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粮仓:建设基础、面临问题与发展潜力*
2012-08-15李嘉晓
李嘉晓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蓝色粮仓:建设基础、面临问题与发展潜力*
李嘉晓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和现代渔业技术,合理开发广阔的海洋和沿海滩涂,建设“蓝色粮仓”,有助于人类彻底摆脱粮食安全的困扰。虽然广阔的海域和沿海滩涂、丰富的海产品种类、不断改善的海洋生态环境,奠定了“蓝色粮仓”的建设基础,但近海养殖空间受到工业等建设项目的严重挤压、海洋科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缺乏示范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规划编制滞后、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等也是“蓝色粮仓”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海洋科教实力雄厚、海洋经济发展初具规模、海洋政策优势逐步显现、港口集疏运比较发达、海域空间拓展潜力较大的优势,化解问题,推动“蓝色粮仓”建设。
蓝色粮仓;海产品;海产捕捞;海水养殖
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18亿亩耕地红线的“越勒越紧”,人地矛盾日趋激烈,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相对于可利用耕地的不断减少,辽阔的海洋为人类解决粮食危机提供了新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在吃得“饱”之后,更注重于吃得“好”、吃得“健康”。海产品因其更易于人体吸收的蛋白质含量高①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50%。,含有丰富的DHA、EP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活性物质,以及热量远低于陆地畜禽肉食品等特点,成为人们改善膳食结构的首选。[1]因此,利用广阔的海域和沿海滩涂,开发利用不与粮食争地争水,又不与畜牧争草的海洋生物资源,建设“蓝色粮仓”,是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直接消费、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措施。[2]本文以青岛市为例,深入分析“蓝色粮仓”的建设基础、面临问题和发展潜力。
一、“蓝色粮仓”的建设基础
同陆地上“绿色粮仓”的建设离不开广袤的土地、高产优质的粮食(畜牧)品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样,海洋上“蓝色粮仓”的建设也离不开产广阔的“土地”(海域和沿海滩涂)、丰富的“粮食”(海产品)种类和优良的海域生态环境三个因素。
(一)“土地”方面:海域和沿海滩涂面积广阔
作为山东省的渔业大市,青岛市建设“蓝色粮仓”的“土地”比较充沛。青岛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816.98km,其中大陆岸线710.9km,占山东省的24%②山东省海岸线长度占全国18400Km海岸线的1/6。。全市海域面积12200km2(其中领海基线以内海域面积8405km2),比全市土地面积(11282km2)和耕地面积(4204km2)分别多918km2和7996km2。
青岛市所辖海域共有海岛69个,总面积21.2km2,只有即墨的田横岛和胶南的灵山岛面积大于1km2,其余岛屿面积都较小。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km。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青岛市所辖海域共有海湾49处,总面积1094km2,多为泥沙、岩礁底质,滩岸居多。最大的海湾——胶州湾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浅海海底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海底地貌,是青岛市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
青岛市所辖海域共有海滩44处,主要为砂质海滩(20处)和泥质海滩(21处),少量为砾石滩(3处),总面积375.3km2,占山东省的12%,近期可开发利用74km2。除崂山区、市南区、黄岛区和胶南市的部分海滩主要用作海水浴场和发展海滨旅游外,其他海滩,尤其是泥质海滩多可作为海水养殖区。
广阔的海域和滩涂,以及数量众多的岛屿,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蓝色粮仓”建设提供了“土地”保障。
(二)“粮食”方面:海产品种类丰富
“蓝色粮仓”的建设不仅需要广阔的“土地”,还需要丰富的“粮食”种类,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达到丰富市民“菜篮子”的目的。作为闻名遐迩的海洋科技城和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青岛市渔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粮食”种类的选育和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黄海沿岸最大的海湾,胶州湾内栖息的生物种类繁多,并且是众多鱼类洄游繁殖的天然选择。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捕捞的非理性增长和一度对海洋环境的忽视,胶州湾内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近几年,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和伏季休渔制度、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的实施,胶州湾内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初步扭转了持续下降的局面。另外,湾底附近微生物资源丰富,孕育了享誉国内的红岛蛤蜊。
在国家海洋捕捞“零增长”的大背景下,“蓝色粮仓”不少种类“粮食”的获取由单纯依靠捕捞转变为海洋捕捞结合滩涂养殖、陆基工厂化养殖、底播和增殖放流。就青岛市现有海水养殖结构总体来说,贝、藻的养殖比重下降,鱼、虾、蟹和海珍品的养殖比重在不断提高;就养殖种类来说,皱纹盘鲍、刺参、大菱鲆、真鲷、花鲈、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扇贝、缢蛏、魁蚶、海胆、蛤蜊和梭子蟹等发展较快。
从动物蛋白质来看,养殖种类很多,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贝类,棘皮类。鱼类主要有牙鲆、大菱鲆、花鲈、美国红鱼、许氏平鲉、半滑舌鳎,石鲷等;甲壳类主要有日本对虾、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三疣梭子蟹等;贝类主要有菲律宾蛤仔、牡蛎、扇贝、贻贝、缢蛏、皱纹盘鲍等;最后一类是支撑新一波养殖浪潮的棘皮类海珍品,主要是刺参。
从植物蛋白质来看,养殖种类较少,主要为藻类(海带和紫菜)。由于海区自然条件及成本费用方面的制约,青岛市的藻类养殖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后逐渐萎缩,现在基本上无大规模养殖。2010年起,在明月、聚大洋等世界知名海藻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拉动下,胶南市开始在邻近海域进行鼠尾藻等经济藻类的养殖试验,丰富了青岛市海洋植物养殖种类。
基于资源性约束,可以预计,未来“蓝色粮仓”的建设仅从“粮食”产出路径来说,其重心必然从捕捞转移到养殖。在现有养殖种类的基础上,青岛市除了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自行选育良种,如“黄海1号”和“黄海2号”中国对虾、“中科红”海湾扇贝、“蓬莱红”栉孔扇贝等,也可以通过筛选从国内外引进适合青岛养殖的高经济性状种类,用以丰富“蓝色粮仓”的“粮食”种类。
(三)“环境”方面: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随着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一系列截污治污措施的实施,青岛市海域环境状况不断改善。
根据《2010年青岛市海洋环境公报》和《2010年青岛市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以一类水质海域为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7.5%,较“十五”末提高了14.5个百分点。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总海域面积的96%,较2009年略有增加;三、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减少约30%和85%。胶州湾海域达到或好于二类水质(水质为优良)的海域面积比例为57.2%,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1.4%;胶州湾外海域水质良好,功能区达标率为100%。
青岛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海域环境状况基本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除胶州湾北部增养殖区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未满足养殖区水质要求外,灵山湾、鳌山湾即其他近岸海域增养殖区环境状况良好,海水质量较2009年有了一定的改善,能够满足增养殖的要求。
灵山湾浅海养殖区实施不投饵、不用药的筏式吊笼养殖,主要养殖扇贝、贻贝和牡蛎。养殖区海水质量良好,除局部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浓度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他监测项目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养殖区水质要求。胶州湾增养殖区主要养殖菲律宾蛤仔和牡蛎。养殖区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状况仍然较重,局部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浓度超过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浓度超过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监测项目均满足养殖区水质要求。鳌山湾东侧主要养殖菲律宾蛤仔,西侧主要养殖扇贝和牡蛎,整个养殖过程无投饵、无用药。养殖区海水质量总体较好,局部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浓度超过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满足养殖区水质要求。
二、“蓝色粮仓”的面临问题
多年的盲目和无计划捕捞使近海可供捕捞的海洋生物资源一度骤减,港口、住宅及工业、旅游和基础设施项目向海边的布局,占用了大量的滩涂,有的甚至通过围填海造地还占用了适宜于底播增殖的浅海海域,加之国家政策上对“三渔”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三农”,等等,诸多因素使海洋“土地”的单位产出远无法同陆上土地相媲美,海洋作为“粮仓”为人类提供优质粮食的功效受到了严重削弱。近几年,各地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对上述错误的做法和政策的缺失进行矫正,但海洋“土地”单位产出能力的提升和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观念和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而使目前“蓝色粮仓”建设面临不少问题。
(一)可供利用的近岸海域养殖空间明显减少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口向海边的转移以及港口(主要是董家口港)的扩建和各类工业项目、旅游项目的沿海布局,浅海养殖和滩涂养殖空间不断被压缩,近岸海域可供利用的养殖空间几近饱和。“十二五”期间,随着丁字湾新城和董家口港城的建设,沿海可用于养殖的滩涂和浅海水域会进一步缩减。同时,工业的发展、港口的建设和涉海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等,会对海水水质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导致海水污染,加大海产品养殖的成本和风险。
(二)海洋科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青岛市涉海科教机构密集,科研人员众多,每年都产生许多与海洋捕捞、海产品养殖和加工等相关的科研成果,但由于产学研结合不密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沿海乡镇渔业服务站力量薄弱等原因,使得青岛市的很多最新科研成果只处于实验阶段,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3]近几年,由于企业载体少,以及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青岛市涉海领域的科研成果还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三)缺乏示范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由于企业自身缺乏精品意识,做大做强的意愿不强,“小富即安”意识较浓,致使青岛市海产品养殖企业、海产品加工企业、海水种苗企业,以及远洋渔业等方面缺乏在全省和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另外,由于海产品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及渔业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普遍较少,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不重视专利申请,不重视品牌的树立和维护,加上宣传力度、广告效应、政府扶持等不到位,使得青岛市的海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四)规划编制滞后,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
目前青岛市的《海洋功能区划》等战略性规划的编制尚未完成实施,导致沿海各区市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无法进行,使得海水养殖企业、海水种苗企业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功能分区的预留,缺乏安全感,不敢放开手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目前,青岛市在现代渔业、海珍品养殖、海水种苗、海产品加工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扶持政策欠完善、扶持资金有限,缺乏全局性、长远性发展战略,对行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三、“蓝色粮仓”的发展潜力
综合考虑青岛市“蓝色粮仓”建设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条件、科技实力、经济发展基础和海洋政策措施等方面因素,青岛市建设“蓝色粮仓”的发展潜力较大。
(一)海洋科教实力十分雄厚
青岛市海洋科教机构众多,科研门类齐全、设备先进完善,海洋科技密集程度居全国之首。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五次海水养殖浪潮都起源于青岛的事实,足以表明青岛海洋科研实力的雄厚。青岛市拥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教学机构28家,占全国涉海科教单位的31.8%,海洋方面的科技人才近万人,其中高级海洋专业人才达1700多人,占全国的30%,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海洋科研领域涉及海洋生物(主要是海水养殖)、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产品加工等学科,其中海洋生物领域科研力量最为雄厚。青岛市拥有17家部级重点实验室、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0余艘各类海洋科研考船、11处海洋科学观测台站、还拥有海洋药物、水产饲料、海藻加工、海洋生化制品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已落户青岛,各项建设正扎实推进,其建成必将进一步提升青岛的海洋科研实力。海洋科教优势为青岛“蓝色粮仓”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也为青岛利用自身的海洋科研和人才优势,带动全国“蓝色粮仓”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海洋渔业发展稳步推进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青岛市在海洋渔业和涉海产业发展、涉海工程建设等方面一直坚持“护海兴渔”的工作理念,海洋渔业发展走在了全省和沿海同类城市的前列。2010年,全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350.7亿元,比上年增长4.5%;海产品产量112.4万吨,增长2.4%;海产品产值119.9亿元,增长9.6%;渔民人均纯收入13800元,增长8%。渔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二位。得益于科教优势和政策扶持,青岛市的现代渔业、增殖放流、海水种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建设成效显著,海洋藻类加工、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4]
在海洋捕捞方面,在国家海洋捕捞“零增长”的政策约束下,通过“拆小建大”,更换大马力船,发展远洋捕捞,使海洋捕捞量在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增长。2010年实现海洋捕捞产量26.4万吨,比2009年增加0.9万吨,实现产值27.9亿元,比2009年增加4.8亿元。
在海水养殖方面,通过发挥10处养殖示范基地的作用,工厂化、深海网箱、规模化标准池塘、底播增殖等集约化的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有力提升了渔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2010年,青岛市海水养殖面积401.01km2,有450家规模化的养殖场,其中8家采用了循环水养殖模式。全市实现养殖产量81.3万吨,产值82.3亿元,占渔业总产量和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2.3%和68.6%。截止2010年底,全市完成标准化池塘改造4.5万亩,主要用以养殖刺参和对虾。青岛已成为优质刺参苗种及成品刺参的重要供应基地,构建起从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品牌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刺参产业链条。刺参产业已成为青岛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和朝阳产业,年产值达60多亿元,占全国刺参产业产值的1/5。
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青岛市在适宜海域规划了8处人工鱼礁,每处人工鱼礁规划面积300公顷,共计2400公顷。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石岭子礁海域、斋堂岛海域5处增殖休闲型人工鱼礁在“十一五”期间已启动建设,另3处生态公益型鱼礁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通过建设人工鱼礁,并辅之以在人工鱼礁区域的增殖放流,可以逐步形成青岛近海规模化的海洋牧场,实现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海水增养殖于一体的海洋渔业发展模式。
在海产品加工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青岛市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和重要的海产品加工聚集区。从2005年起,青岛市海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加工产量等都持续上升。目前,全市共有海产品加工企业234家,年加工产量62.2万吨,产值105.4亿元。其中,95家企业获得美国HACCP质量认证,62家企业通过欧盟认证,7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13个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1个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8个国家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青岛市海产品出口41.4万吨,创汇14.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0.7%,全省的37.7%。
(三)海洋政策优势逐步显现
近年来,依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等,结合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尤其是海洋经济发展实际,先后出台了《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青岛市海洋渔业管理条例》等法规以及《胶州湾及临近海岸功能区划》、《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青岛市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规划》、《青岛市渔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科学用海和依法治海环境逐步完善。在各项管理规定的规范和各项规划的指导下,青岛市海洋综合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开发秩序逐步规范,海洋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大幅提高。[5]另外,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深入,国家和省市还会陆续出台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也必将对“蓝色粮仓”建设产生推动作用。
(四)港口集疏运比较发达
“蓝色粮仓”的关联产业不仅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等产业,而且包括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与三者具有紧密经济关联的上下游细分行业,诸如海水种苗、海洋渔业物资和海产品冷链物流业等,都需要港口物流等集疏运条件的支撑。[6]目前,青岛市港口集群基本形成,拥有生产性泊位9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0位。空港起降能力达到4E级标准,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高速公路、铁路连接全国网络。便捷的港口航运条件,为渔业物资供给和海产品进出口贸易奠定了基础。
(五)海域空间拓展潜力较大
青岛市拥有海域12200km2,其中,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1273km2,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2536km2,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9165km2。目前,青岛市海水养殖开发主要集中在10米等深线以内的滩涂和浅海区域,随着近年HDPE等新材料在海水养殖设施中的运用,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消波堤等新技术日益成熟,海水养殖将逐步推向20米等深线和30米等深线。因此,今后青岛市的海域拓展空间仍有较大潜力。
注:本文受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研究课题“青岛市蓝色粮仓构建问题研究”(青发改蓝办2011012)资助。
[1]李敏.开发“蓝色耕地” 建设蓝色粮仓[N].城市信报,2011-06-24(D8-D9).
[2]陈新洲,徐冰,董振国等.粮食安全需要“蓝色粮仓”[J].瞭望,2009,(43):34.
[3]张旭东,徐冰,郑茜.我国深挖“蓝色粮仓”潜力[N].粮油市场报,2011-11-05(A02).
[4]张成.完善渔业权制度 建设好蓝色粮仓[N].中国渔业报,2007-10-29(1).
Abstract:Making full use of the rich marine bio-species and modern fishery technology and developing the broad ocean and coastal beaches reasonably to build up a"blue granary"will help human beings get rid of the food security problem.The vast ocean and coastal beaches,rich speci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d marine environment have constructed the foundation of"blue granary",however,it also embraces some prominent problems.The offshore culture space is seriously extruded by the industrial projects;the advantages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displayed;leading and demonstrating enterprises and brands are not sufficient.In addition,the lag of planning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supporting policies are also the typical problems.Therefore,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marine science and education strengths,the taking-shape of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gradual appearance of marine policies predominance,the developed port transportation and the great potentiality of ocean space expansion and resolve the problem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blue granary".
Key words:blue granary;seafood;marine fishing;marine culture
责任编辑:王明舜
Blue Granary:Constructional Foundation,Problem and Potentiality
Li Jiaxiao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Qingdao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Qingdao 266071,China)
F307.4
A
1672-335X(2012)02-0040-05
2012-01-08
李嘉晓(1975- ),男,山东龙口人,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