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核桃产业发展与对策
2012-08-15施吉成
施吉成
(陕西省岚皋县林业局,陕西 岚皋725400)
1 引言
岚皋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腹地,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是核桃的适生区,近年该县核桃产业建设发展较快,现就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做以下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建设性措施和建议。
2 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自2007年引进香铃、鲁光、陕五等核桃品种以后,就拉开了岚皋县核桃产业建设的序幕,截止到2011年全县累计核桃栽培总面积4365hm2,其中良种化推广面积3344hm2,占核桃种植面积的77%,挂果面积(老资源)1021hm2,年产核桃16.1万kg,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经济效益不理想。从实施核桃产业化和良种化发展以来,采取科学经营,实施立体间作,进而提高林地预期综合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核桃产业发展、经营转型的目的。
3 存在的问题
3.1 粗放型经营效益低下
全县有1021hm2的挂果老资源,为当地优势种。种植分散,规模小,经营管理传统粗放,修剪、施肥、防虫等基本的管理工作均未得到实施。树形高大,任其自然发展,侧枝发展不均衡,大小年现象明显,大年结实良好,但营养和病虫害防治跟不上,落果严重,导致产量低下,平均每公顷仅产158kg,经济效益低下。
3.2 品牌意识落后,管理经验不足
近几年,引进了香铃、鲁光、陕五等核桃优良品种进行产业化建园,对原有老品种进行嫁接改造,虽然种植规模在逐渐扩大,质量在逐步提高,但仍受长期形成的传统经营观念影响,在实施建设和管理方面与高标准、集约化经营还存在较大差距,广大林农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核桃产业化建设经验不足。同时,群众在发展优质品牌方面各自为战,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受市场环境影响,核桃早采现象较普遍,以小商贩摆摊走零销售,产品没有分类、包装和商标,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无法体现。
3.3 种苗质量不佳
苗木质量是决定建园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核桃产业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蓬勃发展,市场核桃苗木繁育以种子繁育为主,繁育成本较高,整体投入偏大,投资核桃苗木繁育户不多,苗木市场很不稳定,导致了苗木一直走俏。因该县没有自己的核桃苗圃,建园苗木主要靠外调,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苗木质量受到影响,难以保证建园成活率;加之核桃嫁接苗价格高,育苗户和苗木供应商在利益的驱使下,苗木分级不严,处理不当,将一些嫁接不成功且难以鉴别的苗木以假乱真混入销售,造成建园林相不整齐,挂果时间也参差不齐。
3.4 建园缺乏科学规划设计
核桃建园地块选择未严格按适地适树原则执行,缺乏科学规划设计。设计受行政干预和主观思想影响严重,多以哪里群众积极性高、哪里工作好搞、行政安排到哪里就规划设计到哪里;对良种壮苗质量把关不严,出现建园幼林林相不齐;整地、栽植不规范;尤其是建园后抚育管理工作跟不上,未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机制,不合理套种作物现象较严重,导致建园成活率、保存率低,甚至失败。
3.5 缺乏资金支持,实施难度大
因核桃产业建设不属于国家重点投资项目,项目建设只有少量的奖补资金扶持,实施难度很大。尽管县、镇(办)、村、组对核桃产业建设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在组织实施当中都很支持,但是,该产业是投资大、周期长的工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对实现产业链的发展更加艰难。
4 核桃产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基地,实行品牌带动
核桃仁作为一种植物保健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对核桃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使该县核桃产业稳定发展,全面提升质量、品牌知名度,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要大力实施核桃基地建设,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二是积极引导林农引进良种、优选品种、低产改造、更新嫁接等,全面提升核桃品质;三是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参照市场规则对核桃产品的质量要求制定出台地方标准;四是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岚皋牌“香玲”、“鲁光”“陕五”品牌,优选当地影响面广、代表性强的优质品种,在生产环节过程中参照有机食品认证方法操作,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努力扩大品牌影响。
4.2 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技术服务
通过省级“3152”科技示范活动和县级“科技三下乡活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定期对核桃专业技术人员及林农进行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服务,完善县、镇(办)、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核桃管理科技示范户,大力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动村民掌握嫁接、整形、病虫防治等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核桃产业化建设的科技含量。
4.3 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认真做好核桃建园规划设计,合理选择建设地块,以气候、土壤为选择重点,规划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缓坡地块内。
4.3.1 细致整地
进行深耕改土,熟化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整地规格为60cm×60cm×60cm。整地将表土和有机肥混合填入坑底,下层土与速效肥置于坑的中部,达到改良土壤结构,疏松透气的目的。
4.3.2 苗木设计
建园苗木设计为2~3年生Ⅰ、Ⅱ级嫁接壮苗。要求品种优良、纯正,无病虫害,抗逆性强,嫁接口以上苗高0.6m以上,接口上位干径1.2cm以上,主根发达,侧根完整。
4.3.3 栽植
定植前,剪除苗木伤根及烂根,放在ABT生根粉水中浸泡或用泥浆蘸根,使根系吸足水分。定植时要做到土实、根舒、苗端,培土与根颈相平,分层填土踏实,浇足定植水,待水渗入后用细土封盖,再用地膜覆盖,确保成活。
4.3.4 建园密度设计
核桃为雌雄同株异花果树,同一植株上雌花与雄花一般不同时盛开,故在不同植株间进行授粉较好。核桃人工栽植,初植密度以3m×4m(56株/亩)配置较合适,待成林树势扩大后,根据丰产需要合理调整密度。
4.4 加强管理,确保建园质量和效益
建园后定期检查成活率,及时补植,强化抚育管理,适时进行松土、除草、施肥、防病虫、防旱排水、防冻等管护工作。
4.4.1 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要做到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树梢,除净杂草、拣净石块,将除松的土培到根际,把锄下的杂草倒置覆盖到根际附近,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有机质,松土深度和宽度适当,做到内浅外深,第一年浅,以后逐年适当加深和扩盘。
4.4.2 林粮间作
核桃园实行间作,使粮油增产,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同时缓解建园初期经济效益不足的矛盾。经验证明:建园后,不宜种高杆和藤灌作物,切记不能间作油菜等密集型作物,幼龄期以间作豆类为宜,中龄期间作中草药和绿肥植物较适宜;老龄期间作小麦及其他喜光作物较好。
4.4.3 树体整形
(1)幼树整形修剪。①疏层分散形:幼树中心主杆枝明显,主枝5~7个,分2~3层。这种树形枝条多,树冠大,产量高,适宜深厚肥沃的土壤和枝条直立性的品种。整形要点是:定杆高度1.5~2.5m,主枝间的距离1~1.5m。②自然开心形:适用于土薄和树冠开张的品种。中心主杆枝不明显,2~3个主枝,为2杈或3杈结构,整形时要使树势均衡,给各级侧枝预留一定的生长空间。③直立圆柱形:由于山高沟深,光线不足,直立性强,中心杆明显,培养成直立圆柱形后,主、侧枝较短,层状或螺旋状排列在中心杆上。
(2)挂果树修剪。①母枝的修剪:树冠外围1年生的健壮枝通常是翌年的结果母枝,一般不短剪,但结果母枝过多时会造成郁闭,影响通透,适当疏去部分细弱母枝。②延长枝的修剪:对盛果期树,树冠外围各级主枝枯部抽生的1年生延长枝,在枯芽下2~3芽处进行短截。③徒长枝的修剪:徒长枝多由内膛骨杆枝上的隐芽萌发形成,修剪时从基部剪去。④下垂枝的修剪:在分杈处回缩,剪掉干枯病虫枝,逐年砍除过密的下垂枝。
5 核桃产业建设的对策
5.1 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核桃产业
通过科研院所、科研机构转化核桃科研成果,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吸收社会力量,不断培育和发展果农专业合作社,使核桃专业合作社、民办核桃科研院所真正发挥信息传导、物资供应、技术服务和组织销售的作用。
5.2 规范苗圃建设,优化苗木品种
优选本地薄壳核桃品种,以此为母本建立核桃良种采穗圃,培育本地老优良品种,大力推广香铃、鲁光、陕五等新品种,实现全县种苗良种化,提高建园质量,促进核桃产业迈向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积极开展低产园、老劣园的高接换优及综合配套增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核桃产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5.3 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投资模式
加大对核桃产业建园、加工销售的投资扶持力度,采取多渠道投资产业抓发展,建立以政府引导、扶持,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协会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投资生产经营模式。
5.4 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奖惩制度
县级各部门、各镇(办)应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核桃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围绕发展山林经济,结合林改后续配套政策,解决林粮用地矛盾,加快核桃基地建设步伐。将核桃基地建设与扶贫开发及其他涉农工程有机结合,引导村民自主投资,独立发展,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参与,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联合。涉农信贷资金应优先安排于核桃产业建设贷款,以扶持发展核桃产业。县政府应拟定《核桃产业建设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办)要加强协作,相互监督,从抓管理入手,严格工程质量检查验收,积极稳妥的推动全县核桃产业向前发展。
[1] 原双进,刘朝斌,高俊宏,等.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图例[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 郗荣庭,张毅萍.中国果树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 曹尚银.优质核桃规模化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