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七及其伪品的性状鉴别

2012-08-15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杭州31000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五加须根伪品

郑 琦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 杭州 310003

三七是临床常用的名贵中草药,具有活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临床上用以治疗体内外各种出血、跌打损伤、瘀滞肿痛、胸痹绞痛等病症,具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伤正的特点。但由于目前三七资源紧缺,价格不断上涨,市场上常有伪品出现,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将三七及常见伪品性状鉴别概述如下。

1 三七的本草考证

三七来源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三七是我国少数民族最早发掘使用的一种药用植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治疗金疮的要药。三七的最早使用记载是赵宜真编撰的《仙传外科秘方集》(1378年,元朝杨清叟编著),其“飞龙夺命丹”一方中的配伍药材就有三七。《跌损妙方》一书中也有关于三七药用的早期记载,该书共用方133条,其中含有三七的方剂就有40条[1]。但这些都属于方书类文献,没有可供考证品种特征的详细记述,因此,尚不能认定为五加科三七入药的起点。对现在的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首次有明确记载的著作是明代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1596年),其关于三七“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的记载十分准确地描述了五加科三七的化学特征(“微甘而苦”是皂苷的真实味道)。此外,《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三七的鉴别方法:“试法,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乃真”[2]。

2 正品三七的性状

正品三七呈圆锥形或纺锤形,多数不分支,长1~6cm,直径1~4cm。表面呈光亮的灰黄或灰棕色,顶端较平,茎基残痕不明显,周围有瘤状突起,形似“猴头”。全体有断续的纵皱,支根痕及少数突起的横向皮孔[3]。体重,质坚,难折断,皮部与木质部易分离,断面皮部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具蜡样光泽,习称“铜皮”,木质部硬如铁,习称“铁骨”,皮部有细小棕色斑点,中心木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故有“猴头三七,铜皮铁骨”之说。气微,味苦而回甜。

本品剪去主根的习称“三七头子”,剪下的三七芦头习称“剪口三七”,剪下的较粗支根习称“筋条”,剪下的细小支根及须根习称“三七尾”或“三七绒根”。

3 常见三七伪品

3.1 姜黄 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根茎加工而成。本品呈卵圆形或纺锤形,长2~5cm,直径1.5~3cm。表面粗糙,浅黄褐色,头部钝圆,基部稍尖,具上疏下密的环状节和须根痕。质坚硬,断面棕黄色,角质样,近外侧有一黄色环纹,中部具黄色点。微有香气,味极苦辛。嚼之唾液变黄色。

3.2 藤三七 为落葵科植物藤三七Anredera cordi⁃folia(Tenore)Van Steenis的珠芽。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8cm,直径1~3cm,有瘤状突起及折断后的圆形疤痕和弯曲的纵皱纹。断面类白色,颗粒状或呈黄棕色角质。气微,嚼之有黏滑感。

3.3 菊三七 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segetum Merr.的干燥根茎。本品呈拳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瘤状突起的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细根及细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黄色。气微。

3.4 水田七 为蛛丝草科植物裂果薯Tacca plan⁃taginea(Hance)Drenth的干燥块茎。本品呈环形或长圆形,稍弯曲,长2~4cm,直径1.5~5cm,上端有残留的膜质叶基,表面黄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粗皱纹及多数须根痕。质稍硬,折断面较平坦,颗粒性,暗黄褐色,微有蜡样光泽,散有点状维管束。

3.5 用木薯加工的仿制品 为大戟科植物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的淀粉与楝科植物苦楝Me⁃lia azedarach L.树叶加工的伪制品。本品呈圆锥形,顶端中心有一伪制的突起假茎痕,周围有4~6个伪造的瘤状突起,中部往下刻有横向突起的假皮孔,下部有的有分枝,全体凹下部分常有泥土。断面无环纹,味苦,嚼之黏牙。

3.6 “加馅三七” 系用大三七剖开加入1个小三七或其它杂物伪造而成。用以增加重量或提高规格。本品外形多不完整,有明显的剖痕或涂抹的粉状黏合物。

3.7 用莪术加工的仿制品 系用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的根茎,经加工后的仿制品。本品呈卵圆或圆锥形,表面黄褐色至棕褐色,有雕刻而成的皱纹和瘤状突起,顶端无茎痕,体重、质坚。

[1]徐冬英.三七名称及其有文字记载时间的考证[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91.

[2]明·李时珍.中华医书集成·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615-616.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1.

猜你喜欢

五加须根伪品
短梗五加保育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植物的“嘴巴”
墨江县紫五加发展的思考
黄连须根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麦冬须根正丁醇萃取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多花黄精不同龄须根药材质量研究
红花伪品及其染色物的检测探讨
剌五加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
新资源食品短梗五加开发应用初报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