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现阶段党群关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2012-08-15邹家宁

党史文苑 2012年4期
关键词:网民群众信息

邹家宁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7)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成长为当今社会最具活力、最富吸引力的传播媒体。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面对面”与网友互动之后,各省市党委政府在推进网络化的进程中纷纷对利用网络加强民意沟通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实践活动。网络打破了党群之间交流的壁垒,为新型党群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强了党群关系构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信息多元化时代,互联网给党群关系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网络时代党群关系的新特征,才能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密切党群关系。

一、网络化时代党群关系的特征

互联网使党群关系具有了双向互动性。“互联网为党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拓宽了渠道,使群众更好的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参与党和国家及社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活动。”[1]同时,互联网是一种相当廉价的技术,可以使更多的人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为不同群体的信息表达、政治参与搭建了一个平台。党群关系表现为既有自上而下的执政党的领导,也有自下而上的群众政治参与和有效的监督。互联网提供了最充分的互动式的 “全民记者”的舆论监督作用。“网络技术让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可以直接面向全体人发言的可能。因而,网络是一个天然的民主设置,是一个最广大的参政议政场所。”[2]这打破了传统党群关系的单向性,增加了政治的透明性,使人民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网络时代的党群关系更具有动态性。党群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整个政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党与群众的连结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化的,即受制于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深深地影响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使社会成员在地区间和行业间的流动性增强,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也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迅速变化导致社会各阶层利益出现了分化。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高速、广泛,群众的想法很容易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网上的事件和言论也很容易左右党群关系。党的政策方针符合群众利益的时候,党群关系在网上表现为鱼水关系、血肉关系、源流关系。可是当出现一定的社会问题时,党群关系则在网上表现为油水关系,甚至是不相容的水火关系。

互联网不同的普及程度使党群关系具有地方和阶层之间的差异性。互联网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以来,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或大或小的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地区间和不同社会层次间的不平衡。具体体现为“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们都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网络的不同使用程度和不同的利益要求必然会影响到现阶段的党群关系。一般而言,党群关系的融洽程度与互联网普及率呈正比。经济发达、互联网普及程度高的地区,群众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可能,群众的利益和看法可以畅通表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比较好,党群关系也相应的要好。相反的,经济欠发达或滞后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网络的普及率低,群众缺乏政治参与意识,群众的利益缺少便捷的、理性的表达渠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或发挥的不明显,党群关系也会相应的差一些。但也不排除在有些偏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互联网的利用率较低,但是群众对党高度信任,对党的依赖性强,党群关系良好的现象。

二、互联网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一)互联网给党群关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互联网为党扩大自身影响,构建党群关系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便捷通道。网络媒体可以集图、文、声、动画等方式于一体作用于人的感官,可接受性增强。中国共产党可以将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以最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现在群众面前,增强大众对党的信赖和拥护以及人民的国家自豪感。同时,互联网的这一特点使党的方针政策能够更好地传达给人民,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党通过创建各级党建网站和网上党支部,对一些事关全局、政治方向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开通电子政务邮箱拓宽言路,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党群关系的现代化,增加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增强了党的大政方针的实施效果。

网络激发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塑造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互联网具有鲜明的直接性、互动性、平等性、隐匿性等特点。一方面,群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重心。另一方面,党通过网络舆情及时掌握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对党的大政方针的回应,以便做出相应调整。网络的隐匿性淡化了责任意识,使群众可以卸下后顾之忧“直言进谏”。因而,网民可以快速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激发了广大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涉及到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事件与问题时(如公民权利的保护、对腐败问题的监督、公共道德伸张等重大社会问题),更能体现出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意识。2007年新春,湖北省委书记实名在红网论坛注册,向所有网民发帖拜年,网友反响强烈。2008年2月,广东省党政领导致信网民:“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书记省长邀网民“灌水”“拍砖”,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党与群众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对话、平等沟通。这说明网络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集散地,更成为党群互动的一个沟通渠道,成为公众“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实现的重要媒介。”[3]

(二)网络传播对现阶段党群关系构建提出的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对党的意识形态控制力及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提出了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我国进行肆无忌惮的“信息殖民”。西方以一种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的信息侵略方式向外输送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信息,试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变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使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信息传播是发散的,不再以某一观点为核心,各种思潮、主张和观点同时展现在群众面前,增加了党和政府管理和控制舆论传播的难度。信息化使人们可以接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有效真实的,有些是虚假的甚至是恶意的。更有一些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企图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网上一个带鼓惑煽动性的虚假信息,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使百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看法发生某种根本性的改变。网络串联功能也很容易把不明真相的群众从虚拟世界的参与投入到现实行动中去,西藏和新疆的骚乱事件就证明了这点。有些发达国家借助其信息优势,通过互联网对我国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

网络的自由性使党群关系所处的环境复杂化。党群关系是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党群互动关系,党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党群关系。互联网使党群关系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互联网出现之前,群众了解的信息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传达的,党和群众的观点基本能够保持一致。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群众紧紧围绕着党,对党有深厚感情,党群关系十分密切。互联网使党群的沟通更为便捷,但也使党群关系所处环境变得复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接受的信息数量庞大,而且难辨真假,失真、泛滥的信息煽动起来的公众情绪会给党以一定的舆论压力。同时,互联网使群众对国外的了解加深,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众的价值判断,从而给党群关系建设带来风险。这都是互联网给党群关系营造的新环境要素。

三、互联网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网络的兴起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互联网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不能逆时代的潮流,一定要敢于直面网络而不是盲目的严厉控制、打压与回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认可网络、远离网络、惧怕网络,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党员干部,这严重违反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率先接受网络,利用网络与网民良性互动,这不仅不会损害党员干部的自身威信,反而更能体现领导干部宽广的胸怀和远见卓识,赢得网民和群众的称赞。只有直面网络对现阶段党群关系的挑战,才能使党的自身建设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

(一)掌握网络媒体话语主导权,加强对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控制

打造我党的网络主流媒体阵地。只有我们党拥有自己的传媒阵地,才能主导媒体话语权。由于网络媒体彰显出巨大功效,世界各国执政党都不惜重资,建立网站抢占网络阵地。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网络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络、中青在线和中国经济网等八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24家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互联网新闻体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且要继续大力发展的阵地。

适时邀请相关党员干部、专家到网络论坛与网民进行实时沟通。网络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时效性、联通性和互动性。近几年,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前后,有关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或事件的当事人等做客网络论坛,与网民沟通对话,分析事情原委,澄清事实真相,对于化解矛盾,平息人民不满情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各级党政领导人应经常做客网络媒体,积极参与网民评论空间,积极掌控社会舆论,引导舆论潮流。

了解社情民意,对网上反响强烈的重大问题积极回应并及时解决。我们党不应只是简单听网民的意见和建议,更需要主动去了解民意。“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社会利益要求的分化和差异增大,如果没有完善的表达机制,这些利益要求就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及时反应出来,各级国家机关就难以了解群众的愿望,决策就容易失误,其结果必然是我们错失反映和整合民意的机会,其决策也容易失去部分民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4]遇到一些重点事件或社会活动,可以先开设专题网页,征求群众意见,这是掌握民意,引导舆论、防患未然的有效措施。

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客观的原则,积极主动的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第一时间公布于民。网络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任何社会新闻信息,都不可能被完全的隐瞒。我们应及时、主动、客观、透明地加以报道,坦然的将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果和一些问题公之于众才能取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

依托互联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力争使全党全国人民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成果,在引导和宣传的方式方法上多做功课。积极引导群众的思想道德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党所掌握的信息媒介,密切观注来自各种渠道的观点、建议、异议。灵活机动地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其它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占据高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参与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利用互联网的能力

党员干部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因而党员干部的掌握信息的能力和素质是我们党掌握信息能力的关键因素。面对网络的快速发展,要加强对党员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指导。党员队伍中年龄结构复杂,不同年龄的党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使用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党员热衷于使用互联网,也有一些畏惧上网,不懂基本的网络技术,这就需要党组织加强引导和指导。观念上接受互联网是最基本的问题。必须使党员干部强烈意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力量”,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勇于学习网络技术,而不是观念上排斥和回避。

利用电子党务的技术,推进党务公开,消除党群间的信息不对称。党群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根源之一是党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群众很难获取充分而真实的党务信息,他们的合法权益有时很难纳入到决策的层面,利益得不到保障。因而,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或者对党的态度淡漠。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腐败和政治中的暗箱操作,削弱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动摇了党群沟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党务公开使群众具有知情权,既有利于党集思广益又可使缓解利益难以实现形成的压力得以宣泄,减少社会冲突。党组织要借助于电子化的手段完成各类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使党外群众可以及时浏览并提出质询。

探索网络反腐的新形式,达成党群反腐共识。腐败的产生多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下的暗箱操作。网络政治参与较之于传统的政治参有其鲜明的优势在于信息的公开、透明和自由交流。通过网络,网民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党的大小方针政策,明确党正在做什么,如何做,由何人做。这为全面了解党的方方面面,为公民正确认识、评价党的工作提出了有利依据。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的不仅仅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包括网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细微的事件的解决。党和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三)加快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合法化、常态化

有效引导群众理性表达情绪,这在网络时代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是当前领导干部迫在眉睫的“必修课”。“网络参政目前仍处在一个散乱的自发的状态,待完善与发展的地方还是很多。对于网络参政如何更好地制定规则,提高组织水平、提升网友素质、美化网络环境,都应该加以总结研究,作为公民有序参政的重要议题加以重视。”[5]党员干部要有适应网络热点事件,需要善于倾听“网民民声”,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要保证网络政治参与要在法律的范围内,符合一定的规范,不能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网络政治参与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今天、明天的事情,而应当是贯彻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使它从一种新兴的新生事物变为常态化。偶然性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微乎其微,而经常性的、常态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才能起到密切党群关系的实际作用。

[1]彭惠宁.新阶段密切党群关系的运行机制研究[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彭惠宁.新阶段密切党群关系的运行机制研究[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3]连玉明.武建忠网络新政[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于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连玉明,武建忠.网络新政[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网民群众信息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