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挤密法与强夯法联合加固地基的应用
2012-08-15王秋利
王秋利
(河北金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 邯郸 056000)
1 工程概况
在河北西南部某县城,有一块平整好的土地用于居住小区建设,住宅楼多为六层砖混结构,三类建筑。经地质勘查,地基条件非常复杂,场地平整前为多冲沟丘陵地形,每座建筑下的地质条件各不相同。以其中一栋楼为例,楼座下面为冲沟,回填土为附近山土,无建筑垃圾,有机物含量很少,回填土厚度为13~16米,该层土含水率较低,具有不均匀性,湿陷性,自重压密性等特点,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使用。下层土较为坚硬,无软弱下卧层。
2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由于松软图层很厚,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对建筑成本的影响很大。若将填土全部挖出,然后分层夯实,工程量很大,工期较长,地基处理成本严重影响建筑经济性。若采用灌注桩,负摩阻力将会导致桩长成倍增加,且应先处理地基的密实性,成本过大甚至会导致房产开发没有价值。经过各种方案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先采用深层挤密法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及承载力,然后采用强夯法进一步提高上层土的承载力,其经济性在合理范围。
3 地基处理方案原理及应用
3.1 挤密法分为成孔挤密法和夯实挤密法
由于本场地地基土质松软,因而采用用夯实挤密法。通过桩机夯锤夯打带有桩尖的钢管,将钢管逐步打入土中,桩管在下沉过程中,对四周土壤产生横向作用,使原有土粒结构破坏,土粒向四周挤压移动,从而将周围土壤的空隙变小,密实度增加。成孔后在孔中填入灰土、素土、砂、石等材料分层夯实成桩,进一步挤密周围土层。挤密桩与周围松散土层形成复合地基,从而减少土壤湿陷量,降低沉降量,提高承载力。
3.2 强夯法为动力固结法
利用提升设备将重锤提升一定高度使其自由下落,重锤的强大动能形成的动应力和冲击波作用于夯实土层,使软弱地基迅速固结,将地基土振实、夯密,降低压缩性,提高地基强度。强夯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低饱和土、回填土、粉土和粘性土等。重锤重量一般选用10~25吨,提升高度一般为10~25米,夯击能根据夯实厚度可选100~400吨米,有效处理深度可达6~8米。在实践应用中,随着提升设备能力不断增加,夯击能不断提高,有效处理深度随着提高。
3.3 挤密法和强夯法采用的施工设备简单易用,工艺方便,地基加固效果明显,强夯法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工期较短,有良好的经济性
4 施工方案及质量控制
4.1 挤密桩方案及实施
1)设计方案
挤密桩处理后要求桩体压实系数不小于0.96,桩间土平均挤密系数不小于0.90,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土质参数,经过计算和试桩确定方案如下:①采用冲击成孔,沉管直径400,孔深 17m;②成孔后,分次填入 3:7灰土,每段厚度 1.0m,分次采用重锤挤密;③布孔采用梅花形布置,孔间距1000;④建筑外墙轮廓外扩4.0m范围内采用灰土桩,灰土桩轮廓线再外扩4.0m范围内采用素土桩。
2)工艺过程
划出楼座边线及处理边线—测放桩位—夯击沉管打桩机就位—沉管至设计深度—拔管至地面—分层填入回填土料—1.5吨重锤夯击6击—拔锤至地面—重复上述6-8步骤—填土达到设计桩顶标高—用回填土封顶—桩机移位至下一桩位。
4.2 强夯方案及实施
1)设计方案
①单击夯击能2000KN.m,锤重16t,直径2.3m,静压力38.5Kpa,落距12.5m。②单点夯击次数按照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同时满足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控制。或累计夯沉量不大于2.5m。单点夯击次数不小于9击。处理深度为5~6m。③布置形式采用矩形布置,夯点间距3.2m,隔行隔排夯击,完成一遍后,推平从新设点夯击,共三遍完成。④点夯完成后,推平进行满夯,夯击能1000KN.m,锤重16t,落距6.25m,单位面积不少于2击,锤印搭接20~30cm。⑤建筑外墙轮廓外扩4.0m为夯击范围。
2)工艺过程
划出楼座边线及处理边线—测放第一遍夯点—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起吊夯锤到预定高度后夯击—测量夯坑深度—满足要求后夯击下一个夯点—完成第一遍后推平—测放第二遍夯点—重复上述步骤夯击三遍—推平后进行满夯—推平压实。
5 施工要求及检测
1)根据试桩结果确定高程,按预设高程进行整平,地基处理完成后,地面标高处在基础底部标高上500~700,若基础有垫层,应减去垫层厚度。
2)甲方、监理和施工单位共同核对建筑边线、处理边线、桩点中心及夯点中心。
3)地基处理为隐蔽工程,甲方和监理应分别派专人全程跟踪,记录每个挤密桩孔深度、填土量、灰土比、锤击数等;记录夯锤重量,每个夯击点每次起吊高度、夯击次数、夯坑深度、夯深差等。
4)每个挤密桩或每个夯点按照要求施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施工中出现异常,及时调整方案。
6)施工完成一个月后进行检测,本次实例经检测密实度满足设计要求,湿陷量小于50mm,承载力大于150KPa。
6 结语
挤密桩和强夯法皆是有效的地基处理手段,其应用范围广泛,工程成本较低,处理效果明显。在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类建筑,地基变形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更加敏感。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对地基处理效果更有保证,对民用建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JGJ79—0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2]GB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
[2]章林刚.强夯法处理地基的质量控制与施工管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