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起源和算具的发展
2012-08-15陶济林
陶济林
(太原市财贸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6)
当你按着计算器的数字键计算时,当你使用现代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时,你可曾想到,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计记数和计算的呢?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一起来探寻数的起源和算具的发展吧!
1 数的产生和记数符号的出现
人们对于数的认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远古时代,人们靠采集和围猎为生。有无猎物或果实,关系到古人的生存,而“有”和“无”的问题,孕育了人类最初的数学思想。对“有”的进一步认识,又产生了另一个数学问题:“多”与“少”,要想知道有多少果实或猎物,就要作个比较,和什么作比较呢?被拿来作为比较标准的东西就成了最初的记数工具。
手、耳、脚等人体器官成为了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记数工具。如果采集到的果实或打到的猎物与一只手的手指数相同,就称其个数为“手”,如果与人的耳朵一样多,就称其个数为“耳”,如果与整个人的手指及脚趾数加起来一样多,就称“整个人”。所以,一旦成为记数的工具,一根手指就不仅仅是手指,它可以表示一头羊、一个果子、一根木头或任何别的东西。用手指、脚趾难以长时间记录数据,并且表示的数量有限。经过探索和实践,古人发明了在绳子上打结的方式记数,这在我国古书《易经》《庄子》中都有记载。
后来,古人又想到用小石子或木棒来帮助记数:在一堆待记数的物品中,每取出一个物品时,就放上一粒小石子或一根木棒,渐渐的,人们就习惯用石子或木棒来计算物品的个数,成为了通用的记数工具。
而在世界上,其他民族也大多经历了结绳记数的阶段。古代印加人运用绳结的数量、尺寸、颜色和形状来记录庄稼的产量、租税、人口以及其他资料和信息。印加王室用结绳法传递信息,统治着从厄瓜多尔到智利绵延3 500 km的印加帝国。
随着生产的发展,要计数的物品越来越多,一些计算的结果还需要长期保存。这时用石子、木棒这种机械的、一一对应的办法来记数和计算就出现了麻烦,例如,不能为了计算10 000个物品,就用上10 000个石子或木棒,这暴露了实物计数法的局限性。于是,古人想出了用符号这种画出来的工具来替代石子和木棒记数,使人类的记数方式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
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数呢?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做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符号记数的国家之一。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符号,并把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大约公元前3 000年,古埃及人已经开始用象形符号来代替实物记数了。公元前2 500年,巴比伦人采用两种基本符号构成了记数符号,它们是用一种截面为楔形的笔在泥板上刻写而成,后人称之为楔形符号。大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已熟练采用了一种阿卡提数码来记数。同期古罗马人使用7个基本的符号并通过不同的搭配来表示不同的数字符号,即通常人们说的罗马数字。居住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是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他们使用“·”和“-”两个基本符号记数,“·”表示 1,“-”表示“5”,叫做横点记数法,并采用纵式、二十进制。
公元前2 500年前后,印度出现了哈拉巴数码。公元前后又出现了婆罗门数码和卡罗什奇数码。到了6世纪,印度产生了十进制的位值制数码。8世纪已有了零的符号。印度位值制数码约在9纪传入阿拉伯地区并演变成了阿拉伯数字。我们现在通用的0,1,2,3,4,5,6,7,8,9就是阿拉伯数字,是在吸收古印度记数法和古希腊记数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 计算问题的产生和算具的演变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简单的记数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他们遇到了大量加减、均分等问题,于是出现了“计算”问题。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不但制定了数字符号,还发明了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符号,并在17世纪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在中国,当奴隶制社会从其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时候,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新的变化,原始的计数工具已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产品交换的需要,人们便引进了一种统一的、可以代替数字的实物——筹。《夏侯阳算经》将其记数法归纳为:“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无不单张”。而用算筹摆成数来进行计算,称为筹算。它是中国人独创的计算方法,与现代笔算差异很大。这种算具使数字在计算中既直观又抽象,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从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可以推定:我国最迟在西周或西周以前就有了筹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的繁荣时期,此时的天文、地理、历法、水文、测量、数学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一些复杂的数学命题只靠筹算来进行,已经不能胜任,于是一些新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应运而生,如:太乙、两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筹,把头、了知、成数、计数、积算、珠算(使用游珠算盘)、龟算……
据史料考证:算盘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起初并不完善,经过发展可以用来做加减乘除以及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等多种运算,是当时一种非常先进的计算工具。它与筹算并存,最终在元代中叶后取代了筹算。我国古代算盘一般含有13档算珠,当中由一根横梁隔开,每档下有5颗算珠,每颗当一,上有两颗算珠,一颗当五。算法主要采用口诀进行。明代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将各种算法编成口诀记载下来,对珠算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的算盘结构简单,好学易懂,运算快捷,携带方便,流传极为广泛。它不仅对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过有益的作用,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算盘被誉为“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即使是在计算机时代的今天,人们还在使用算盘,国际上多次进行的计算速度的比赛中,每次加减法速度的冠军都是算盘,但是乘除法稍慢,为此,又研制出了电子计算器和算盘结合为一体的电子算盘。
文艺复兴运动给欧洲文明带来了曙光。17世纪以后,数学和计算工具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欧洲,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器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1642年法国人帕斯卡研制出了一台手摇计算机,能计算8位数的加减法,叫做加法机。17世纪70年代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研究出了四则计算机。17世纪,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能进行乘、除、平方根、立方根等运算。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豪列利特统计机发挥了神威。并在许多大企业的会计业务中发挥作用。
在一些人致力于研究各类机械计算机的同时,出现了另一批计算工具的探索者,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探索计算工具的改革,这就是模拟计算机的研制。比机械计算机稍早出现和并行发展的各类计算尺,是最早的模拟计算工具。1620年,英国人冈特制造了一种计算尺,它可以把乘、除运算化成加、减运算。1632年,英国人奥特雷德发明了圆形计算尺和有滑尺的计算尺。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有游标的现代型计算尺。后来又制造出了适应各种要求的普通计算尺和专用计算尺。
20世纪初,各种尺算工具广泛流传。在计算机普及之前,许多国家的中学数学课程中都设有计算尺的教学内容。现代计算尺不仅可以做乘除、比例、平方、立方、开方、对数、三角函数、双曲函数等运算,还能解代数方程。计算尺曾被看做是科技进步的象征,但是其准确度依赖于模拟物理量的精确度,限制了其通用性和准确度,并在运算速度和使用方便程度上较电子计算器逊色,最终被后者取代。
3 不断发展的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第一台计算机“艾尼阿克”(ENIAC)问世以来,电子计算机已更新了数代。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采用水银延迟线做内存,磁鼓做外存。体积大、耗电多、运行速度慢。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方面。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内存主要采用磁芯,外存大量采用磁盘,输入输出设备有了较大改进。体积显著减少、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百万次。有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编译系统,开始用于管理为目的的信息处理。
第三代:固体组件计算机。主要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次,可靠性大大提高,体积进一步缩小。软件方面进步很大,有了操作系统,开展了计算机语言的标准化工作,并提出了机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其应用开始向社会化发展,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度迅速扩大。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它的出现使计算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存储容量、运算速度、可靠性和性价比等方面均比上一代计算机有了较大突破。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大量推出,功能配置空前完善,应用遍及所有领域,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它改变前几代计算机“计算功能+数据存储”的结构,变为“推理功能+知识储存”的结构,其核心是人工智能。它把许多处理机并联起来处理信息,速度大大提高。它不仅能计算,还能识别声音、文字和图像,及进行语言翻译。
第六代: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它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满布的微处理器同时运算,信息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具有运算、识别、学习、记忆、联想等功能,像人脑一样聪明。虽然他不以单纯的计算为目的,但确有提高人类综合运算能力的美好前景。
计算机在不断地发展,它到底有多大的计算能力难以说清,已有的事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巨大威力,人类有了计算机才算真正插上了计算的“翅膀”。人类创造了计算机,让它越来越有智慧,甚至在计算速度方面远远超过了人的能力,但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脑,人类会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快、更好的计算工具来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