪群病情合理使用随处可购得到的中成兽药以提高疗效,已成为猪病诊疗人员必须面对的一项技术性挑战。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2](以下简称“《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通过六经辨证体系对人体以外感为主的疾病进行了系统阐述。单就“腹泻”一征,也因病机不同而立方存异,而历来不少学者对中药方剂及其药物组分在动物诊疗上的应用进行了诸多探讨,但至今仍未有一较完善中兽医应用体系的提出[2-10],而猪群腹泻性疾病的发生是时不我待的。因此,若能将《论》中的某些论述与猪病诊疗实践相结合,采取舍脉从证,将望、闻、问与其它临床诊断方法相结合,以中医的理、法、方、药理念去认知、剖析猪病发生发展规律,在临床中去印证《论》在猪病防治中的某些作用,在目前现实情况下,当不失为合理使用中兽药、提高治愈率的一个捷径。笔者以此种理念对猪腹泻征候群进行防治,每能收到显著疗效,在此,愿就其中某些经典方应用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1 治疗猪腹泻的典型方剂
1.1 阳经病
1.1.1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太阳经病证)
《论》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汗出而喘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在有“发热、恶寒、汗出”等太阳中风为主证前提下,医者误用下法、病猪平素阳盛或体内蕴热,表邪内陷于阳明,邪从热化,故下痢不止;里热薰蒸于肺,故喘;热迫汗出,鼻吻处仍见湿润,为挟热下痢,属实热证。舌红、苔薄浅灰黄色,拉黄色或灰白色稀便,有腐臭味。
方中葛根解阳明之肌并升举清阳而止利;芩、连清中焦胃肠之里热以止利;甘草和中以补益胃气。本方更偏于伤寒中风后腹泻实热症的治疗。多用于急性肠炎或细菌性痢疾初起时,如仔猪副伤寒、猪的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MITT)性腹泻、仔猪黄痢、传染性胃肠炎(TGE)、流行性腹泻(PED)、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性腹泻、伪狂犬病(PR)性腹泻等疾病的初期。
1.1.2 桂枝人参汤证(太阳经病证)
《论》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胁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虽与“1.1.1”同是太阳经病,若表邪未解,医者屡用下法、患猪素体虚弱或体内蕴寒,表邪内陷后邪从寒化,表现为中气虚弱、脾胃虚寒的下利。因里虚不固,故利不止,邪结于胸脘间,故痞满而硬(这里“痞”是指胸脘间有满闷之感,但按之柔软而不硬,在猪少食或厌食时可通过触诊得知),该证虽名为协热下利,实以虚证为主,故用理中汤加桂枝组成桂枝人参汤。病猪舌苔淡白,体温稍高或正常,四肢不温,四肢攒于腹下,拉黄、白绿色无明显臭味稀便,时有哼声、厌食。
方中人参(现多用党参)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桂枝行阳解表、通阳除寒。与“1.1.1”相比,本方更偏于伤寒腹泻虚症的治疗,可用于TGE、PED、着凉腹泻或其它各种重症腹泻中后期的治疗。
1.1.3 生姜泻心汤证(太阳经病证)
《论》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患猪平素脾胃虚弱,食滞内停,复感外邪,经治表邪虽解,但因余热不尽,乘虚传里,以致胃气失和,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心下痞硬遂成痞证,胃气上逆,故嗳气而有食臭味;水气不化,则水饮内停于胁下;胃之腐熟功能失常,水谷入胃不能充分腐熟,下行于小肠则清浊不分,下行于大肠则腹中漉漉作响而有腹泻。听诊腹泻患猪时肠音隆隆、胃蠕动音减弱;恶寒扎堆;舌苔白滑;少食症或不食;时有沉闷的膈声并拌有食料的腐臭味。
方中黄连、黄芩泻热除痞,半夏、干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生姜宣散水气,人参(党参)、甘草、大枣健脾和中。本方更偏于伤寒解后胁下有水气的腹泻症治疗。多用于猪流感性腹泻、换料不适、轮状病毒腹泻等。
1.1.4 甘草泻心汤证(太阳经证)
《论》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同“1.1.1、1.1.2”,虽有太阳经病的主证,当用汗法,但医者却用下法,以致损伤脾胃,表邪内陷,阻逆于胸脘间,因而气机不畅,故见胸脘间痞满而硬;脾虚致中气下陷,故下利,腹中漉漉作响;胃气逆则干呕;热邪扰于胸中则心烦不安。“1.1.2”方偏于温中解表,而本方偏于温中、泻热除痞。患猪舌苔淡白,厌食,排黄、白、绿稀便。
方中以甘草为主要药物是加大其缓中补虚之意,方中甘草加量取其缓中补中之力更强之意,其它各药功效同生姜泻心汤。该方更偏于伤寒中风后中气亏虚性腹泻的治疗。可用于猪MITT、TEG、PED、着凉、氟苯尼考等抗生素中毒性腹泻的治疗。
1.1.5 黄芩汤证(少阳经证)
《论》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太阳、少阳两经同时受邪,外邪已化热入里,热迫大肠出现挟热下痢,方用黄芩汤清热和里。患猪下利脓血、里急后重、时有发热。
方中黄芩清里热,芍药、甘草、大枣和中缓急止痛。在临床中可用于猪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仔猪副伤寒、黄痢、球虫感染等轻症的治疗。
1.2 阴经病
1.2.1 理中汤证(太阴经证)
《论》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自利不渴是脾虚寒盛,脾阳不足,邪从寒化,故不渴。这里的“四逆辈”指温中散寒的方剂,如理中汤。患猪舌质青灰或黑、苔淡白滑腻,少食,起卧,时有哼声,呕吐,拉绿色或水样稀便,腹痛,四肢不温、扎堆。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党参)、甘草、白术健脾和中,四药合用有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之功,可以治疗中焦虚寒。本方属太阴经病而无表症,故与“1.1.2”在病机上有所不同。该方多用于冬季TGE、PED、着凉腹泻或其它肠道细菌感染中后期的治疗。
1.2.2 四逆汤证(少阴经证)
《论》曰:“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本条文所述,乃阳越于外、寒盛于里的证治。汗出淋漓而热不退,也无烦渴等气分实热症状,可见这种热即非表热,也非阳明经状热,乃阳虚寒盛之证,应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患猪急性热病大吐大下或发汗太过,下利不止,吐泻之物清冷;唇青,舌淡苔白,眼球下陷,四肢厥冷,呈虚脱样,恶寒蜷卧,扎堆。
方中附子回阳祛寒,干姜温中散寒,甘草和中补虚,姜附同用,回阳、温中之力更强。该方可用于猪阴霍乱性吐泻、TGE和PED后期、其它诸虚沉寒性腹泻的治疗,
1.2.3 通脉四逆汤证(少阴经证)
《论》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本条文所述,为阴寒内盛比较严重而出现了阴阳格拒的反常现象,故为“里寒外热”,腹泻一证有时因阴液极亏而停止,但仍是阳气虚衰比较严重。“1.2.2”症状中患猪恶寒,但本条症状中并不恶寒,该证较四逆汤证为重,为危症。患猪舌质青黑、无苔或少苔,独卧一隅,嗜睡,精神疲乏,四肢末稍及耳尖发绀,拉绿色或水样稀质。
方中将四逆汤中倍用干姜,加重附子用量,以急行回阳救逆,通阳复脉。主要用于严重虚沉寒性腹泻,多预后不良,如TGE、PED、MITT后期。
1.2.4 白通加猪胆汤(少阴经证)
《论》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汤主之……。”本条文所述与“1.2.3”病位不同,是下真寒,上假热的证治。少阴病,阳气衰微,阳为阴困,寒盛于下,格阳于上,阴阳格拒。患猪舌质干红、无苔或少苔,热饮食入口即吐,嗜睡,精神疲乏,拉绿色或水样稀便。
白通汤以葱白升阳气,用姜、附以温里而胜寒,如此则阴散而阳升,腹泻可止。因阴阳格拒可能出现温热性药下咽即吐的现象,故寒因寒用,在白通汤中加入少量性味苦寒的猪胆汁做为反佐,因势利导,以防止对热性药的格拒。用于重症腹泻、出现阴阳格拒证的治疗,如TGE、PED、MITT、仔猪副伤寒等后期。
1.2.5 真武汤证(少阴经证)
《论》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本条文所述是少阴肾阳虚衰,水气泛溢的证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则水气不化。腹痛下利是寒盛于内,水不下行则小便不利,水气泛溢于四肢,经气运行受阻,故四肢沉重疼痛。患猪舌质青黑、苔白滑不燥,小便不利,眼睑水肿,倒地不起,嗜睡,起则摇摇欲倒,恶寒肢冷,腹痛下痢,有时呈喷射状。
方中附子回阳祛寒,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阴敛阳。诸药合用具有温中祛寒、健脾利湿之效。多用于某些中毒性腹泻、MITT、水肿病、着凉或其它寒性腹水症的治疗。
1.2.6 桃花汤(少阴经证)
《论》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猪患虚寒性便脓血,气味秽腐腥臭,舌苔淡白,消瘦,被毛粗乱,伴有神疲少食,嗜睡,下痢,腹痛,恶寒,久而不愈,食凉尤甚等,剖检时常伴有巨结肠症。
方中赤石脂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温中焦气分而散寒,粳米益脾胃而补虚。诸药合用具有温中祛寒、健脾利湿之效。用于治疗猪慢性细菌性肠炎、猪痢疾、原虫性肠炎等。
1.2.7 乌梅丸证(厥阴经证)
《论》曰:“……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证主要是肠寒胃热、蛔虫上扰所致。患猪消瘦,精神尚可,反复拉黄色稀便,拉或吐蛔,时有腹痛,四肢厥冷。本方可用于久治不愈的下痢。剖检时在胃、肠道或胆管中发现蛔虫,有乳斑肝存在。
方中以乌梅之酸,黄连、黄柏之苦,干姜、细辛、当归、蜀椒、桂枝之辛,以安蛔温脏而止其厥逆。本方加减可用于猪蛔虫或鞭虫感染、慢性顽固性肠炎、仔猪奶泻、过敏性肠炎或不明原因久痢不止的治疗。
1.2.8 白头翁汤证(厥阴经证)
《论》曰:“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患猪舌色红绛、口干苔黄,大便臭浊秽腐,便下稠粘脓血,以至粪便上附有肠黏膜,多伴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证。
方中白头翁清血分之热,为治热痢的要药,黄连、黄柏清热解毒止痢,秦皮清肝热止热痢。合用四味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止痢的作用。本方是治疗热迫下痢脓血的主方。可用于治疗急性MITT性腹泻、猪球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结节虫病、弓形体性腹泻、急性猪痢疾、仔猪红痢或肠道致病菌(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性腹泻。
2 体 会
2.1 造成猪腹泻的病因,《猪病学》第八版中记录了26种以上病因或类别[11],吴增坚认为常见的病因至少在16种以上[12],笔者也总结了流行于天津地区的15种原因[1],但以上都是基于现代医学理论调查的结果。而传统医学则用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腹泻进行论治,它以审因辨证为基础,通过八纲辨证,全面分析机体各部所处的机能状态、病邪所在部位及其对机体造成损伤的程度,同时考虑“并病”、“合病”存在的可能,最终确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2 在应用《伤寒论》中基础方进行猪腹泻诊疗时,应先辨阴阳,确定病邪所在何经,而后再依病情确定可供使用的基础方,否则立方袪病就成无源之水,治疗时难以一击而中。在临床中,可依当时客观条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疗效。
2.3 《伤寒论》中尚有些可用于猪腹泻性疾病治疗的方剂,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逆散等,但临床上并不常用,故从略;同时,辨证时还要注意与因便秘造成“热结旁流”、出现腹泻假象的调胃承气汤证相鉴别;本文就《论》中的某些基础方在猪腹泻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而其它古籍关于腹泻论治的记载也不在少数,笔者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举。
[1]徐国栋,赵祥增等.仔猪腹泻的防治策略[J].中国动物保健,2008.――(5):34-.
[2](汉)张仲景.伤寒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3]王新,穆祥等.中药抗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中兽医医药杂志[J].2006.25(2):25-27.
[4]王新,韦旭斌等.从微血管内皮细胞角度用中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新思路。中兽医医药杂志[J].2006.25(1):25-27.
[5]韩伟,张铁.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及中药对大肠杆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中兽医医药杂志[J].2006.25(3):25-27.
[6]傅文栋.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体外抗菌抗病毒研究进展。中兽医医药杂志[J].2006.25(5):66-67.
[7]汤法银,汪德刚.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进展。中兽医医药杂志[J].2006.25(6):26-27.
[8]张继瑜.中兽药应用前景和产业化的思路。中兽医医药杂志[J].2007.26(4):20-21.
[9]李继红.葛根芩连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兽医学杂志[J].2007.1:42-44.
[10]何子双,王贵平等.中药处方有效部位群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兽医医药杂志[J].2008.27(2):19-21.
[11][美]B.E.斯特劳主编,赵德明等译。猪病学[M],第八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12]吴增坚主编.养猪场猪病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