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废弃物物流的理论研究综述
2012-08-15王亚丹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401524
王亚丹(西南大学 育才学院,重庆 401524)
WANG Ya-dan (Southwest University Yucai College,Chongqing 401524,China)
近几年,城市废弃物污染问题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人们对废弃物处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然而一些口号式的、短期的关于维护城市环境的宣传活动并没有较多地改善生活废弃物随意丢弃的现状,或许,建立废弃物物流体系这样一个长效机制才是根本对策。在这方面,重庆理工大学的周宏教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就重庆主城区生活废弃物物流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方案,包括主城区废弃物物流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产业化运作、法律政策支持等支撑体系。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全部落实,并且展望国内的大部分研究也都还集中在物流体系建设的某一 “点”上。
1 废弃物物流框架的提出
章竟 (2004)提出发展废弃物物流的基本框架和具体措施,包括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包装与存储、回收加工及最终处理等。孙开钊、赵慧娟认为发展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物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确定政府在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物流管理中应起到的作用;对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容器进行分类;建立 “第三方”回收企业,促进生活废弃物物流产业化。付秋芳从处理广州大学城废弃物的角度出发,将废弃物的产生—回收—处理—再利用这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构筑了广州大学城废弃物回收物流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的陈海滨 (2007)以全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研究了多级减量化,包括源头减量化、中间减量化和末端减量化3个子系统。其中源头减量是重中之重;中间减量措施是垃圾分类收集;末端的堆肥、焚烧和填埋等处理方式是生活垃圾的最后一个减量过程。
2 废弃物物流子系统
根据付秋芳和陈海滨的物流系统整体化思路,本文从废弃物物流的流程出发,将 “物品入城 (源头减量)—城区流动 (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理”这三个环节看作一个整体来构筑废弃物物流体系。
2.1 废弃物源头减量的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提倡避免垃圾产生、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先进管理模式,从源头减少流向城市中的废弃物。自2001年起,瑞士城市生活垃圾由末端处理转向源头治理,形成倒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即必须经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再经资源充分利用后,最后的不可回收物方可进入填埋场。
王正言 (2006)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的一系列对策:实行垃圾收费制度、对垃圾分类收集、限制一次性用品以及采用易于社会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等。陈海滨认为源头减量是废弃物物流的重中之重,净菜进城、抵制过度包装、完善收费制度是实现源头减量的主要措施,另外诸如精菜进城、购物袋收费、押金制度、限制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等消费管制措施都不失为推行 “源头减量化”的积极措施。
2.2 废弃物的分类与收集方法的研究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保证分类有效的关键程序是人工手选,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就进行分类收集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最佳方法。德国的垃圾分类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利用 “三桶系统”和储藏容器,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开处理。 “三桶系统”指的是:灰色垃圾桶 (或垃圾袋),黄色垃圾桶 (或垃圾袋)和棕色有机垃圾桶。储藏容器主要用于存放废纸、纸箱、衣物和玻璃瓶。在日本,垃圾的分类很细,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四大类。有的物品进行垃圾分类时需要按尺寸衡量,如果超过规定尺寸,就不是 “小件垃圾”,而是 “大件垃圾”。瑞典的废弃物回收机制比较完善,在实现了垃圾分类后通过两个主要的途径进行回收:收集点 (家庭生活垃圾收集点、公共场所和街道垃圾箱、超市与加油站的收集设备以及商店收集点)和集中、中转站。
国内的废弃物回收虽然也在推行分类回收,但是成效却远不及日韩这些国家。作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之一,上海从2000年就开始了这项工作,但是却迟迟难以推广,原因在于:居民没有积极性参与分类收集;居民原先有积极性但后续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没有跟上,使前端的分类收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刘新宇在“上海垃圾分类的困境与出路”中提出了依靠社区机制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道德约束,再加上必要的经济激励来督促居民将垃圾分类;根据后端的处置系统来设置前端的分类模式,从而实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对接。
2.3 废弃物处理利用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有:焚烧法,堆肥法,卫生填埋法,分选法,其中以焚烧法和卫生填埋法应用最为普遍。由于城市垃圾成分复杂,并受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自然条件及传统习惯的影响,生活垃圾成分相差很大,因此,处理方法很难统一,但最终都以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为处理标准。
2.3.1 在垃圾末端处理方式上
近十几年来,装置化的厌氧发酵技术在国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们具有发酵时间短、占地面积较小、无害化、资源化及减量化效果明显等优点。1999年欧洲共有53座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厂,总处理能力为100万吨/年。在2005年共有74座厌氧发酵厂在运行,而到2006年运行和建造的厌氧发酵厂总数达到124座,总处理能力升至400万吨/年。
侯晓龙、马祥庆 (2005)对城市垃圾处理提出了综合利用资源化、垃圾处理产业化,以及把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应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建议。周东 (2007)结合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目前综合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提出建立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主体,形成分选回收、焚烧发电、厌氧发酵、建材生产相结合,填埋为最终处置方式的综合处理模式。
2.3.2 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面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 “蓝箱回收系统”是北美最大的回收系统,已被其他各省效仿采用。日本已经开发研制成利用下水污泥焚烧灰生产陶瓷透水砖的技术,还开发了利用下水污泥焚烧灰为原料制造建筑红砖的技术。并且日本巧用垃圾变废为宝,将废旧电器解体,从电路板中提炼黄金,提炼出的黄金纯度可达到99.8%。
毛丹琪 (2005)提出了利用废弃物发电、废弃物制肥、塑料再生、原料回收、废弃物造地的建议。朱洪宝在“城市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中分析了沼气发电的经济效益,并且提出了通过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建立垃圾收费制推行垃圾运营产业化和制定统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等对策来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日照市固体废物处理中心的王玉松,认为仿生群乐体原理是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最佳选择。吴克等 (2008)通过对合肥市示范区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前后居民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百分率结果比较,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分类垃圾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百分率显著提高,如能通过堆肥、干燥焚烧等手段对分类过的居民生活废弃物进行处理,则最终废弃物处理量可以减少40%以上,利用率可以达到80%以上。重要的是,经过源头分类的城市居民生活废弃物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进入一个有益的循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废弃物物流的相关研究
3.1 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国外对废弃物管理采取的法律经济激励制度一般有垃圾收费制度、抵押金返还制度和环境罚款、奖励制度。在对国外政策体系和国内具体情况的结合下,孙翔宇 (2006)提出了我国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3.2 市场化运作
刘守芳针对南充市城市垃圾概况及处理现状,提出南充要实现城市垃圾产业化,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改进垃圾收集设施,实行垃圾分类,制定政策,促进垃圾产化市场形成,实现规模化。龙海丽 (2006)提出应设立城市垃圾管理公司来负责生活废弃物具体的运营,并提出了公司下属的担负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职能的各环节的公司的组建模式,以及垃圾管理公司的整体运营及各环节公司的运营模式。周宏等人也提出市场化运作的相似思路:在市场化初期,由环卫集团按经过测算的单位收集成本、单位清运成本、单位处理成本再加上相关管理费用及其经营毛利,以各个实际环节的垃圾量来分配服务费 (征收的垃圾处置费和政府补贴);在完全市场化阶段,市环卫集团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垃圾处理总承包商,总承包商再分别对收集、清运、处理3个环节进行分包。这些承包商进入的方式:(1)在当地重新建立新的公司;(2)与当地公司合作或合资或控股。
4 结束语
城市废弃物的多角度研究及其学术观点对提高城市废弃物管理能力有重要作用,为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尤其在废弃物减量、分类收集和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但这些对于解决目前城市废弃物的问题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1)国内对于废弃物的管理很多情况下都是借鉴国外的经验,自己的理论和创新还比较少。对生活废弃物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如何实现 “三化”上,即源头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理想。同时,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废弃物物流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的研究还很少。
(2)对于废弃物物流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只是集中于某种类型废弃物的回收网络的设计、废弃物市场化运作、政策法规等个别领域。
研究的不足也让废弃物物流的发展缺少了理论支撑,因此也使得多数城市的生活废弃物物流的发展面临这样一种局面:更多的是依赖某些大城市管理废弃物的成功经验,以及政府政策的推进,而管理经验是在时间上积累出来的,这无疑不利于推进加快生活废弃物处理的步伐。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还需要从整体出发去建设物流系统,将源头减量引入到废弃物物流体系中,打破现有体制走市场化道路,这才是长久之计。
[1]王正言.论城市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化[J].大众科技,2006(1):109,117.
[2]陈海滨,黎晓茜.城镇生活垃圾多级减量化及分类收集研究[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07(6):33-36.
[3]刘新宇.上海垃圾分类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观察,2008(6):36-37.
[4]侯晓龙,马祥庆.中国城市垃圾的处理现状及利用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5,18(6):20-23.
[5]周东.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3):26-27.
[6]纪丰尚.城市垃圾处理与综合管理探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3(1):6-7.
[7]Colin F W..Advancements in Experience.Environmental Municipal Waste Management Policy and Programs[Z].Canadian Management,2002:21-23.
[8]毛丹琪,曾宏.城市废弃物治理,利用和展望[J].能源与环境,2005(2):54-56.
[9]吴克,俞志敏.合肥城市居民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7):23-25.
[10]嵇芸芸,王长琼.基于GIS的城市废弃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82-183.
[11]章竟.废弃物物流——循环型社会的新课题[J].铁道货运,2004(6):16-17.
[12]付秋芳.广州大学城的废弃物回收物流系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3):135-137.
[13]Jae-chun Lee,Hyo Teak Songb,Jae-Min Yoo.Present status of the recycling of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in Korea Resources[J].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7(1):1-18.
[14]Naoko Tojo.EPE Programs for EEE and Design Change:Example and Europe[J].World Environment,2004(3):60-61.
[15]刘守芳.南充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6(2):31-33.
[16]龙海丽.乌鲁木齐市城市垃圾管理市场化运作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余振华,周宏.重庆主城区生活废弃物处理市场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114-115.
[18]衡蓉,周宏.重庆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产业化研究[J].中国储运,2009(7):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