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康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探讨
2012-08-15初映雪
徐 鹏,初映雪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浙江 杭州310019)
1 引言
城市森林是林业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森林城市建设是城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途径,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化城市的基本支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森林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科学编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是森林城市建设的先导,是保证森林城市合理有序地进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土地总面积1049km2,现辖10镇、4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地形属浙江中部山间盆地,地貌以丘陵盆地为主,呈“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征;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光充足,雨量充沛;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2010年永康市实现生产总值307亿元,总人口57.34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0余万人。
2 森林城市现状
2.1 基本概况
根据规范,本次规划所划定的建设区为永康市东城街道、西城街道、江南街道,芝英街道、花街镇、石柱镇、方岩镇、科技工业园区、城西新区所在范围,共计约529km2,其中建成区37.8km2,森林覆盖率为53.1%,林木绿化率为54.8%。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242.7hm2,人均公园绿地9.5m2,建城区林木覆盖率31.8%,绿化覆盖率达32.9%。
目前,永康市建设区已建成铁路、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骨干河流绿色通道共计约490km,区内国省道干线公路宜林地段绿化率89.5%。建设区农田总面积11564.1hm2,林网控制面积10708.3hm2,林网控制率92.6%,控制率较高,并有30个市级以上森林村庄。
2.2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2.2.1 区块之间绿化失衡
建设区覆盖率较高,但东城等部分区域相对较低,且林相单调,存在复层林、阔叶林、混交林少,单层林及纯林多的问题。
2.2.2 森林村庄建设有待加强
现有的绿地未形成有机平衡的整体,中心城区绿化相对完善,公共休闲绿地、景观节点较多,而农村公共绿地较少,景观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村民生态休闲的需要。
2.2.3 干线道路绿化建设还需加强
城市河流、主干公路绿廊未形成整体性,城乡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东西侧入城口景观节点仅有单排樟树等少量绿化,窗口景观示范效果欠佳。
2.2.4 乔木树种相对不足
部分城市景观节点,草皮和灌木面积较大,乔木树种相对不足,影响了森林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2.2.5 森林绿化用地紧缺
由于永康市域是以山地丘陵占主体,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人均建设用地仅30m2,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建设用地,使得绿化用地极为紧缺,森林绿化用地的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影响了森林城市建设的实施。
3 森林城市规划理念
3.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永康市委、市政府建设“五金名城、生态城乡、商旅大市”的总体要求,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旨,以打造绿色低碳、自然和谐、宜居宜业的森林生态城市为目标,积极保护永康市现有森林资源,优化森林生态格局,使永康市成为资源优质高效、环境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繁荣的森林城市。
3.2 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
(2)城乡统筹、突出特色的原则。
(3)适地适树,注重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3.3 目标与定位
为便于森林城市宣传建设,根据永康市山水相依的特点及该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发展方向,确定森林城市建设的定位为“低碳幸福家园,绿映五金之都”。森林城市建设的总目标:通过创建森林城市,构建“城乡森林化、通道林荫化、水岸绿茵化、农田林网化、森林网络化”的城市乡村统筹、山水路田一体、防护功能完备的城乡森林生态体系。
4 森林城市建设体系规划
4.1 总体布局
结合永康市地形地貌等自然区域特征、森林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情况,及森林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永康市森林城市建设体系构成为“一核、二屏、三轴、百村”的综合森林生态体系。“一核”——以人流集聚的中心城区绿化建设为核心,“二屏”——建设区呈东南、西北走向的两条带状山体,为永康市域的绿色生态屏障,“三轴”——由中心城市以公路干线和铁路向外辐射轴线的两侧绿化带和永康江森林景观带,“百村”——在全面提升村庄绿化质量的基础上,建设100个示范村庄,起示范和推动作用。
4.2 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工程
4.2.1 城市森林建设工程
主要以永康市中心城市建成区为核心,搞好建成区的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区公园绿地按规划内容,分市级公园、片区公园和绿地休憩中心三个层次建设,规划完善提高公园绿地管理水平和公园面积,扩大绿地量。附属绿地中对绿化基础较好的单位要增加乔木树种数量,适当配置珍贵乔木树种的比例,同时开展创建“森林生态示范单位”活动;老居住区见缝插绿,多植四旁树,新建的小区等居住小区要按有关标准规划建设绿地,组织开展创建“森林生态示范小区”活动;加强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建设,按有关标准严格保障各类用地绿地率标准。防护绿地建设包括永康五金工业园生态防护林带、入城景观节点绿化及其他绿地乔木绿化补植。下辖各城镇根据森林城镇创建标准,开展绿化建设,规划期内拟创建石柱、芝英、花街等省级森林城镇3个。
4.2.2 森林乡村建设工程
村庄绿化工程,以中心村为核心,以点带面,分步完成绿化工程。着重加强围村林、护村林带和村庄道路、庭院和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规划期内创建市级以上森林村庄100个。
4.2.3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包括绿色通道建设、河流水域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对新建公路干道、河道等两侧宜林地进行绿化,并对原有道路、河道等林带林网按照标准进行修整改造。各溪流沿线两侧根据防洪安全要求和地形状况,科学设置绿化带的位置、宽度及选择适宜的树种。农田林网建设重点在石柱镇、芝英镇等区域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
4.2.4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城市建成区南北丘陵山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生态屏障。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契机,结合针阔叶林改造工程进行,形成以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为主体,层次多样,林相丰富,景观优美的森林生态结构。
4.3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4.3.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规划结合苗木生产绿地建设,建立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基地。提高城市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建立树种组成和结构较丰富的城市森林群落,并设立监测点,建立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系统。
4.3.2 森林科教基地工程
规划在城市建成区金胜山森林公园,结合景区建设,发展森林生态科普宣教基地。规划在酥溪的小花园地段利用良好的湿地环境建城市湿地公园,使其成为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了解湿地生态和科普知识的宣教基地。
4.3.3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永康市现有古树名木资源较为丰富,其主要树种为香樟、枫香等。规划在现有保护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古树名木登记建档制度,依法分级保护。
4.3.4 森林生态宣传教育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全社会生态环境知识与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培养人们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
4.3.5 义务植树
大力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全民性和公益性,提高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设立义务植树基地。
4.3.6 林木绿地认建认养
林木绿地认建认养主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实施,林木、绿地的认建认养实行协议管理。
4.4 森林生态产业建设规划
通过产业型森林体系建设,使永康市大量的林业用地在提供森林主、副产品的同时,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重点发展名优经济林、绿化苗木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4.4.1 林产基地规划
发展以特色经济林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细分为蜜梨基地建设、方山柿基地建设、杨梅基地建设、蜜柑基地建设、高效竹林示范基地建设和森林蔬菜基地建设。
4.4.2 绿化苗木基地规划
重点发展2223.3m2以上集中连片的圃地,合适地段结合“农家乐”调整经营结构,建设休闲观光基地。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育苗木经纪人和苗木运销队伍;组建种苗信息网络,发展信息中介。
4.4.3 森林旅游规划
森林旅游规划的重点是发展森林休闲旅游业。在全市形成多点状、多线路的森林休闲旅游格局。
4.5 森林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4.5.1 森林资源监测规划
建立由森林防火联动监管、生态公益林管理、古树名木管理、野生动物疫源疫情监测、林木采伐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森林资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森林资源开发规划设计三个方面。
4.5.2 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科研机制和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体系的建设。
4.5.3 森林防火规划
坚持“盛世兴林,防火为先”理念,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以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为重点,以科技应用为支撑,在永康市基本建成覆盖林区的“三位一体”监控网络。
5 森林城市建设建议
永康市森林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创新的理念“经营城市森林”,在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根据永康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5.1 加强领导,统筹配合
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和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统一管理,强化责任意识,通力协作,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5.2 广泛宣传,提高意识
森林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要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大森林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森林城市建设和生态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意识,使绿色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5.3 政策引导,科技保障
在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好政府的调控、指导、服务作用。政府用政策和法制来激励“群众”、激励“市场”、激励“科技”,促使国内外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流向森林城市建设。
[1]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江泽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J].中国城市林业,2003,1(1):4~11.
[3]刘滨谊,马东跃,刘 颂.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城市森林:以无锡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08,6(3):33~36.
[4]王文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1993(5):12~23.
[5]潘仰轩,范义荣,蒋文伟,等.湖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1,9(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