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上罕见的圈地运动——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始末
2012-08-15富宏博
富宏博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炮制傀儡政权—满洲国。在实行军事侵略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同时,还大规模进行经济入侵,掠夺战争资源,控制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命脉。其中,从1932年开始,1936年以后大规模实施的“百万移民计划”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大陆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百万移民计划”的历史背景
“百万移民计划”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侵略野心的一部分,是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的侵略行动的既定步骤,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有了显著发展,但国内市场狭小,在它发展的初期阶段,就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特别是1890年日本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就以扩充军备和对外侵略为国家最高目的,制订了以“强兵为富国之本”的基本国策,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把侵略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和朝鲜。日本统治阶级为抢占中国市场,掠夺资源,扩张领土,大肆鼓吹“大陆”是日本的“生命线”,“使日本海变成日本湖”,逐渐形成了一条吞并朝鲜和中国东北,进而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这两场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大陆政策”的导火线。中日甲午战争后,腐败的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强迫清朝政府割让辽东半岛,作为它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战略基地”。1904年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以胜利者姿态从俄国手里夺去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从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成为我国东北南部的霸主,使其侵占中国东北的野心得到部分实现。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辽东半岛改称为“关东州”,又以经营被它侵占的南满铁路为名,1906年设立“南满洲铁道股份公司”(简称“满铁”)。1919年日本侵略者以保护南满铁路为借口,派驻两个师团组成关东军。从此“满铁”和关东军则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吞并东北、灭亡中国的“大陆政策”的两个反动工具。
最初,日本帝国主义移民侵略政策的炮制者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日本帝国军部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另一个就是“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他俩是“实现日本大陆政策的主要人物,打头阵的干将”。后藤新平被任命为第一任满铁总裁后,在儿玉源太郎的指使下,向日本政府首先提出:“第一,经营铁路;第二,开发煤矿;第三,移民;第四,发展牲畜农工业。其中尤其以移民为其要务。……通过铁路经营,如不出十年能向满洲移入五十万国民,俄国虽以强大自恃,亦不敢擅自挑起战端。我在满洲,如拥有五十万移民和数百万牲畜,战机如对我有利,则可进而做侵略敌国这准备,如对我不利,则可俨然不动,持之以和,等待时机,此乃经营满韩之主张也”。他提出的“做侵略敌国之准备”,充分暴露了所谓“移民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和独霸亚洲一种卑劣手段的实质。
佳木斯地区是首批武装移民的入侵地
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移民侵略政策,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满洲国成立后就开始实施。从1932年至1945年的“百万户移民计划”,先后经历了试验阶段(1932—1936年)、第一期移民计划(1936—1941年)、第二期移民计划(1942—1945年)三个阶段。
1931年1月,日本移民侵略的急先锋和积极推行者日本政府农林省次官石黑忠笃、日本国民高等学校校长加藤完治、“满铁”公司公主岭农业实验所所长宗光彦三人经共同策划后,首先向日本政府拓务省提出一份《满蒙移植民事业计划书》,主张以日本在乡军人为主体在全国范围内募集移民。加藤完治不等拓务省批准计划,就奔赴沈阳与日本关东军的东宫铁男、石原莞尔等人进一步策划。商定,先搞五批武装移民进行试验,送出机关是日本拓务省,由加藤完治在国内组织募集和运送,伪满方面接收单位是关东军特务部,到满洲国后由日本关东军的东宫铁男负责安排。1932年8月30日,日本第六十三届临时议会通过了首批满洲移民500名,定名为武装移民开拓团,由日本拓务省和在乡军人会组织,从日本的14个县的在乡军人中选拔30岁以下的第一批武装移民。经日本关东军驻在依兰县的伪吉林军顾问东宫铁男与伪吉林军司令官于琛澂协定,第一批武装移民移驻地到佳木斯地区(当时归属吉林省管辖),名称为“吉林屯垦第一大队”。日本拓务省和关东军司令部把首批武装移民开拓团之所以选在佳木斯地区,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佳木斯地区是战略上的重要地区。三江平原地处苏联远东地区中心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对岸,在这里进行武装开拓,有其战略意图。二是佳木斯附近的十二个县沃野千里,总面积的一半为肥沃的可耕地,是理想的武装开拓移住地。三是水陆交通便利。水路可由松花江上溯哈尔滨,下至富锦、同江、抚远,贯穿三江平原腹地,陆路可西至依兰、哈尔滨,南至牡丹江。
1932年10月,首批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吉林屯垦第一大队”423人分四个中队,由团长山崎方雄带队,从东京出发,有军警保护来到东北。10月14日经哈尔滨到佳木斯,每人配备一枝步枪,40发子弹,大队还配备两门迫击炮,三挺机枪。1933年2月11日,到移住入侵地依兰县永丰镇(现佳木斯市南部、桦南县孟家岗镇)建点定居,并将永丰镇改称为“弥荣村”,分“东弥”和“西弥荣”(现桦南县曙光农场)。3月27日,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团长山崎方雄与时任依兰县长唐纯礼在永丰镇签署了《第一次移民用地仪定书》,强行规定了屯垦占地区域,不论荒地、熟地,每垧作价一元。依兰县先后被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强行占领土地达10万余垧(公顷)。
第二批武装移民开拓团482人,由团长宗光彦、警备队长日泽廉次郎带领,1933年7月从日本群马县高崎出发,经大连港登陆,在新京(长春)对团员进行武装,途经哈尔滨和佳木斯,于7月17日到达依兰县永丰镇南10里的七虎力入驻定居。1934年3月移居到“湖南营”(现桦南县城西郊)。开拓团员每户分给土地25垧、4匹马、1挂大车。多余的土地归开拓团团部经营。不久,将“湖南营”改称为“千振”。从第三批到第五批武装移民开拓团,陆续到松嫩平原的绥棱等县和三江平原的密山、林口、依兰、宝清、富锦、勃利等县。这五批武装移民,虽然带有“百万移民计划”的试验和准备性质,但佳木斯地区确实成为日本武装移民的“大本营”。据相关历史资料统计,从1932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佳木斯地区移民五次,共计2,900户,7,296人,共建立15个开拓团,96个移民点,强占耕地180万亩,使当地农民饱受土地浩劫之苦。
“百万移民计划”的出笼
日本侵略者根据前五次试验性移民情况,于1936年开始卷起移民侵略的巨大狂潮。
首先,制订“百万移民计划”。日本关东军于1936年4月召开第二次移民会议,拟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草案。日本与伪满洲国当局把“百万户移民计划”与“北边振兴计划”和“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称之为伪满洲国的“三大国策”。新成立的日本广田内阁把向伪满百万户移民列为“七大国策”内容之一。1936年7月,日本关东军制定《日本移民土地使用整备要纲》。1936年8月25日《广田内阁七大国策》的第六项中写到:“确定对满重要政策:移民政策以及鼓励投资等等”。新的移民计划以20年内由日本向伪满洲移民100万户、500万人为目标。从1937年起,每五年为一期,分四期推行。
第一期为10万户,移民户数逐期递增。100万户准备占地1000万町步(每町步核中国一垧六亩),责令伪满洲国政府负责移民用地。1939年12月22日,日本当局又制定了《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加紧进行移民侵略政策的行动纲领,其中露骨的规定:“满洲开拓政策是日满两国为一体的重要国策,为建设东亚新秩序,以培养确立道义的新大陆政策之据点为目的”。《要纲》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永远霸占我国东北的野心暴露无遗。
其次,设立移民入侵机构。1934年10月,日本政府拓务省成立“海外拓务委员会”,同时组建了“满洲移民协会”。1936年1月成立了“满洲拓殖股份公司”作为移民侵略的具体实施机关。1937年8月,将“满洲拓殖股份公司”扩大为“满洲拓殖公社”,成为移民全权办事机构。伪满洲国也设立了相应机构,1935年4月,伪满洲国民政部设立拓政科,7月改为拓政司,转由产业部管辖。
再次,组织实施。日本帝国主义制定的“百万户移民计划”,预定分四期推行,因其1945年8月失败投降而告终,实际上只实行两期。
第一期五年(1936年—1941年),计划目标是移民10万户,实际移入户数为85,086户,74,509人。其组织形成主要有四种:
一是“集团开拓民”。即“百万户移民计划”中的甲种移民,由日本政府直接组织,给予移民补助费,由200户至300户组成开拓团或开拓村。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上的35个县。至1941年底这种形式移入23,806户、74,507人。
二是“集合移民”。即“百万户移民计划”,中的二种移民,由日本民间自己组织,政府给予较少的补助。至1941年底,这种形式移入5,043户,15,107人。他们到伪满洲国后,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至完达山及沿松花江流域的21个县。
三是“分散开拓民”。以30-50户为一个单位,分散移民,专事烟、酪、林等特产经营。还有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的“铁路自警村”移民,为数较少。
四是“义勇队开拓民”。1938年1月,日本拓务省制定《满洲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募集要纲》,开始大力兴办青少年义勇队训练所,招收16-19岁的日本青少年,先进行为期三年的训练,然后组成义勇队开拓团进行移民。日本帝国主义组织这种义勇队开拓民,不单是一般开拓民的辅助力量,更重要的是作为军事上的后备力量,既是日本侵略军的现地兵源,又是战时守备铁路、军用设施和镇压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别动队。至1942年,移入伪满洲国的义勇队开拓团243个,64,138人,1945年达到10.8万人。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25个县。
1941年末,日本内阁会议做出《满洲开拓第二期五年计划》的决定。不但妄图向满洲移民20万户,还要把第一期末完成部分补齐,即计划1942年至1946年的五年间移民21.8万户和义勇队13万人。由于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节节失败,军需生产急骤膨胀,劳动力极为短缺,注定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实际上,第二期移民计划期间,增加不多,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时,日本共分13批组织武装移民开拓团1,131个,移民10.6万户,31.8万人。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
一是“开拓第一线地带”。即与苏联接比地区,从伪满国间岛省起,沿牡丹江省、东安省、三江省、黑河省至兴安南省。目的显然在于准备对苏战争,战时充作兵站和据点。这一地带的日本移民,占总数的十分之四。
二是“开拓第二线地带”。主要是伪满洲国通化省、吉林省、滨江省、北安省、龙江省、兴安东省、兴安南省等地区。主要是为切断东北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并镇压中国人民反抗。这一地带的日本移民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五。
三是“开拓第三线地带”。主要是东北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周围和重要江河沿岸。包括齐齐哈尔、哈尔滨、北安、佳木斯、牡丹江、吉林、长春、四平、沈阳、抚顺、鞍山、锦州等地。其目的是加强经济掠夺和防止东北抗日联军的袭击。这一地带的日本移民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移民计划的破产
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东北,妄图实现统治中国的目的,配合其军事侵略,所炮制的“百万移民计划”,最终以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投降而彻底破产。原计划20年内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分四期进行,实际上至1945年8月,只完成了两期移民,10多万户,30万人左右。这一计划,虽然未能完全实现,但它确是世界史上罕见的圈地运动,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失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百万移民计划”其性质是伴随侵略战争的经济入侵和疯狂掠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严重困境。特别是农村,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挣扎在饥饿线上。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发动侵略战争摆脱经济危机,同时也试图用大规模移民办法,输出“饥饿”,缓和日益增长的国内矛盾,扩大侵略力量。在这一侵略行径的10多年里,先后所形成的1,100多个武装移民开拓团占耕地面积152.1万公顷,加上可耕荒地140万公顷,总共为300万公顷,占全东北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形成规模巨大的强行剥夺和疯狂洗劫。例如,作为首次武装移民而入侵到依兰县永丰镇(弥荣村)的开拓团,拥有五万多公顷土地,平均每户占有耕地20公顷。由于农民失去土地,被逼得走投无路,从而掀起声势浩大的武装抗暴斗争。1934年引发了依兰县土龙山农民武装暴动事件,打响中国农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武装移民开拓团是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在日伪统治的14年间,占领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号称“百万”,加之伪军和军警,都需要粮食,而日本国内很大一部分口粮也要从中国东北掠夺输入。据不完全统计,1936年至1937年,由东北地区向日本输入的粮食总量每年平均高达132万吨。除通过伪满洲国向农民强征“出荷粮”外,每年由武装移民开拓团“供出”几十万吨粮食。不难看出,无论是移民生产军粮,还是作为军事后备力量所募集组成的200多个青少年“义勇队”开拓团,日本移民开拓带有鲜明的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目的性。
日本移民入侵给中日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首先,数以千万的中国农民被剥夺土地。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所到之处,名义上是“土地收买”,实质是强行掠夺。如依兰、桦川县境内的各开拓团,对中国农民采取威逼高压手段,“收买”土地的地价仅给当时地价的几十分之一,简直与无代价强夺无异。被征地农民如不愿交出地契,关东军守备队“士兵用枪托捣毁民家的墙壁,找出藏在里面的地契”。日本侵略者剥夺中国农民土地的另一种惯用手法,是以“危险地”和“维持治安”为名,把农民赶走,强占土地。1941年,日伪统治者以维护珠河县(今尚志市)治安为名,强令散布在县内所谓危险地区的600多户农民,迁到伪三江省鹤岗煤矿充当煤矿苦工,使许多农民竟相逃走,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日伪时期,“百万户移民计划”的实施,还出现了“内国开拓民”的移民现象。这部分移民就是土地被剥夺后被胁迫迁到边疆开荒的中国苦难农民。1942年依兰县日伪当局从湖南营遣送450户农民2,250人到佛山县(今嘉荫县)开荒。由于那里生产条件太差,加上流行传染病,第二年就死亡751人。1943年牡丹江省宁安县日伪当局,将卧龙山和芦家村地区定为“军用地”和“开拓用地”,把该地居民2,000余户移至黑河省瑷珲县和孙吴县,成为“内国开拓民”。这些农民有的把荒地开成耕地后,土地又被剥夺,再次被驱走。到1943年底,东北地区被迫迁移的“内国开拓民”高达40,771户,20多万人。还有被剥夺土地但没有离开原住地的农民,沦为了日本武装移民开拓团或拓殖公司的佃户,受其奴役和剥削。据史料记载,日本移民机构雇佣中国农民代耕的土地约11万公顷。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所炮制的“百万户移民计划”也给日本人民造成苦难。被移往伪满洲国的30万日本开拓民,绝大多数人是在日本侵略势力威逼利诱下,走上“开拓”之路而背井离乡的。1936年“百万户移民计划”开始实施后,日本帝国主义采取法西斯强制手段,辅之欺骗宣传,实行“分村分乡式”作法,把日本一个村中的一半或者两个村中的一个村居民全部作为移民送出。“集团开拓民”作为日本移民的主要形式,百分之九十五来自“分村分乡”移民。特别是“义勇队”开拓民,绝大部分是高小毕业生或失学的未成年青少年,他们无异于提前强制入伍,被遣送到战备第一线去,有的过早成为侵略战争的牺牲品。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无数日本开拓民处于战乱溃逃之中,许多人遭受巨大的苦难甚至牺牲。绝大多数被迫移来的日本开拓民是无辜的,他们和被剥夺土地的中国农民一样,是普通的劳动者,都是日本帝国主义移民侵略政策的受害者。
日本帝国主义者推行炮制的“百万户移民计划”,给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造成空前的浩劫,也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灾难深重的创伤。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日本移民入侵,已成历史的烟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追忆那段屈辱史,就是致力于民族的伟大振兴,绝不允许那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