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历程

2012-08-15郭思宝张元福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垦区农垦北大荒

郭思宝 张元福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从1947年算起,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和改革发展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可以把垦区60多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前30年开发建设时期和30多年的改革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30年开发建设历程

这是黑龙江省垦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以大规模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为目的,所进行的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30年间,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伟大号召,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大批地方干部,从祖国四面八方开赴到北大荒,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这个英雄群体发扬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光荣传统,在人迹罕至、气候恶劣、沼泽密布、交通闭塞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踏查布点,垦荒建场,以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以超乎寻常的革命毅力,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终于在昔日的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的国营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推动了我国农垦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初始建场时期(1947~1955年)

1947年,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由原黑龙江省、松江省和东北荣军工委在黑龙江等地区创建了宁安、赵光、荣军等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1949年东北全境解放后,在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的领导下,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农场管理机构—机械农场管理处,1950年改为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

1949年建国后,国营农场建设纳入国家复兴建设计划,新建和扩建了一批省营农场、荣军农场、公安系统农场。1954年接受苏联政府的馈赠建立了友谊农场。同年,按照友谊农场建场模式建立了克山农场。1954年,在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倡议下,志愿军8505部队进驻虎林,创建了第一个铁道兵农场——八五○农场。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由山东集体转业创建二九○、二九一等一批军垦农场。

根据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群体发展情况,党和国家加强了对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领导,对农场管理机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1951年8月,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与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合并,所属解放团农场和荣军农场归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领导。195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与省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省国营农场管理厅,统一领导黑龙江省国营农场。

这一阶段处于农场初创时期。农场由各个省(松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合江省、牡丹江省)的农牧厅(局)、部分地(县)、东北荣军委员会、农建二师及若干省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等单位组建,实行谁组建谁负责、分散管理、多头领导的管理体制。

(二)军垦开发时期(1956~1965年)

1956年,在王震将军倡导下,铁道兵各师团动员1.7万名铁道兵开赴北大荒,建设了八五二、八五三等一批“八”字号的铁道兵军垦农场。1958年3月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军垦在解决军队复员就业、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的号召和中央军委的部署下,1958年王震将军亲率十万官兵挺进北大荒,创建扩建农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1959年国家动员5万名山东支边青年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作出了关于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并加强了对国营农场的统一领导。1956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农垦部;同年6月成立铁道兵农垦局,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中央直属垦区;1958年成立合江农垦局,成为黑龙江省第二个中央直属垦区。1962年经国务院同意,成立黑龙江省农垦厅,统一管理省属国有农场。1963年铁道兵农垦局与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作为农垦部的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中央直属垦区。这一时期国有农场分属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实行“分口领导”时期。

(三)兵团建设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3月,着眼于“屯垦戍边”,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部队万余名转业官兵,分批到达东北农垦总局、省农垦厅、省水产局所属边境农牧渔场,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和第二师。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共同发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指示》,决定将东北农垦总局与省属部分农场、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5个师、58个团。1969年开发三江平原新建第六师。省属农场除编入兵团序列外,下放地、市、县管理。从1968年开始,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等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1972年3月,国务院决定设置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将1968年下放给地市县领导的46个农牧场,收归省农场局直接领导;年底又将由内蒙划归省属的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地区所属32个农牧场归属省农场管理局。

1976年2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领导机构,与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由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原兵团所属各师改为国营农场管理局,各团改为农场,原兵团所办的企业事业单位,团办的归农牧场,师办的归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兵团直属的由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与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农场一并划归省农场总局管理,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国营农场的生产、财务、劳动工资、物资供应和产品调拨等纳入计划,以省国营农场总局为主,党政工作以地委为主。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设在佳木斯市,下设宝泉岭、红兴隆等11个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共辖147个农牧场,3 522个生产队。

撤销兵团建制,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结束了全省两个国营农场系统并存的管理体制,实现了全省农垦系统国营农场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实行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改革开放后30多年改革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垦区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发展时期。这是垦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高举“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旗帜,以突破体制性障碍和解决结构性矛盾为主,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的,所进行的一次具有开拓性的伟大创业实践。30多年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垦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市场经济取向,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坚持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垦区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30多年的时间里,黑龙江省垦区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试验探索阶段(1979~1984年)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积极进行试验探索,调整传统经营模式,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早在1978年初,国家就提出要把黑龙江垦区建成全国商品粮基地、工业原料基地、农牧土特产品出口基地和城市副食品供应基地。1979年7月18日,农垦部又提出了“积极办好农工商联合企业的试点”等11条意见。垦区积极贯彻这些“意见”,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进一步改变了单一经营农业的局面。

实行财务包干,变革经营管理体制。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农垦总局关于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的暂行规定》,决定从1979年到1985年对农垦企业实行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亏损不补,利润用于发展生产,资金不足可以贷款”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包干。这个办法的实行,在财务管理上冲破了多年来的统收统支制度,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问题,改变了过去企业“办好办坏一个样,盈利亏损一个样”的状况,既调动了企业改善管理、发展生产和提高效益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当时的实践看,最直接最明显的成果,就是大幅度提高了农垦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行财务包干的当年,垦区实现利润1 006万元,比1978年扭亏增盈12 111万元。

实行承包责任制,试办职工家庭农场。1979年2月,垦区开始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生产责任制,后来又改为实行“包、定、奖(赔)”的生产责任制。从1981年开始,垦区试行生产责任制与实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办法,农场对生产队实行“整体承包,统一核算,利润分成,亏损受罚”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2月,垦区开始试行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机农联合承包,部分农场实行机务单独承包或车组承包。这一系列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据1983年统计,垦区参加承包的职工达58.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3%。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垦区分离农业劳动力6万多人,为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1984年初,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经验,垦区开始试办一批家庭农场,从而在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二)深刻变革阶段(1985~1995年)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由试验探索转向能动推进,由单项突破转向配套实施。特别是实施“两稳两兴一良化”(即改革稳中求深,经济稳中求进;科技兴农,管理兴工;良化经济社会小气候)的工作思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1985年初,黑龙江省垦区积极探索办好家庭农场的路子,在绥滨农场进行家庭农场综合改革试验,逐步推行了生产生活费用由“两借”变为“两自”的改革。1995年,垦区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9.6万个,有的农场还以生产队为单位试行了股份制经营。在兴办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小农场的同时,国营农场(大农场)注意强化统一经营的功能,初步建立了国营农场统一经营和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

实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黑龙江省垦区进行场(厂)长负责制试点,到1988年试点单位达到企业总数的60%以上。90年代初期,垦区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借鉴城市企业改革的经验,全面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进一步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垦区积极推进租赁、拍卖、转让和股份制等企业经营方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工业企业的局面。同时,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

实行以“四到户、两自理”为标志的农业改革。1992年,垦区一些农场为了把职工推向市场,使职工真正成为投入、利益和风险的主体,率先对家庭农场采取了“两自理”的办法。1994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垦区明确提出要下决心推行生产费和生活费自理,两年内所有农场的农业生产都要做到职工自费经营,并尽快做到土地到户、机械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即“四到户”)。“两自理”和“四到户”的实行,彻底改变了“国家出钱、职工种地、负盈不负亏”的机制,从而把垦区农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垦区财务计划由省财政上划到中央财政。1990年,国家同意黑龙江省政府的意见,决定将垦区财务计划上划中央,由财政部通过农业部下达,从而理顺了垦区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改革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垦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勇于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垦区改革取得新突破,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推动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全面推行“两田制”改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为税费改革奠定了基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国有资本从弱势企业中退出,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按照产业化经营战略,把国有资本等经济资源向米、面、油、乳等优势主导产业和名牌企业集聚,扶强构优,搞活龙头企业。组建北大荒农垦集团,构建北大荒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依法确认集团总公司法人财产,严格履行法定登记程序;结合机关机构改革,组建集团总公司工作机构,推进集团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探索垦区政企分开的实现形式,构筑内部分开的双轨运行体制。以撤队建区为重点,深化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农场内部组织结构调整,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理顺关系、减少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在农场层面建立起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经营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以“两田制”为基础,规范土地承包收费,全面落实国家税费改革政策。

改革增强了农垦活力,促进了垦区经济全面发展。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和产能积累,垦区拥有4 000万亩优质耕地,2011年,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大关,达到407.4亿斤,比上年增产43.8亿斤,连续第八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可保证一亿人一年的口粮供应,被誉为“中华大粮仓”。高标准完善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世界领先的农机农艺生产技术和全程可控的现代农业工艺流程和栽培模式,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职工人均生产粮食38吨)和科技贡献率(67%),粮食和畜产品产能优势明显。垦区已成为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成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够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任。

垦区已进入到工业化中等发展阶段,围绕米、面、油、乳、药等十大主导产业,依托以18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龙头企业群,构建起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农业工业化体系,拉动垦区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北大荒”品牌价值达到276.88亿元,位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42位。

经过开发建设,垦区现已拥有113个农(牧)场、55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703家非国有企业,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2010年,垦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命名为“黑龙江垦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2011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75亿元,同比增长20.5%,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2.1亿美元,同比增长7.8%;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6 300元,同比增长17%。北大荒集团在“中国企业五百强”中的位次上升到第79位,2011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1 200亿元。世界只有一个北大荒,北大荒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猜你喜欢

垦区农垦北大荒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多彩的秋天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本期新闻图片
——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快速成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