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三评”考核模式分析

2012-08-15朱昆荣席艳辉金勇伟

科技视界 2012年10期
关键词:纲要考试考核

朱昆荣 席艳辉 金勇伟 谢 俊

(江西农业大学军事体育部 江西 南昌 330045)

1 问题的提出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从2003年在全国各高校实施以来,各高校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三自主”模式比较重视,通过对课程建设中教师数量、质量上不断完善以及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相比“三自主”模式,“纲要”里对体育课程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以下简称“三评”)的方式却明显重视不足,为了更好的落实“纲要”精神,从根本上转变原有以师为主的评价方式,充分认识“三评”特点,理性分析当前体育课程考核的弊端以及理清影响实施“三评”的最大障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构建体育课程“三评”考核模式的有关事宜整理成文,旨在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同行关注这一问题。

2 有关“三评”考核模式

2.1“三评”考核模式的基本思想及主要内容

“纲要”在第七部分课程评价中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这是我们实施“三评”考核办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以及具体内容。

2.2“三评”考核方式的特点

“三评”包含了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三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参与评价的有效人更多,评价涉及内容更广,因此,更能够科学的对学生的体育课程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自己或者是同伴的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不仅可以让其有被信任的感觉,主动端正上课态度,严格要求自己,还能督促其自觉锻炼;互评可以使同学之间多一些关注和了解,有利于交往与团结;教师用专业的眼光来对学生进行体能、技术等的评定,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

3 当前体育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所采用的体育课程考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期末的技术考试为准,还有一种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有些高校为了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在期末考试时除了对学生进行所学内容的评价外,还加有速度或耐力素质的测试,评价的方式为教师单独评定,主要是对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定。

3.1 评价目的模糊

考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价值的判断,是检验教学工作好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考试是为了测评和诊断学生是否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的程度,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对考试的目的认识不清,导致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

3.2 评价重心重结果轻过程

以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体育成绩优劣的做法,既缺少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的对学生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的评价,又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的比较,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严重的影响和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3 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的体育课考核多采用高度、远度、数量等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过于量化,而学生身体由于先天的遗传基因再加上后天的饮食结构、卫生环境、锻炼习惯、医疗条件等一系列因素,会造成每个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把不同的个体置于共同的标准之下,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丰富性,这种评价既不公正,也不能发挥评价的鼓励和督促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4 评价主体被动

在体育课程考核中,教师作为考核者高高在上,俨然像是评判的法官,而学生作为被考核者,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缺少双向的沟通和理解。面对统一的考核标准以及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很多学生为了能顺利考试过关,多次或重复选一些自己熟悉的或是考试比较简单的项目,对那些自己喜欢但又没有足够信心学好的项目只能忍痛割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4 影响实施“三评”的因素

4.1“三评”中各评价对象占有的比例没有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纲要”中,专家虽然明确的提出了要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三个方面相结合,但是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评定标准,各评价主体应占有多大比例至今也没有科学的参考依据,虽然有些高校正在试行“三评”,各评价主体所占的比例也都是由最初的自定到后来的不断改进。

4.2 实际操作工作量大,且比较繁杂

体育课程评价由最初的教师单独评定到多施加了两个评定对象,教师的工作负荷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无论是在成绩的核算上,还是在对学生的分工等上,教师都要做足一定的工作,另外,“纲要”虽然对评定的内容有所列举,但是具体怎么分工没有明确,这就会使所评定的成绩有所偏差。

4.3 操作过程中学生评价有可能不可控

“三评”把评价的权利部分交给了学生或者是他的同伴,能不能正确行使这一权利,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也是一个未知数。部分学校把体育成绩纳入奖学金评比或评优中,很多学生为了高分很可能对自己或同伴打出不合理的分数,这就很可能使评价的性质发生质变。

5“三评”考核模式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对“三评”评价模式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三评”考核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长期以来,由教师考核学生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要推广“三评”考核模式,必须打破这一传统观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是首要的。对教师来说,转变观念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将学生自评、互评切实落实到实践中来,而不要流于形势;对学生来说,端正评价态度,认真对待自评、互评,严格按照要求打分,切实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5.2 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评价模式

各个学校由于师资、课程资源等的不同在制定“三评”模式上应有所区别,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其它学校的评价标准或内容,应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教学发展的评价模式。另外,由于“三评”模式在很多高校实际处于摸索阶段,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年终分析,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及时调整评价内容或比例,使评价更能够指导教学。

5.3 加强宣传、布置工作

在实行“三评”模式前期,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三评”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及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职责,在学生互评上,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或学生意愿进行分组,并要不定时的对各小组进行抽查,以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

[1]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S].教体[2002]13号文件.

[2]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3]许桂芝,路俊艳.体育课程“三评”考核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中医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3).

[4]方尽美,陈敬贵,吴焱军,等.构建体育课程的“三评”考核模式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

猜你喜欢

纲要考试考核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内部考核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