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蓝色粮仓”建设的经验借鉴*
2012-08-15韩立民相
韩立民相 明
(1.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国外“蓝色粮仓”建设的经验借鉴*
韩立民1相 明2
(1.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随着人们开发海洋意识的提高,渔业作为获取动植物蛋白的重要产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阐述了日本、美国、韩国、挪威等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渔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别从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远洋渔业等方面分析了各国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总结各国渔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实际提出维护海洋环境,引进先进技术,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建议,旨在为我国“蓝色粮仓”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工厂化养殖;远洋渔业;网箱养殖
据FAO预测,世界水产品消费量在未来30年内年均增长率大约维持在1.0%-2.9%,水产品将成为人类获取蛋白质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各沿海国家普遍意识到提升水产品生产力、增加水产品产量对于满足国民需求的重要性。在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中,唐启升院士最早提出了“蓝色海洋食物发展计划”及其相应的发展战略。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30年人口预计达到16亿。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的背景下,仅仅依赖陆地资源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并不现实,广阔的海洋将成为我们未来的新粮仓。本文从发展水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增加海产品供给,缓解食品供需矛盾,确保我国食品安全等方面出发,围绕构建蓝色粮仓的核心产业—渔业,分别介绍了日本、美国、韩国、挪威、印度等沿海国家发展渔业的成功经验。
一、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渔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据FAO统计,2009年日本渔业总产量达到463万吨,其中捕捞产量为385万吨,养殖产量为78万吨,[1]水产品在日本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约占国民人均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的40%以上。
(一)健全增殖放流研究实践体系
从1961年开始,日本就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开展有关水产增养殖的试验研究并设立了濑户内海栽培渔业中心,作为国家委托事业承担了苗种生产和放流技术开发的任务,同时参照此模式在各海区、各县设立了不同级别的栽培渔业中心和资源增殖推进协议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增殖放流体系,每年日本增殖放流苗种达到50亿单位以上。[2]例如,日本濑户内海年产量长期停滞在20多万吨,经过多年增殖放流活动使得该海区真鲷,日本对虾等名贵品种的产量得到提升。[3]其中政府起决策管理作用,科研单位起科学指导作用,而渔民(渔业协会或企业)既是受益者也是放流具体承担者。另外,日本设立国家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节日,即全民性的富海节,从1980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30多届,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率先开展海洋牧场建设
直接放流苗种存在着初期损耗较大,苗种逃散及幼鱼易被捕获等缺点,放流效果不理想。因此,日本率先在1971年提出海洋牧场发展构想,并从1978-198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4]“海洋牧场”计划即放牧式地开展放流和回捕。主要包括三方面:(1)音响驯化:目前,日本的音响驯化技术已达到实用阶段;(2)藻场建设及光导技术:利用优良底质人工培植海藻,同时注重天然藻场的保护和恢复,包括政府部门、渔协和渔民都承担了保护、调查、恢复试验等工作;(3)人工鱼礁:人工鱼礁是栽培渔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日本海洋牧场的重要组成部分。[5]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成人工鱼礁区,年均投入近30亿人民币。[6]日本的海洋牧场建设在政策、法规、机构组织、研究、管理,技术和组织实施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大力发展远洋渔业
日本远洋渔业历史悠久,20世纪30年代已初具规模。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远洋渔业的鼎盛时期,曾拥有340多艘远洋拖网船。《联台国海洋法公约》实施后,日本远洋渔业产量呈下降趋势,但是,日本远洋渔业世界强国的地位并未改变,海洋与内陆捕捞渔业产量仍位居世界第六位。通过开展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研究以及国际渔业合作,日本先后与世界50多个国家的160多个地区缔结了政府与民间的渔业合作协定和条约。[7]
二、美国
美国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其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渔业大国。据FAO统计,2009年美国渔业总产量达到470万吨,捕捞产量为422万吨,水产养殖产量为48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约为24kg。
(一)渔业经营水平较高
美国商业渔业主要以海洋捕捞为主,约占总产量的97%-98%,淡水渔业仅占2%-3%。水产养殖业虽然起步较晚、规模不大,但生产经营水平较高,在技术设施配套、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均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8]例如,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考虑,美国并不鼓励所谓的集约化高效养殖,相反,强调水产养殖必须考虑养殖容量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格控制。2011年美国商务部及国家海洋暨大气署(NOAA)公布了“可持续海洋水产养殖”国家政策,提出以符合健康水产品的成长需求、增加沿岸社区的工作机会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命力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目标。[9]
(二)增殖放流历史悠久
美国的增殖放流始于19世纪后期,原初衷是增加江河中因伐木、铁路建筑和围坝等工程而受损的鱼类资源。近几十年以来,美国在西海岸进行鲑鱼人工孵化放流,在内陆则以人工繁殖条鲈和虹鳟鱼苗向湖内放流,恢复重要休闲鱼种资源量及其栖息地,以适应内陆休闲渔业的发展。据美国阿拉斯加州鲑鱼增殖项目报告,2005年阿拉斯加的育苗场搜集了17亿鲑鱼卵,放流14多亿粒,约0.8亿尾鲑鱼回归。美国政府对增殖放流的支持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各州均有相关政策来支持增殖放流,同时,各类的渔业协会等开展自助放流,如北大西洋印第安渔业协会,该会每年召开会议,研究鲑鱼的放流计划、筹集资金并开展放流工作。[10]
(三)积极开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美国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研究方面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鲑鳟类冷水性鱼和罗非鱼等温水性鱼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面技术领先。从总体上看,美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分为两类:一是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达到高密度、高自动化,高集成度的养殖模式;二是通过使用简化水处理工艺或利用自然条件(如藻类)获得低成本,高收益的经济型养殖模式。
(四)远洋渔业发展潜力有待开发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署(NOAA)年度报告,从2009年到2010年,美国近海多种鱼类捕捞量处于超高水平,继续加大捕捞强度必将加速近海鱼类种群衰退。[11]而远洋渔业在美国海洋渔业中所占比重不大,只占美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韩国
渔业是韩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韩国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渔业的发展,水产品被称为“渔业粮食”,其涵义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蓝色粮仓”。[12]据FAO估计,韩国2009年渔业总产量达到233万吨,捕捞产量为186万吨,水产养殖产量为47万吨。
(一)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农渔业”
2006年韩国海洋水产部投入75亿韩元用于水产苗种的放流,2007年增资到118亿韩元。[13]到2007年,累计放流55.02亿万粒鳕鱼受精卵,鳕鱼的资源量得到大幅度提高。[14]
(二)创新高科技养殖模式,发展“尖端养殖业”
抗风浪网箱养殖和循环过滤式养殖是韩国研究机构正在开发的项目,海洋水产部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科研攻关。另外,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养殖布局规划,海上沿岸主要布局养殖藻类和贝类,鱼类养殖主要在陆上实行工厂化养殖。[15]
(三)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2007年,韩国第一个大规模海洋牧场在庆尚道统营市海域内竣工。[6]自1998年开始在统营山阳邑三德里和美南里一带的海面上建设,所投入的国家经费共计240亿韩元,其中研究费用130亿韩元,设施费用110亿韩元。[13]此后,韩国把建设统营海洋牧场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根据各地海域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在济州岛一带建立“贝类专门牧场”和“体验水中生活型的海洋牧场”;在西海岸建设“滩涂型牧场”;在东海岸建立“观光型海洋牧场”,把建立“海洋牧场”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以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15]
(四)大力提升远洋渔业竞争力
韩国重视远洋渔业并计划将其培育成主导21世纪海洋产业的核心产业,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鼓励远洋渔业企业参与开辟新渔场,使远洋渔业取得显著发展。1960年初韩国远洋渔船不到100艘,到1970年达到850艘,创历史记录;远洋渔业产量从1960年初的10万吨增到1970年末的50万吨;1960年的出口值只有2000万美元,但到1970年末出口值达3亿美元。但2005年韩国远洋渔业产量从1992年创纪录的102.4万吨下降到55.2万吨,在海产品总量中所占比例下降为20%。目前,韩国拥有远洋渔业渔船482艘,船员1万名,主要集中在世界25个海外基地,远洋渔业年产量85万吨。[16]为此韩国政府计划在2013年底前总投入2655亿韩元,用于发展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和销售,建立远洋渔业海外基地。[17]同时充分发挥韩国远洋产业协会(KOFA)、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作用,建立远洋产业综合信息系统网站,构建完善的远洋渔业信息咨询体系。
四、挪威
挪威位于欧洲北部,面积32.4万km2,人口仅447.9万。1946年,挪威成为世界上首个建立渔业部并进行大规模渔业养殖的国家。[18]据FAO估计,挪威2009年渔业总产量达到349万吨,其中捕捞产量为252万吨,水产养殖产量为97万吨。挪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产品出口国之一,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出口海产品,2010年海产品出口总值达到90亿美元。长期以来,挪威充分利用本国沿海富饶的渔业资源,开发高效率的渔业自动化设备,发展完整的渔业资源评估,实施严格的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使该国的渔业资源能稳定而持续利用。[19]
(一)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
挪威自主开发生产了一系列水产养殖设备,包括繁育、网箱及培育系统、监测设备等,其中封闭循环水养殖和大型深海网箱等技术,以及鱼苗孵化、培育、遗传学,鱼类健康等研究均居世界领先水平。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饵料、健康的苗种、发达的基因工程技术、先进的病害防治措施,规模化的生产等创造了良好的养殖效益。
(二)通过科技进步降低养殖成本
近10年养殖成本从53挪威克郎/kg下降到16挪威克郎/kg。成本降低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运用循环水系统进行工厂化养殖,其工业化水产养殖技术不断向高新化方向发展,养殖工厂向大型、特大型、超大型发展。例如,挪威海水养殖公司于2001-2004年建造了总面积达18500m2的养鱼工厂,年产可达5000-600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海水养鱼工厂。[20]其工厂化水产养殖已基本进入全封闭循环“零”排放标准阶段,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年单产最高达200-500kg/m2。二是网箱养殖的高端发展。其特点是:(1)网箱升级:小网箱变大网箱,近岸网箱变离岸网箱;(2)计算机辅助信息系统:借助因特网技术,把育苗场等相关部门联结在一起,使信息传递及时有效;(3)生物量控制:采用红外线监测和立体照相等生物测量技术使网箱养殖密度保持最佳;(4)基因工程: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5)环境控制:即通过科学投饵控制网箱水体质量。多种手段提高网箱养殖效益。[21]
(三)网箱养殖技术世界领先
挪威网箱养殖年产值达30亿美元,每年5%的产值用于开发研究。最近20年,挪威网箱体积每5年迈一大步,尤其是深海网箱研制最为领先,配套设备最为齐全,从20年前的541m3增加到目前的10000m3左右,最新研制了体积12000m3的网箱。而且网箱形式多样,材料轻,抗风浪,抗老化能力强,安装方便,网箱能承受波高12m的巨浪。通过增加网箱生物量和网箱外移,提高饵料控制自动化程度来提高养殖产量。
五、印度
印度有202万km2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50万km2的大陆架,海洋与内陆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印度是印度洋区域的渔业大国,其海洋渔获量约占整个印度洋总产量的40%以上。据FAO统计,印度2009年渔业总产量达785万吨,其中捕捞产量为406万吨,养殖产量为379万吨。渔业不仅是印度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是该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一)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印度政府已向多家养殖企业颁发了养殖罗非鱼的许可证,并在泰米尔纳德帮克莱海区建立了养殖示范区,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有许多印度渔民组织正从事海水养殖作业,其海水养殖业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一般海水养殖是由当地渔民协会或合作团体所引导,一般渔业研究机构先选择适合海洋养殖的场所后,再邀请渔民参与。印度沿海地区共有3800多个渔村,从事海洋养殖的渔民团体数量非常庞大,海水养殖业发展潜力较大。
(二)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和投资
世界银行同意借款2.2亿美元给印度进行三个邦的沿岸海域管理整合计划,其中25%的预算将用于渔业相关的管理,包括敏感海域的划设、建立沿海区域整合管理的训练,以及加强各邦政府相关单位的能力,如监测、污染管控、维护沿近海环境等。另外,通过印度与挪威政府间的协商,终于促成了印度海产品出口发展局(MPEDA)与挪威一知名国营公司的合作,合作内容包括:在印度实施细部测量,在近海地区挑选适合海产品养殖的场所,建立示范性渔业养殖基地,寻找适合印度气候条件的海产品养殖技术。该项目旨在采用健康的管理方法进行海产品养殖,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印度沿海水产业的多样性,促进渔业生产和出口。举办印度国际水产品展览会,其是亚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水产品展。2012年第18届展会将在印度金奈举行,届时国内外水产品生产相关厂商将与印度本土及全球市场上专业人士接触、商谈,发掘新的商业合作的机会,是印度寻求渔业进一步发展,扩大本国水产品影响的良机。
(三)重视发展蓝色经济,率先提出了“蓝色革命”的口号
在近海渔业充分利用、深海渔业尚待开发的基础上,印度正在扩建远洋渔船及渔港设施使未来深海渔业有利可图,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印度的蓝色革命主要基于两条途径:一是提高水产养殖科技含量,通过科技投入增加经济效益;二是拓展渔业产业链,通过增加高附加值水产品的生产,例如通过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以增强渔业发展的潜力。
六、结语
从上述主要沿海国家渔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经验或启示:
(一)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倡导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从国外经验来看,促进渔业稳定发展,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关键是切实维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一方面需要科学规划海域使用,使海域开发利用合理有序,保证现有渔业生产岸线和水域,减轻倾废、石油开采、港口建设等用海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是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推动海洋牧场建设,进行海底藻场修复等工作,保障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从当前渔业发展前沿动态来看,应将增殖放流,人工藻场建设,人工鱼礁投放等进行科学有效地结合,使之成为海洋牧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参照韩国海洋牧场发展模式,根据海域水文、气象、地质,以及沿岸人文条件,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推动我国海洋牧场从投石造礁,底播增殖的初级形态进入到集生态环境修复、生物资源养护、海产品生产、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级阶段。
(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推动海水养殖业现代化全面升级
从挪威海水养殖业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渔业产业发展。尤其是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深海抗风浪大型网箱技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养殖新手段,在解决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上潜力巨大,有希望成为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问题的主要举措。鉴于此,积极引进世界先进养殖技术是快速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的捷径之一。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保持现有滩涂、池塘等养殖模式基础上,实施海陆并进战略,即在陆上提高工厂化养殖比例,尤其是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式;在海上加大大型抗风浪网箱规模,培育高经济价值养殖种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技术含量,提高渔业产出效益。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渔业发展空间
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的地域空间,除了在沿岸以及近海寻求资源增殖,还应该实施“走出去”战略,即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到远海大洋寻找蓝色粮仓建设的支撑点。对此,我国应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国际渔业发展的动向,积极打造具备远洋作业能力的渔船船队,重视远洋渔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远洋渔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构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远洋渔业开发技术体系。另外,积极进入尚未完全开发的沿海国家或地区寻求更广泛的水产养殖空间,到渔业不发达或养殖条件良好的发展中国家租赁养殖水域或用地,把水产养殖作为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推进域外蓝色粮仓建设。
注:本文受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研究课题“青岛市蓝色粮仓构建问题研究”(青发改蓝办2011012)资助。
[1]FAO.World Fisheries Production,by Capture and Aquaculture,by Country[R].2009.
[2]马平.日本的栽培渔业及其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4,(3):23-24.
[3]李继龙,王国伟,杨文波等.国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3):111-123.
[4]佘远安.韩国_日本海洋牧场发展情况及我国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水产,2008,(3):22-23.
[5]刘卓,杨纪明.日本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1995,(5):14-18.
[6]王诗成.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一场重大产业革命[J].理论学报,2010,(10):23-25.
[7]范其伟,王福林,郭香莲.日本远洋渔业支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5):140-143.
[8]黎小正,曾辉.美国渔业环境和水产品管理体系考察报告[J].广西水产科技,2003,(2):29-34.
[9]潘绪伟,杨林林,纪炜炜.增殖放流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0,(4):236-240.
[10]王宇.有关国家和地区扶持远洋渔业的政策措施[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6,(3):12-14.
[11]NOAA.http://www.noaa.gov/.
[12]焦桂英,刘洪滨,朱贤姬.新世纪的韩国海洋渔业管理[J].中国渔业经济,2008,(1):87-91.
[13]韩保平,李励年.韩国渔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J].水产科技情报,2008,(4):164-167.
[14]李延森,邱秀兰.韩国渔业增殖放流的发展与措施[J].中国水产,2008,(8):28-29.
[15]陈思增.韩国现代渔业发展的若干启示[J]发展研究,2009,(12):47-48.
[16]谢营梁.韩国远洋渔业[J].现代渔业信息,2005,(5):10-12.
[17]焦桂英,孙丽,刘洪滨.韩国海洋渔业管理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2):42-48.
[18]陈思行.挪威渔业管理概述[J].海洋渔业,2002,(1):47-50.
[19]陈林兴,黄硕琳.挪威渔业管理的初步探析[J].福建水产,2004,(1):80-82.
[20]彭树锋,王云新,叶富良等.国内外工厂化养殖简述[J].渔业现代,2007,(2):12-13.
[21]蒋天水.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鱼技术专题系列讲座_四_国外深水网箱养殖介绍[J].中国水产,2001,(11):54-55.
Abstract:As peopl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marine fishery as the important industry for animal and plant protein go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The paper elaborated marine fishery development in Japan,the United States,South Korea,Norway,the world's major coastal states.On this basis,the major measures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for fishery modernization were introduced form the aspects of enhancement and releasing,marine ranching,industrial aquaculture,cage culture and offshore fisheries,proposed to prot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introduce advanced technology,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going out"and so on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ine fishery.It may provide some useful experience for construction of"the blue granary"under the new situations.
Key words:the blue granary;enhancement and releasing;marine ranching;industrial aquaculture;cage culture;offshore fisheries
责任编辑:王明舜
The Overseas Advanced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about Construction of"The Blue Granary"
Han Limin1,Xiang Mi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2.School of Fisheri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03,China)
F307.4
A
1672-335X(2012)02-0045-05
2012-01-08
韩立民(1960- ),男,山东东营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渔业经济与海洋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