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绿化的景观性与功能性建设探讨
2012-08-15黄明东
黄明东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广东 广州 510520)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绿色的渴求与日俱增。如何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中,为人们营造一个陶治性情、缓解生活压力的绿色生态系统,是城市绿化者正在研究的课题。以城市道路网状绿化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绿道绿化工程正是这个课题的子项目之一。建设绿道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名园、自然博物馆、名木古树、农业观光和风景游憩林地贯通,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体系,较好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发展模式。
城市绿道主要指自然存在的,或者历史本来存在的以及人工建设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在内的连接滨河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聚居区之间,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道,以绿化为特征,串联成网,供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是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合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教育等多种功能。
城市绿道的属性必须具备可达性、可通性,因此与传统的城市绿地相比,城市绿道比绿带更有助于形成人、城区和自然的和谐互动的关系。城市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符合我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
2 城市绿道绿化景观建设原则
景观性是指城市绿道建设中的绿化要素通过合理配置,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审美特征的景色、风景、风光所表现的特性。在绿道建设中,绿化涉及到地理、生态、园林、建筑、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多个方面。绿廊系统建设是城市绿道的生态基底,其规划设计的的主要内容包括绿化种植以及控制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与景观提升。目前的城市绿道绿化,已脱离了最基础的植树绿化这个概念,而是晋升为以绿化工程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建设级别。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从“绿道”核心理念出发,根据绿道类型以及绿道慢行道类型及周边环境,合理选用植物品种,有针对性的进行种植设计,改变以往片面追求道路绿化设计“美化、美观”的局限性,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绿道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绿道的各个部分也是有机联系的。在分析环境景观基础上,从城市设计的高度考虑绿地的内容和形式,从景观序列角度出发,尽量保留城市原有的荷塘、溪流、湿地,维护生物、生境的多样性,以植物造景为主,确定植物配置方式,对背景有藏有露,适当点缀景石小品,串联绿道各部分,综合安排各种要素,使绿道和大地景观融为一体,而不是单一绿地景观的展示,形成开阔、协调、雅致的“风景大道”景观。
(1)根据城市绿道所处的交通道路关口这一具体立地环境条件,植物的选择应以耐干旱、耐贫瘠、株形好、病虫害少的乔、灌、草本植物,以减少养护费用。同时注重其防晕、防眩的功能;种植方式多为群植,表现植物群落的整体美,栽植形式的变换距离以5km左右为宜。
(2)用于引导行车方向,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对向车流,这类绿地一般都不宜种植高大的乔灌木,以免影响司机行车视线,应多种植小乔木、矮灌木,花卉或铺设草皮。而在交道绿岛或高速的入口、道路平交的节点处,则注意点缀景石、园林小品,以起到标志作用,并通过景题等手段深化“绿色廊道”这一主题。
3 城市绿道的绿化景观建设
3.1 植物种类形态的运用
在绿道空间建设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绿化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做到主次分明,从而达到表现绿道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如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绿化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则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目前绿道景观配置中,绿化树木的运用多采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3种方法。
植物和水是营造滨河绿道最主要的两个元素。水生植物一般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及沉水植物,这些植物摇曳生姿,既能美化环境、赏心悦目,又能净化水质,保持生态。植物的配置合理与否,不仅影响景致的美观,而且会对水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态平衡。通常需栽植多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深水与浅水相互搭配,防止单一种群的生物侵害。一般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占水面总面积的50%~65%为宜。城市绿道环境中水生植物的应用,除了景观和艺术要求外,主要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水生植物生态和观赏作用。常用水生植 物 有 芦 苇 (Phragmitesaustralis)、石 菖 蒲(Acorustatarinowii)、荷花(Nelumbonucifera)、伞草(Cyperusaltemifolius)等、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菱(Trapaceae)、浮萍(CommomDuckweed)、菹 草 (Potamogetoncrispus)、轮 叶 黑 藻(Hydrillaverticillata)等。
3.2 绿道植物的景观性配置
(1)在绿道的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绿带设计与周围人造景观相谐调,体现绿带韵律节奏、秩序井然之美。而绿化种植景观形成乔、灌、草,高、中、低,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片植与丛植相结合,绿化和彩化相结合使植物景观活泼,打破传统的城市道路等距种植的呆板性和色彩单调性。对林带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要注意形成流畅的曲线,每隔30~50m保留透景线,降低绿带的封闭度,并使建筑街景艺术得到体现,营造宜人的通行空间。
(2)绿道树木的巧妙景观配置,在树面和地面之间营造出一定的宽敞空间,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给人们视角形成一种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而草坪边缘的群落因为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人们视线的穿透,形成半开敞空间,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而运用高大植物组合成方向直立、朝天开敞的室外垂直空间,则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紧张的感觉。
3.3 乡土树种的运用
(1)植物形态的地域性造就了地域性的乡土植物景观。北方的乡土植物以针叶树、落叶阔叶树为主,南方则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通过运用这些土生土长、没有变异过的树木的地域特点,通过对比、统一、协调、韵律等艺术原理进行植物高低错落搭配,就可以凸现不同地区的绿道地域特色。
(2)作为现代城市绿道景观,应克服单纯使用浮华的造景材料、空洞的造景手法,从而堆砌出有个性、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运用根植于地方文化的乡土植物,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是根本。在景观设计中可把这种植物文化与绿地景观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一定意境的景观,比如大连市绿道中模纹花坛,多以海波、浪花、海鸥为构图母体,充分展现海滨城市特点。
(3)乡土植物与雕塑的结合,可以使无形的植物文化变得更加直观,更易使观众领悟到其中的内涵。植物文化的表达除了依靠植物本身之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如建筑、山石、园林小品等作为配景才能更完善。植物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饱含着文化意味,不仅可以普及乡土植物知识,还可以传递乡土植物文化。
4 城市绿道绿化的功能性建设
功能性是指绿道建设中绿化要素服务性的发挥,如绿化树木的绿化、遮阳功能,园林小品为人类提供休憩娱乐、展示某地文化、提供指示的功能,比如体现在文化性上的绿道各要素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的延续;体现在生态性上的绿道中各要素在改善绿道及其周围环境如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城市绿道既要美化环境、传承地方文化、塑造良好地方形象,又要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这些要求在设计中得以综合体现。在绿道的功能性建设方面,功能决定绿化形式,绿化形式要服从于功能。绿化的功能性是第一位的,绿化形式要服务于绿道功能,因此在绿道的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注重其功能性的发挥。同时,要注意绿道功能性、景观性、文化性、生态性的统一,以达到创造“软”的环境,实现景观、生态、自然和人文的有机和谐统一。
4.1 绿道绿化传承历史人文风貌
由于绿道绿化与地方风貌、历史、人文特点相呼应,设计内容上综合考虑了各地城市的环境结构、地方历史文化及城市发展精神风貌,其景观性充分发挥了绿道的社会文化功能。比如路人通过绿道中的观景台、大草坪、历史人物雕像、动物雕塑、滨水游憩带、体育活动区等景观,可以体验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4.2 发挥绿带贯通功能,保护生态多样性
城市绿道设计,一般在景观上都包括远山丘、村落、城市建筑、天空和青翠绿地,有多种景观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观体验,把人对自然的友好经验注入设计,加深了景观文化内涵。绿道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通过保留已有的自然生境、保留残存在城市里的各种自然或近自然环境,将城市尚未被彻底水泥化的灰色地域,力争恢复到无需人为管理的自然状态,发挥绿道在割裂空间中的连接功能,使“自然生态景观”和“模拟自然的人造生态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实现景观、生态、文化三元合一。
直观而言,绿道突破了“块状”休憩地的想象空间,形成“线状”。当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挤压行人、自行车空间时,绿道以狭长空间排斥机动车进入;当鸟类等动物无法在城市生存时,绿道为动物提供了迁徙、繁殖、基因重组的通道;当河涌被填埋、掩盖时,绿道起到保护者的作用。
4.3 以人为本塑造休闲空间
绿道绿化设计要以人为本,仔细分析当地城市居民观光、生活的特点,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绿道的景观绿带要注意车行观赏特点,将交通的流动性和景观的连续性结合起来,以“人造生态景观”为特征,绿化植物选择体现“多、众”植物选择在生态要求基础上,体现多样性和群众喜闻乐见性,并充分发挥自然生境之美。由生物自由生长繁殖的生境,通常是充满着人类难以设计制造的自然美和浪漫情调,是现代人休闲娱乐、调节身心的好去处,也是人们经常性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
5 结语
随着城市道路和河道的不断建设,绿道这一线性空间绿地的设计和建设也越来越受关注,而在具体实践中,只有自觉、积极地把绿道景观性与功能性要求和谐结合的设计理念运用到线性空间,在发掘隐含的景观轴线、空间特征和地景肌理,保持多样化的自然生境让沼泽、坡地、植物群落、池塘等各种的自然生境,使其成为野生物种的庇护所、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突出其社会、文化、生态功能,这样才能增强人们对绿道的认同感,才能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洁”的物质保障作用。
[1]罗布·H·G·容曼.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