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引领下的城市规划踪迹演变
2012-08-15李莹莹彭兴芝
李莹莹,彭兴芝
(河南科技学院 园林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1 引言
城市是商品经济和阶级分化的产物,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自从城市产生以来,人们就利用其在城市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对城市进行规划改造,使城市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安全以及审美的需求。而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一个时代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的集中体现。作为城市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指导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最能体现人文学科与科技学科相交融的特征。
2 古代城市规划
2.1 自由的城市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
公元前5世纪,希波丹姆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
2.2 秩序的王国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的城市建设注重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及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古罗马与古希腊两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性差异,表现在城市规划理念与建设活动之中。“罗马人的梦想一直是努力将城市造就成一个巨大的、舒适的享乐容器,却在根本上忽略了城市的文化与精神功能,忽视了城市环境所应具有的熔炼人、塑造人的特质要求”。也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古罗马与古希腊城市规划的不同,从自由向着雄伟和秩序转变。公元前27年,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在《建筑十书》中,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并阐述了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主张一切建筑都应当考虑“坚固、实用、美观”,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础。
2.3 理想的追求
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社会思想的伟大变革时期,也是城市文化精神的全面提升时期。城市的民众心态、价值追求、社会风尚以及文学与艺术等多方面,都汇流成了一首激昂、充满征服感的城市文化主旋律,它虽然在表达的方式上多姿多彩,但实质上是用一种精神——人本主义贯穿其中的。这一时期“理想城市”的理论得到发展。建筑师阿尔伯蒂(L.B.Alberti)的《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理论著作,书中表现出对体现秩序、几何规则的“理想城市”形态的追求。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进一步强调,中世纪所崇尚的自然主义、宜人尺度的设计思想被放弃了,西欧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越来越重视所谓的科学性,出现了各种理想城市的布局形态,例如八角形理想城市、棱堡状城市和卡斯莫奇的理想城市等。
3 近代城市规划
3.1 城市化的城市
3.1.1 先驱者的探索
19世纪中叶,法国豪斯曼主持制定的巴黎改建工程对以后的城市建设产生较大影响,这项城市规划建设对古老的巴黎实行了一次“大手术”,包括再次拆除城墙,建造新的环城路,在旧城区里开出许多宽阔笔直的大道,建造新的林荫道、公园、广场等。
奥地利建筑师西谛(C.Sitte)针对当时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忽视空间艺术性的状况,于1889年出版了著名的《建筑艺术》一书,提出了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人与空间的有机互动。他反对工业社会中以超人的尺度来设计城市,主张城市环境应容纳人的个性,呼吁向自然学习、与环境合作。
19世纪末在美国掀起了“城市美化运动”的浪潮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这一运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追求,但这种单纯追求城市景观的规划有很大的局限性。伊利尔·沙里宁认为,这些城市美化工作对解决城市的要害问题帮助不大,因为这样做并不能为城市整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此时,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他认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在书中他倡导一种全面社会改革的思想,提出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20世纪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一系列的艺术改革运动,范围包括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所有城市文化所涉及的领域。英国社会学家盖迪斯倡导综合规划概念,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其中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具有有机联系;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科学。
3.1.2 不同的主张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聚集于城市,导致城市大规模建设,为了满足急剧膨胀的居住、就业、交通等空间需求,人们开始探索新的体系与方式。其中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
另外一种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他目睹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于1932年在《正在消逝的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纲要,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这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
3.2 功能主义的发展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召开第4次会议,会议通过了由柯布西耶倡导并亲自起草的《雅典宪章》。宪章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现代城市在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方面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即从功能分析出发,用“功能分区”的观念规划城市,并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要协调发展,在每个发展阶段要保持各功能之间的平衡。但是《雅典宪章》并没有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在于对“功能城市”的强调而没有把同样多的关注投放在城市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建设中。由柯布西耶主持的昌迪加尔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运动中完全按照图纸付诸实施的第一座城市,它以布局的规整有序而得到了广泛的称誉。但是其不成熟之处在于脱离了印度古老的历史环境和人文背景而显得有些生硬。
4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4.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挑战
20世纪40年代,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提出要把物质环境设计放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中加以考虑。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他详尽的阐述了关于有机城市及有机疏散的思想,对以后特别是二战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问题,尤其是通过卫星城建设来疏散、重组特大城市的功能与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城市意向》一书,探讨如何通过城市形象使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能够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他认为城市美不仅要求构图与形式方面的和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切实感受,因此他将城市分散为可感受的各种空间特征,建立了“城市认知意象”概念,强调要通过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来组织人们对城市的意向体系。
1971年舒玛什在《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中提出文脉主义理论,认为文脉就是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4.2 文化城市的回归
1977年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重新审视了功能理性主义的思想,宣扬社会文化,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个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文化、社会交往和政治结构,从而更多的考虑了城市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关怀”,并提出了“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经历了44年。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从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功能理性思想,逐渐转变为注重城市人文生态功能的理念,规划的实施应能适应城市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4.3 城市的未来
1999年签署的《北京宪章》对过去的评价、当前的问题、未来的展望做出了明确回答。宪章注意到:世界的空间距离在缩短,地区发展的差距却在加大。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过程再由地方到全球的各个层次上的反映。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存在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
5 结语
城市是文化的沉淀,各时代的建设成果都是人类建筑文化创作的过程。城市文化保存着城市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会更加丰富,并与城市生活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与融入城市文化时,才能挖掘出其最本质的意义,才能在城市规划中体现这一丰富的精神内涵。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张 捷,赵 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