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探讨
2012-08-15高彩彩
高彩彩,杨 坤
(1.陕西省神木县苗圃,陕西 神木 719300;2.陕西省府谷县松宏弯林场,陕西 府谷 719400)
1 引言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如何做到既合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又有效保护和发展乡村环境,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乡村景观是介于自然景观和城镇景观之间的具有独特人地作用方式、依存关系和生产、生活行为特征的景观类型,以乡村聚落、农田植物、乡村行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体,多形成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体的斑块群体及道路、河流、溪流、谷地、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的廊道体系。
2 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现状
乡村景观主要通过“农家乐”形式为人们所认识,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主要以现有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及农家土特产为吸引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可以预见旅游业的纯粹观光功能将趋于弱化,乡村旅游的度假、休闲、体验等功能将逐步呈现,具有地方环境特色和历史文脉的一些农村地区将以“农家乐”发挥休闲度假的功能越发凸现。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乡村景观规划比较重视,在乡村景观规划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理论。但在我国,乡村景观的规划尚处于初期尝试阶段,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中乡村景观城市化问题比较严重,把乡村当做城镇进行规划,是乡村景观规划的误区,需要引起地方政府和设计师的高度重视。
3 存在的问题
3.1 用地类型混乱
大量的人工景观要素出现在城乡结合带内,由于近年来城市的盲目扩展和农业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各自分散经营,导致结合带内自然、半自然景观较为破碎。
3.2 盲目规划
由于长期缺乏规划与管理,城乡交接地带的建设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用地交错、功能混合,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相接,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合外来人口混居,农业与二、三产业共存。
3.3 生态效应低下
由于乡村景观常常是城乡规划的盲区,从整体上看,各种人工景观散乱无序的镶嵌在自然环境中,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乡村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既能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3.4 缺乏乡村特色
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的作品,乡村景观的规划没有充分的考虑地域特征和景观形象。乡村景观地带总体地域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完全转换成其他景观类型。由于城市扩张和城市开发进程的影响,原始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4 保护和规划措施
4.1 加快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的理论研究
结合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给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以准确的定位,探索中国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乡村景观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4.2 总结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的经验
(1)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其背景的关系。
(2)应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独立和综合的功能。
(3)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
(4)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使每个人都能担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4.3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
目前,我国对村镇规划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中涉及乡村景观层面的内容非常有限应进一步制定有关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的法规和政策,作为保护与规划实践中执行的标准。
4.4 突出乡土特色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土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
4.5 掌握乡村景观规划的步调
乡村景观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警惕一些问题的产生,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1]肖笃宁,高 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4):88~89.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6):37~38.
[3]谢花林.乡村景观功能评价[J].生态学报,2004(7):66~67.
[5]梅 燕.论现代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农村经济,2003,4(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