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
2012-08-15张雷
张 雷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临安 311300)
一、中国共产党有关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先后多次在著作中系统阐述生产力的重要性。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指出:苏维埃政权还要努力去帮助这些弱小的或者落后的民族……发展经济的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调整和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相滞后的生产关系,视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胡锦涛同志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1](P19—20)
2.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改革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实力。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P2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P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1](P8—9)
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国情,制定有效举措,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个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来解决前进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如何推动发展”这一线索积极探索,逐渐认识到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期,总结经济建设层面的基本经验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有关政治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1.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加强我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巩固我党同党外人士的战略联盟,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按照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方针,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形成,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民主政治魅力。
2.依法治国,不断推进法治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法治现代化,目前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政府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从制度上保障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律程序形成为国家意志,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法治现代化。
3.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不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面临着诸多因素的考验,中国共产党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和党的建设层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新时期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有关科技和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指导思想是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报告上指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P7—8)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认真总结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注重建设先进文化。毛泽东先后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学习和时局》等著作中提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科学和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全国大讨论,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P23)
3.科技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展教育,重视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突出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素质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3]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1](P14)9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科技和文化建设层面积累宝贵的经验,对于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价值。
四、中国共产党有关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1.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提出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4](P23);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5];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1](P14—15)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我党执政的合法性,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翻三座大山,以宪法确保了人人平等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拨乱反正,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人民群众承受程度有效衔接,促进中国改革、发展、稳定。胡锦涛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1](P25)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开展全国性调查研究,先后出台有力措施,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具体安排部署,争取在21世纪上半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认识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发展的沉重代价,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树立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和运用绿色GDP作为经济衡量指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和生态建设层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优良生态建设有着重要价值。
五、中国共产党有关外交与国家安全的基本经验
1.实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有效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毛泽东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团结到底》《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阐释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同时又主张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界一切有利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的伟大抉择,统筹解决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治国理政大政方针问题。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通过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始终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效结合,通过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处理与各国之间关系,并丰富发展形成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国际关系四项原则,倡导构建和谐世界,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为世界安全与稳定做出了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如何规避战争、和平相处的问题,积极与各国执政党、参政党等开展政党外交,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发展走向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积极贡献。“和平共处、和谐世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命力,促进当代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
3.实施信息化强军战略,保障国家安全。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发展“两弹一星”,提出科技强军战略,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积极探索新时期治军的特点和规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改革,依法治军,实现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和我军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采取有效举措,切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人民军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情怀。树立新安全观,牢牢把握地缘政治特点,把握新时期战争的特点,提高整体实效,切实为我国安全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和国家安全层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江泽民.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7-17(1).
[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