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贯彻

2012-08-15

科技视界 2012年13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体育

亓 锋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莱芜 271100)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贯穿于十七大的整个报告之中,充分体现了报告的精神和灵魂,可以说,以人为本是报告的核心概念之一。“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体育教育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保障。高等职业体育教育更是如此,用“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教与学的过程,以达到使学生拥有健全而又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素质。

1 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指现实的、具体的人,真实的、个体的人,而不是普遍而抽象的人。本,则是指根本、本位、本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要想到并且做到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关爱人、服务人、造福人、发展人。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在公民社会,我们以人为本,最起码就是要做到以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为本位,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大众的个人正当权利。因此,以人为本,从现实实践角度来认识,就是以人权为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更是教育的灵魂,是指人能够正确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态度,是对人的一种理性认识,集中表现为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类高尚的、善良的、健康的精神。

2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便是无德智也”,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用自己亲身体验写下的具有辩证法意义的名篇警句。他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贴切地阐释出了体育中蕴藏的人文教育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新世纪坚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种新的体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理性反映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体育与人的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以人为体的体育观,是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作为人的一种认识活动,它主要是阐述和概括什么是体育以及体育和人的本质关系。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一种大体育观,它要指导什么是体育,体育就是人的发育和培养。

体育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体育的本质和内容在于促进生活体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过程和机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命体自我运动的过程,是生命体自我运动的一种形态。以人为本的体育观的基本内容是体育本身以及其主体的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决定的。体育与体育主体的本质联系,决定了以人为本的体育观的基本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具体性。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人的世界观的具体化,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问题上的展现。

3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高职体育观在实践中的应用

近几年,在“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在我国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培养能工巧匠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更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应高度重视高职高专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基本能力的结合性培养;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本。

3.1 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纳入系统规划,以学生为本。

完善各种宣传栏、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满足学生所需,通过良好的场地设施条件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活动要多样化,要体现大学生的特点,具有文化品位,如定期进行体育摄影比赛、体育漫画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主持人比赛,各种群众性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使其做到专业性与大众性相结合,娱乐性与提高性相结合,健身性与竞赛性相结合,经常性与定期性相结合。

总之,无论是在校园体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应体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促进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2 以学生需求为立足点大力开展学校体育课程模式建设与改革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设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课程体系,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生理心理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观赏参与相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培养、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的整体化课程指导思想。

多年来,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教材和内容竞技化和重复化的现象。根据对部分在校大专生实际情况调查,我们认为应将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在整体上进行改革,并对原有的教材作一定的更新和调整。在课程内容上,要注意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加大力度编制直观性和生动性强的多媒体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必须创新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不是取消考试,体育课也不能变成练练玩玩,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转化,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普及教育、检验反馈、激励的综合功能,为学校体育育人服务。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既要考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评显性的体育学习锻炼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上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上的培养,促使学生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4 马克思主义的高职体育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高职学生科学体育观的建立,其意义在于:其一,可以克服和纠正对体育的传统观点和习惯偏见,正确认识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树立起科学的体育价值观,提高高职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有利于推动高职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进程。其二,可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学习动力。其三,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科学地进行和开展体育运动及科学研究活动指明了方向。其四,加深高职学生领会“三育并重”为中心的党的教育方针,树立起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人本主义特征的体育思想观念。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有助于学生开放型思维的形成。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对飞速发展的体育运动实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就必须借助于理论思维对体育运动的感性认识进行次又一次的理论升华。

[1]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N].人民日报,2008-1-4(11).

[2]王元璋.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黄捷荣.体育哲学[M].辽宁:沈阳人民出版社,1988.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2-114.

[5]马列著作选读编写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89-389.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高职体育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6体育年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我们的“体育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