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2012-08-15何继勋王建辉
何继勋 王建辉
(武警后勤学院 中国天津 300162)
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何继勋 王建辉
(武警后勤学院 中国天津 30016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不断丰富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7.23讲话创造性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鲜明特征的理解,明确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课题新要求。本文试就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谈一些看法。
一、立足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立足实践、勇于探索,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开拓道路、创新理论、完善制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立足实践来研究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方法,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点。社会主义不是印写在书本上的僵化教条,也不是某种具体形式,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和发展规律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展开和显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
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于实践的基础上,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全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为了使全党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把中国社会主义落到现实实践的基础上,这是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多次讲:“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2]“用实践证明优越性,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3]1985年邓小平在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1978年到1982年,这段时间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可以说,我们党工作重心转移,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社会改革,都是倾听实践呼声的结果。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突出体现了实践特色。邓小平讲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江泽民也讲到:“邓小平理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看待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突破了认识社会主义的传统思想和方法,突破单纯演绎思维的局限,提供给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新视野新方法。”[5]江泽民讲:“要在观念上创新,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扎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来实现工作思路上的新突破,提出打开局面的新举措。”[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主义不是说的看的,而是干出来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说清楚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确立社会主义的实践标准,用实践来确立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必然要求。
二、立足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既是理论又是一种制度,而制度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如何看待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思维方式的核心问题,也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往往习惯于从概念或理论上加以阐述,轻视对实践的分析和论证。而今天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并不是唯实践论,而是立足实践,又要理论指导实践。现实状况要比理论丰富的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实践中找答案。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实践,在实践中确立社会主义的本真,同时,社会主义既要注重实践,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来指导实践,对实践加以唯物主义的制约和规范。江泽民同志讲过,“我们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如果头脑里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7]在现实中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这是马克思论证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所在。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以后,也“不能把它们(指社会主义的概念等——引者注)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9]“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是长青的。”[10]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11]
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实践,在实践中确立社会主义的本真,不是说实践万能。所以胡锦涛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强调了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恩格斯在谈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时指出:“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系深深扎在物质经济的事实中。”[12]所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尤为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胡乔木讲:“自己建立起来一种社会制度,建立起来一种新的社会,但是不等于对它有充分的了解,这很不容易”。[13]他还讲:“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互相联系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可是科学社会主义绝不能一字不差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去实现。否则,就不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仍然只是一种设想。”[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按照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制度,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既涵盖现在,也涵盖未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三、立足实践,放眼世界,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中的,探索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实践的考察,离不开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必然要与各种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存于世。这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预测中的替代继承转变为现实中长期的并存共处、合作竞争。在“一球两制”的状态下,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都与资本主义的状况,休戚相关的。由此,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这一课题非常重要,它伴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部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从事实出发,以开阔的眼界把握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大势。在世界的整体高度来把握中国社会主义。198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不仅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还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15]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16]“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17]社会主义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8]
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江泽民讲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的认识,不管是那种社会制度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该积极学习和运用。”[19]
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善于把握国情进行自主创新,又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不断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20]2003年,胡锦涛“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的工作去做”。胡锦涛列举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十四个”如何,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执政党建设、如何认识当今时代……。这种把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人类文明、时代潮流和世界未来自觉地联系起来,不仅仅为社会主义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丰富了中国特色同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6页 、第56页
[2][4][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58-259页、第118页、第274页
[3]《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第1255页)
[5][1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627页 、第205-206页
[6][2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543页 、第647页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91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17页
[10]《列宁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26-27页
[11]《求是》杂志 1998年第4期第4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1998年1月26日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719页
[13]《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53-154
[14]《胡乔木文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442页
[15] [17]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51页、第167-168页、第337页
何继勋,武警后勤学院副教授;王建辉,武警后勤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