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2012-08-15赵吕生
赵吕生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始于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原来大学生必修的所谓“两课”调整为4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约占到高校学生总学时的9.3%。这是一次十分重大的课程调整,内容覆盖面更广,结构安排更科学合理了。然而,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并没有达到最初预想的效果,现实与预期的“老大难”问题似乎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解之痛。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是牵制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料的筛选、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对象积极性的调动、教学工具的操纵等等,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1.1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是否扎实过硬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积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把要宣讲的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烂熟于胸,融会贯通,需要时随手拈来;也才能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与本质要义。为此,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笃信、致用的态度,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一些专著等。教师要把自我学习与学校培训相结合,如此以来,就能更精准地把握本学科知识体系及重点、难点问题,补充知识养料,拓展教育视野。思政课教师一定是本专业出身,半路改行、转行或兼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能说难以胜任该项任务,却很可能是专业知识基础和理论功底相对单薄或不足,以己昏晕,很难使学生昭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好也是情理之中了。
1.2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学术造诣是否够水平
用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指导教学,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新形势下才能把理论问题讲透讲活,才能更好地解答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教学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本领域,不断进行教育研究,形成相应的科研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的开放的体系,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终身研究求索的理念。坚持不懈地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理论水平,自觉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尤其面临社会上一些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伦理与价值的影响以及西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站在学术领域最前沿,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动态,用科学的发展着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贯彻到教学实践中,认真执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3 思政课教师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是否广博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实践,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学科大体有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除了要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外,还可能联系到行为学、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甚至是文学等。这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非常高的知识要求,意味着提高教学水平,就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做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各个领域新成果、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涌现,这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用最新的科学成果武装自己,教育学生,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素养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威望建立的前提,教师渊博的知识面具有吸引力、启发力。学高为师,否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思政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力求知识多元化、复合化与现代化,以适应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对象一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接近2000所,其中本科院校占到近80%,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在读高中生几乎一半以上都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他们喜欢独立,追求个性张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思想政治素质复杂化、多元化,这种生源粗放式增长状况也极大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难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2.1 外部立体环境因素综合消解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要靠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完成,任何一方的不配合、不投入都会不同程度导致该项活动的失效。当今大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直接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是非、美丑、善恶现象。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有难以抗拒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学生任凭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讲的天花乱坠,抱定拒绝接受的主意和想法,内化(入脑)的前提与基础不复存在,还如何奢望思政课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内部主观驱动因素呈现弱化趋势
伴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个体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越来越多。“重实惠、讲实用”的价值观念在他们中较普遍存在,表现之一就是学习目的日趋功利化,对自己就业有帮助的课程就努力去学,对那些暂时看不到作用的一些人文社科课堂则充耳不闻,或者认为是浪费时间精力,或者干脆弃之不理。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乏学习这些公共课程的主观自觉性。充其量说,部分大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主观动机也许是在校入党或评优评先。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于个人的专业技能、机遇和人际关系等因素,与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没有太大,太直接的关系,他们把更多功夫花在掌握各类技能与自身专业学习上。诸如这些主观驱动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式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论语》中有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泽东主席曾经用过河要有桥或船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方式方法的极端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等于瞎说一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设计教案,选择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模式或途径,科学组织教学活动。
3.1 课堂教学是小班制还是大班制
教室过大,所用黑板或电子显示屏受限制,坐在教室后面和两侧的学生接受课堂授课信息就会被影响,导致课堂纪律不便于掌控。再加上大课堂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系别,教师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大部分学生上大班课,较松弛,不听课,讲小话或做其他事的学生占了相当多比例。课堂上只是特别精彩的高潮部分,才能短暂吸引全班学生注意力,也只是开学和考试前的两次课,学生到课率比较高,平时上课,旷课、迟到与早退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是工厂里的机器式批量生产,也根本不可能在流水线上产生出大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的当代大学生。每个大学生入学时的状况、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等不可能一致,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动辄上百人的大班大课堂授课形式根本无法使教师做到这些。小班制教学比较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做学生的朋友。更便于利用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采用参与、启发、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载体,实现师生频繁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反馈也方便迅速,平时考核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状况,比较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实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3.2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否紧密结合
某种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吹鼓手”,一刻也不能脱离党领导下的不同领域的社会生活实际,只有进行社会调查,才有发言权,才有说服力。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坚持把正确的价值观和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败关键在于知行统一,在于学生能否自觉运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经常化,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防止实践活动形式化、表面化,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实践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1]李红梅.海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新东方,2005(6).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2.
[3]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条件[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