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2-08-15王传涛
王传涛,汤 林
(1.山东省聊城市环境保护局,山东 聊城 252000;2.山东省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1 引言
聊城市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境属海河流域。由于历史原因,全市工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资源依赖型行业多,工业结构明显偏重,给聊城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综合排名一度列全省后列,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十一五”以来,聊城市以水污染防治工作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措施,在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 构建“治、用、保”体系,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2.1 治污染,降低流域内污染负荷
2.1.1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按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禁止新建酒精、造纸、印染等高耗水、高排污企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关停阳谷景阳冈造纸厂等5条5万t以下草浆生产线和东阿酒厂等6条5000t以下酒精生产线[1]。
2.1.2 加强工业点源治理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60余家市控以上重点工业污染源建设了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或污水深度处理工程[2]。对80多家重点涉水企业采取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全部取得了绩效证书,“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效果显著。对20家治污设施不能稳定达标的涉水企业予以关停、关闭。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3]。
2.1.3 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
全市累计投入9亿多元建成了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7万t,污水处理能力是“十一五”前的6倍,且出水水质均可达到排放标准,污泥基本得到了妥善处置[4]。
2.1.4 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对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进行了综合整治,建设农户用沼气池6.32万户,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4处,总池容达到63.4万m3。在9个乡镇开展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3]。
2.2 用中水,实现水资源的流域内循环
2.2.1 实施企业中水回用工程
通过中水回用试点工程建设,全市工业企业的中水回用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阳谷金蔡伦纸业、鲁西化工集团第二化肥厂、高唐泉林纸业有限公司等19家工业企业都建立了适合自身工艺特点的中水回用模式。凤祥集团为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12000m3/d废水集中处理与中水回用项目,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MBR膜生物技术,将凤祥集团的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深度处理,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祥光铜业生产,年可回用中水400万t,中水回用率达99.5%,年可削减COD 4380t,氨氮219t[4]。
2.2.2 实施中水截蓄工程
全市建设了橡胶坝3座,河道节制闸16座,年截蓄中水7000万t,不但解决了沿岸农田灌溉问题,还通过自然降解和净化,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5]。聊城城区的东昌湖发挥着中水调蓄水库的功能,华能聊城热电有限公司每年从东昌湖调水用于生产,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000万t[6]。
2.2.3 实施中水景观工程
东阿县实施了“拦河造湖”工程,将官路沟城区段开挖成洛神湖,水源补给全部来自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茌平县实施了“人工造湖”工程,在城区及周边形成近百亩的水面,使用部分中水作为补给水源;聊城城区的新水河两岸建成截污管网后,将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引入河中,沿河建设了绿化带,形成一道靓丽的城市景观;聊城大学建成“东湖”工程,校内全部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进入“东湖”,成为校园景观[7]。这些中水景观工程的实施,对水土保持、城区绿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3 保生态,改善水质与生态环境
2.3.1 提升水体生态净化能力
充分发挥人工湿地对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全市建设了东昌湖、洛神湖、赵王河植物园等13处人工湿地。对境内主要河流、湖泊全面开展了生态修复能力改造和提升,约1亿m3河流库容水体得到了休养生息[8]。
2.3.2 实施“退渔还水”和“退房还岸”
“退渔还水”,主要是以东昌湖、鱼邱湖为重点,投资800万元,清理了3000个网箱,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每年可提供约1000万t工业用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万元。“退房还岸”主要是以徒骇河聊城城区段和莘县城区段为重点,累计投资9000万元,完成了3个综合整治工程,整治河道15km,拆迁河道两侧民居80余户,修建橡胶坝3座,实施绿化、美化工程200hm2,新增岸堤100hm2,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9]。
2.2.3 实施“治荒还湿”和“治沙还林”
全市累计投资6000万元,在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流域实施“治荒还湿”工程7个,治荒还湿面积达566.7hm2。大力开展“治沙还林”,在沉沙池周围植树造林0.2万hm2,使茫茫沙荒变成片片绿洲。地处黄河故道的莘县马西林场和冠县西沙河林场,植树造林1.8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0]。
3 落实“防、管、控、服”措施,全面提升防污治污工作能力和水平
3.1 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建立应急预防体系
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区域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污染严重且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对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全市各级进一步完善应急预防体系,建立了环境应急队伍,配备了应急监测、应急处置设备,制定了应急预案,全市40多家化工、造纸等危险化学品企业和重点废水排放单位建设了防范设施,完善了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做到防患于未然。构筑了预防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坚固防线。
3.2 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经常化
3.2.1 建立环境监控模式
(1)实施自动监控。投入8000余万元,在63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和10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在具备安装条件的32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和9家污水处理厂安装了视频在线监控装置,在主要河流建设了3个河流断面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河流断面的实时监控。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了市、县两级环境监控中心,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和第三方运营管理,运行率和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5]。
(2)强化人工监测。加大人工监督监测频次和在线监测比对频次,平均每年获取水质监测数据4万个,比对监测报告1千余份。增设生物监控:全市32家废水污染源、10家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均建设了生物指示池,池内养鱼,既可监测污染指标变化,又可直观地展示企业排水水质状况[5]。
3.2.2 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执法巡查
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强化了对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和河流断面的监督监测,并实行了市、县两级环境监察机构联动查处制度,确保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查处。在环境执法工作中,实行错时执法,开展突击检查、节假日检查和雨雪天重点检查,不断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频次和力度,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
3.2.3 大力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不定期环保专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市政府4名副市长曾同时带队赴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专项检查,有力地震慑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3.3 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控超标超总量排放
2007年,聊城市再次提高了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由原来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提高到执行山东省海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由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100mg/L)到执行一级B标准(60mg/L)。通过逐步加严污染物排放标准,全市每年可削减COD排放量约3800t[6]。
3.4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在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投入的同时,建立环境保护项目库,指导企业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符合国家拉动内需重点投资方向、满足环保准入条件、无污染或轻污染的涉水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审批效能,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见效。环保部门积极向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服务。同时,把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作为保稳定、保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和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中得到实惠。
4 健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4.1 强化环境宣传教育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社会的环境宣传活动,把环境教育纳入各大、中、小学教学计划。各级干部培训机构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关注环保、关心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4.2 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各级监察部门进一步完善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加大水污染防治违法、违纪案件的责任追究,如构成违法犯罪,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治。财政、物价等部门研究制定了有利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优惠政策,增加投入,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能。相关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把好项目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科技部门组织实施了重大环保科技攻关,解决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技术难题。住建、市政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安全监管部门加强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擅自转移超标废水等环境违法行为。水利、农业、林业、卫生、工商、税务、电力、金融、供水等有关部门依法做好了各自领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6]。
4.3 健全部门间协作配合机制
制定和完善环境情况通报和信息共享制度,突出部门联合预警、约谈制度、协作解决制度,提高协同解决水污染防治工作问题的能力。对于决定关停的企业和单位,环境保护部门注销排污许可证,工商部门依法注销营业执照,电力部门予以断电,供水单位停止供水,税务部门缴销税务发票,金融机构停止发放贷款。
5 结语
2010年,聊城市生产总值达到1606.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0.5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6]。2009年,聊城市代表山东迎接国家首次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核查,取得了全流域第一名的好成绩。2010年以来,三条省控主要河流出境断面全部稳定达到了“有水就有鱼”的水质改善目标(COD浓度≤60mg/L、氨氮浓度≤6mg/L),被省政府授予“重点流域治污工作先进市”。2011年,聊城市还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光荣称号。目前,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8.7∶57.3∶24调整为2010年的13.8∶58.2∶28.0,全市以水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得到了切实转变,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1]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报告[R].聊城:聊城市人民政府,2010.
[2]周雁凌,季英德.山东省聊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纪实[N].中国环境报,2010-10-06(7).
[3]刘 欢.聊城:从“有水皆污”到“江北水城”[N].山东工人报,2009-11-11(27).
[4]李东城.中水回用:“江北水城”点污成“金”[N].山东工人报,2009-11-13(28).
[5]周雁凌,季英德.山东省聊城市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环境质量纪实[N].中国环境报,2010-12-30(4).
[6]聊城市统计局.聊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聊城:聊城市统计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