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2012-08-15

科学之友 2012年1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山西省劳动力

田 华

(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为了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国务院于2012年1月24日发出《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部促进就业的国家级专项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国家促进就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是未来促进就业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它的发布和实施,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划》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规划》从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乡、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8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就业工作,要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

1 山西省就业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山西省将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全面实施充分就业发展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山西省坚持把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2011年,全省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施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23个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37个,入住创业实体4 275个。开展创业培训3.86万人,帮助2.87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8.33万人,以培训促进就业,通过培训,就业率达到95%以上。另外,城乡新增就业突破90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超过目标任务10万人。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创建工作,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超过目标任务10万人。通过创业引领、就业见习、基层项目安置、机关事业单位招录等措施,帮助5.8万余名大学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高于2010年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了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尽管山西省就业结构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还存在以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有待优化

从山西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情况看,2010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37.9%、26.3%、35.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然较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有所增加。另外,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与全国差距却进一步扩大。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基层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设施的不完善、农民工培训针对性不强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就业观念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山西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0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10.84万人,2007年高校毕业生为13.21万人,2008年为14.12万人,2009年为15.34万人,2010年达到16.55万人,2011年达到17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

2 促进山西省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充分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山西省与全国面临相同的就业形势,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与实现充分就业有一定的距离,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根据《就业促进规划》以及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2.1 抓住山西省成为综改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中,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投资小、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作用。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承接,充分发挥其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作用。

2.2 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必须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投资要向农村和农业倾斜。投资导向决定劳动力和其他生产力要素的基本走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业布局、社保民生安排、信息技术人才转移、社会中介服务等,以此来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同时,要加快农村社保、低保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农村社保、低保的制度。还要培育、发展农村的中介服务组织走向专业化、企业化。

另外,要统筹城乡,着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还要尽快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各类劳动者的身份界限。规范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内容和程序,使基层服务平台真正担负起促进就业的职责,促进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3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创业促就业

把鼓励创业作为富民工程来抓。完善创业工作机制,完善促进创业的政策体系,全面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制定系统工作方案。建立全省统一的创业信息平台,提升已有政策的社会知晓率和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由政府及教育部门主导,使创业课程进入国民建设体系,从大中专院校入手,拓展到职业技校、职业教育机构,开设专业、系统的创业课程,培育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以创业来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

2.4 创新援助方式,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问题

要大力实施“公益性就业”工程,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社区服务等公益性服务。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机制,建立低保群体再就业的激励机制,强化就业困难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就业困难群体创业援助。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山西省劳动力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