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本院校理科班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其对策

2012-08-15王洪涛

科技视界 2012年21期
关键词:理科班英语课堂大学

王洪涛

(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陕西 咸阳 712000)

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发展的话,大学英语课堂应该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的气氛活跃的课堂。 但研究者通过对多所二本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的实际观察来看,课堂沉默现象依然存在,在理科班学生所在的英语课堂中,学生沉默是一种普遍现象。 大多数理科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保持沉默,很少主动发言,即使被老师点到发言,也是支支吾吾,三言两语应付了事。 有些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但实质上每次发言的只是那么少数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只是看客,被动地接受来自课堂教学的信息。 然而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英语课堂的本质特点是实践性,因此学生的普遍参与对于课堂环境的构建和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理科班学生特点的分析来探讨二本院校英语课堂上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对策。

1 英语课堂环境中导致学生沉默的原因

沉默如语言交际一样,是人类实现有意义交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正因为如此,沉默是语言学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话题,沉默也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本研究主要从狭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沉默主要是指超过一定时间限制的言语中断。 那么为什么在理科班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会普遍出现沉默现象呢?

1)教与学关系的失衡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处在一种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着如何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中心展开。 加之大学英语教学课时量大、教学任务繁重等,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一味地完成教学内容,忽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教与学的关系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把与教科书有关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成了多数教师的教学风格。 这样一来,大学英语课堂就变成了控制性的霸权关系。 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什么。 这种教学实质上忽视了语言学习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认知和感受, 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做题,无法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与学之间的生态完全失去了平衡,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 正因为此,学生只有被老师提问时才开口说话,他们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大量做题才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及自主探索学习的体验,最终选择了沉默。

从这一层面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导致课堂沉默的重要原因。 如教师总是习惯使用一些封闭式的问题,比如“yes or no?”等;如教师授课语言过于模式化,学生没有兴趣而保持沉默。

2)不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另一重要原因。 学习者认知过程发生的重要场所就是课堂,因此,分析课堂环境对于研究课堂沉默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在理科班大学英语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当行为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比如,有些老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过多注重教学内容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给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十分有限。 如果学生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内不主动回答问题,老师往往就自己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习惯性地等待老师给出准确答案,以引证自己心中的想法,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 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无法容忍学生所犯的小错误,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错误过于低级,急着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也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不敢也不愿发言。

当然,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二本院校生师比关系不是很均衡,英语班级的规模比较大,一般都在50 人以上。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认为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也不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去讨论或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因此,从课堂生态环境来看,和谐的课堂环境会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学生会认同课堂,认同老师,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课堂产生了距离感,这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3)社会文化等因素也是影响课堂沉默的重要因素。 二语习得必然会受到母语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具体到中国的背景下来说,影响课堂沉默的以下几个因素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首先是好面子的问题。 中国人都好面子,生怕在别人面前丢面子,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要强,觉得丢面子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有些学生虽然想回答问题,但害怕回答错了引起班级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看不起,所以许多学生宁可选择沉默也不愿意因回答问题而掉面子。其次,服从权威的心理也是一大影响因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直到今天仍有影响,服从权威就是具体的表现。 许多学生觉得老师说的话就是权威, 特别是在外语学习上,学生觉得老师讲的都是对的,所以他们宁愿多听,也不愿打破老师的这种权威。 最后,缺乏责任意识也是要考虑的一大因素。在中国人的心里,有一种观念就是法不责众。具体到课堂上来说,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心理,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都不回答,老师也没办法,老师也不可能惩罚所有的学生,正是这种责任意识的淡漠导致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而选择保持沉默。

此外,学理科的学生多数英语成绩较差,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高,这也影响了英语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

2 理科班学生课堂中避免消极沉默的应对策略

从影响学生课堂沉默的各种因素来看,课堂沉默不能一味地被看成是消极因素,有时候,短暂的沉默对学生思考问题有帮助作用。 但超出时间限制的沉默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如何应对超时间限制的课堂沉默呢? 研究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首先,合作学习是打破课堂沉默的有效途径。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小组或者团队活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或目标,以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 其主要强调的是在不脱离集体授课的背景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形式,学生通过与老师合作,与同学合作而获取知识认知。 因合作学习互动性较强,这大大增强了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对打破学生课堂沉默很有帮助意义。 这一点尤其对于班级规模较大的英语课堂来说尤为重要。

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将话语权交给学生,打破了教师独霸话语权的状况,将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不像在大课堂中那样有明显的焦虑现象,学生会感觉更自信,更能积极参与互动。 研究者通过对所在大学理科教学班的实验研究发现, 实验前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了较大提高,学生能完整表达一个句子的能力也有较大提高。

不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地把学生放在一起不能保证合作的成功,要确保学生有明确的分工,以免有的学生无所事事。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决策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反馈者,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打破课堂沉默。

其次,和谐的课堂环境对打破沉默也有积极意义。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构建一种和谐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英语课堂。 比如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纠错方式,不要一味地批评学生,既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适当地鼓励学生。 同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更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对于理科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信心本身就不高,老师课堂环境的构建中给予学生多鼓励、多关爱,这样学生会认同学生,课堂环境会更加和谐,学习的效果也会很突出。

最后,学生观念的转变也有助于打破课堂沉默。 学生观念的转变主要要从克服好面子的心理出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当然,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有时候可能成效不是很明显。 因此,学生观念的转变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3 结语

总的来说,对课堂沉默现象成因的正确认识,有助于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发挥自己作为管理者的较色,从而积极有效地克服课堂沉默,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

[1]Jackson J. Retic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ase discussions: anxiety and discussions[J]. System,2002(1).

[2]Jones J. From silence to talk: cross-cultural ideas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cademic group discuss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99(3).

[3]李巍.关于大学课堂中的“沉默症”[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4]亚当·肯顿.行为互动:小范围相遇中的行为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刘学惠.课堂环境下的二语言习得:理论框架与分析单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

猜你喜欢

理科班英语课堂大学
韩国高中日益“重理轻文”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高二理科班导言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