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变化初探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2-08-15黄晓博

科技视界 2012年21期
关键词:价值观青少年价值

黄晓博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 北京 100102)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表现为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征的不同价值观念体系是多元的,在碰撞与冲突中交流、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社会变革引发价值观变革,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的转变。与此息息相关,青少年价值观也发生了从传统的、一元的价值观到现代的、多元的价值观的演变,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建国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变化

1.1 传统的、一元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时期

主要是在1949年建国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之间的时期。这一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文化为背景,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对青年进行的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导的道德价值标准是服从社会利益,抵制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要求青年人无私为他人服务,时刻准备着为他人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排斥个人自主性和对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强调,甚至将人的一切正当合理的生活欲望都当成是罪恶的人欲而加以摒弃,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被当作丑行而予以鄙视,鼓励人们忍受不平等,要安贫乐道,以此来换取道德上的平等,这也是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并受其制约的。

尤其是“文革”10年,随着打倒以“孔子”、儒学为代表,青少年的一元价值观错误畸形的发展到了顶峰。中国青少年在狂热中“革命”了10年,从思想和行为上几乎全部围绕着“革命”进行,“革命”就是最高的理想和道德准则,“革命”取代了学习生活、社交生活、娱乐生活,甚至渗透于婚姻生活。这使青年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偏执性和单一性,广大青少年表现出狂热、单调的“文革”式的生活模式。70年代末,随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青少年从“左”的梦寐中苏醒,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精神生活。

1.2 多元价值观的产生和在青少年中的影响

主要是介于1979至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间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敞开,使得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西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上同时传播,一些老的价值观被抛弃或被置疑,新的价值观尚不明确,尤其是“文革”期间,对西方的文化和学术思想长期禁锢,在放开后往往会产生强烈反弹和冲击,使青年对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饥不择食,造成了西学的泛滥,大批青年思想浮躁,甚至陷入狂热的虚幻的理想追求之中。青少年当中出现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合理利己主义”等思潮,他们崇尚“个体本位”,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自我”,导致不少青年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不再一味顺从长辈,不再一味循规蹈矩。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已经开始突破“文革”式的军事美学模式,大胆地“新潮”起来:上窄下宽的喇叭裤成为时髦的衣着,大学校园里,尽管邓丽君的歌曾作为靡靡之音被明令禁止,但她的歌声却一直从学生宿舍中隐隐传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青少年的思想极度活跃,各大专院校是其典型舞台,涌动着各种各样的新观点和新思潮,成立了五花八门的学会和社团,校园热点从“竞选热”、“参政热”、“西方文化热”到“党章学习热”、“入党热”、“读书演讲热”、“特区热”等等,迅速滚动,不断翻新。其观点变让之快,热点转移之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青年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发生着急剧裂变,这既折射出青年思想的不断跳跃和突破,也折射出青年思想的异常浮躁和迷乱。

1.3 物质化的多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深入发展

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式确立,以“物质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形成当代青少年的多元价值观,比较现实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实现,提高生活质量,言论自由等,在他们眼中认为物质比精神更重要,注重实用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理想目标的实现。

进入9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物质充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而增加了青年凝聚力和对国家前途的信心。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中居主导地位,大部分青年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仍被青年认可,青年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客观求实,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公平、竞争等新价值观在青年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是,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在青少年中都有相当的影响。在大学生当中出现考研热、考证热、实用知识热等现象;在求职上,向往大城市、好岗位、高薪酬的“实惠主义”行为。有关调查显示,35%的中学生认为“既要为人民服务,又要为自己谋利益”,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是无条件的,他们在寻求公与私、集体与个人的结合,代表的观点有“公私融合观”、“利已与利人兼顾”、“自我和社会融合”。许多青少年认识都有这样一个公式:好分数、好大学、好工作、充裕的物质=实现自己的价值,加剧了人的物化过程。

当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产生了多元的价值观,与传统相比强调个体的自由、理性、自我意志以及个体之间的平等是当代价值观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在青少年中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关注自我增强,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2 未来青年价值观发展趋势

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需求不断扩大的过程,不仅有知识、交往的需要,而且更有成就、自尊、自我实现等精神心理层面的需要,青年由于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不断强化,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并着手构建自我价值观体系。青年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知识技能社会化、政治观念社会化、伦理道德社会化、职业意识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等,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价值取向社会化。个体需要的发展和不断的社会化作为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推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然而,青年个体需求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改变的,不同时代青年需求不尽相同,自我意识也有显著差别,青年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当代青年特别是经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飞猛进时期的青年,他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代具有极大的契合性。随着青年生活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提高,社会风气和人的形象也为之变化。人类的生活形态总是由现在向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而青年的价值观念天生具有求新求异、面向未来的鲜明特点,充满青春期的精力和美好想象。事实上,青年价值观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明天。

2.1 主体意识增强将促进青年思想意识不断走向成熟

青年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他们生活结构日趋合理,生活时间日趋有序,生活内容日趋丰富,生活空间日趋扩展,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感、自主自立自强自爱自尊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观念、求知欲望、开拓精神等现代化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的公共关系意识日益强化,交往行为更趋文明,交往动机讲究互惠互利原则,把自我价值导向与他人价值导向有机融合,利益促使了主体自愿地确立有利于他们和社会的关系,从而符合活动的社会目的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强调互利和人际间的真诚与信任,交往功能与当代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相趋同。友谊作为人与人之间比较稳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建筑在彼此信任、相互帮助、相互依恋基础之上,互利互惠完全符合这种相互性,从而使友谊持久和稳固。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主流社会思潮难以形成,这与当代青年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呈现出的多极化社会状态之中,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密切相关。一种社会思潮要成为主流必须具有足够的号召力,然而,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行为方式当代青年都表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他们对社会思潮的选择性无疑会增强,所吸纳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即使在被人们普遍认为的实用主义思潮盛行的今天,我们也不一定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实用主义已经成为对当代青年产生主导影响作用的主流社会思潮。近几年,青年的心态总体趋于平稳和积极,未出现哪一种社会事件和社会政策引起青年强烈、持久地关注和狂热现象,青年中也很少出现过激言论、过激情绪和过激行为。这不仅在于当代中国青年对激进个人主义的反思和对抽象集体主义的放弃,而且在于他们随着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绩感染而来的心智上的成熟。

与此同时,青年社会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特别是新世纪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年,在心理健康与精神方面面临诸多压力,表现为与青春性相关的诸多出轨行为的发生。择业、社交、学习、生存等所造成的抑郁、偏执、孤独、敏感心理症状将继续增多。性、毒品犯罪等失范出轨现象可能成为社会负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支流。

2.2 青年价值观从多样分化逐步走向整合,形成主流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青年对社会认识的逐步全面,青年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不但强调自我价值,而且开始注重社会价值,明确意识到个人在与社会互动、适应中求生存成为理智的选择,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现代价值观。

自我实现是青年价值观的主体定位,然而这种自我实现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整体性,反映时代潮流的主导价值观越来越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主导价值观也将在一定条件下吸纳青年价值观中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使社会主流意识因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形成主流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在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的21世纪,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将以更现实更冷静的态度表现出来,那就是以自己的实际努力促成中国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在价值标准上,会更加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青年的感觉非常敏锐,对于社会的变化也反映最快,因而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他们的价值评价标准,他们对成才的设计也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体现出时代的变化和特征;在价值目标上,从理想转到现实。青年在现实利益的追寻中,越来越意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他们更愿意扎扎实实、埋头做些实事,认为理想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在价值评价上,从绝对转向相对。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对于价值的评价更为宽容,对于价值的评价也不再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2.3 青年价值观的世界趋同性与不均衡性

中国青年价值观与世界其他国家青年价值观相比,存在趋近与背离并存的基本走向。世界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类似的重要问题,比如,如何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纳入到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图景中,如何理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共同关注焦点的存在导致主体间价值目标的相对靠近。文化中心主义相对削弱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价值有了与发达国家对话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借鉴,承认彼此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也使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认定有了依托。

当代世界冷战格局已被打破,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性主题,现代化发达国家青年面临物质利益重新配置、社会关系调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不同国家中表现出价值观方面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共识,在主流与亚文化中求平衡,在求真务实与享受生活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间求认同等。此外,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向全球的扩散也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青年价值观的趋近有了可能。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青年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等价值取向上出现转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中激进的新左派及其校园反风潮已成历史,大规模激进政治抗议不再拥有众多参与者和支持者,青年文化处于新的价值调整阶段。日本的“新人类”个人主义价值观也没有走得太远,团体主义的历史背景依然在发挥作用。这些现象的存在将不同程度影响21世纪的中国青年。具体来讲,我国未来青年价值观与发达国家趋近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经济观上相似的现实性与理智化,主体价值选择上主张的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的统一,生活方式上类似的求新求变求高,青年自身身心失范问题上共同存在的复杂性。

中国青年价值观与其它国家青年价值观相背离的一面主要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方式的差异。中国青年对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淡出还需要一段时间,然而,中国青年将转向现代化,而西方发达国家则直接面临后现代的种种困惑。并且,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本质差异,这决定着中国青年在未来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对国家政治观念的认识上存在差别。

同时,青年价值观的不均衡性仍不同程度存在。所谓非均衡性主要指青年价值观的不均衡发展与不同层次的观念冲突,其中包括地区性的和同一群体内部的。非均衡性的存在主要在于我国青年群体分布的复杂性和同一群体内部的差异。比如,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中的青年可能把知识经济的冲击看成是百年机遇和千年挑战,进而主动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而在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知识经济对他们来讲还很遥远,他们的价值观无法与特大型城市的青年认同。即使同一城市青年也会因自身条件不同存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均衡。

因此,我们要针对青年的生存环境、时代特征和青年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思考,客观认识青年价值观种种表象和深层次原因,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中国的前途和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充满信心。与此同时,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猜你喜欢

价值观青少年价值
青少年发明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