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文化保护的史志学理价值与地位
2012-08-15廖娟娟
廖娟娟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 福州 350007)
毛泽东说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笔者以为洪秀全、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主要在其立行的政治实践方面;康有为既有立行的政治实践,也具有立言的政治思想;严复主要只是立言的政治思想。毛泽东把严复与其他三位伟人相齐并论,其历史地位可想而知。而最近三十多年以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严复思想“是什么”的层面。比如,他翻译了《天演论》和大量的西学著作等等。这些学术结论,对于深化对严复崇高学术地位的认识,提升福建省政府重视与严复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应该说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福建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挖掘跟严复相关的文物深层文化涵义,用严格而科学的方法保护相关文物越来越成为迫切的任务。这就要求必须在更广阔的视域和更高的认识层次上回答严复“为什么”在近现代中国思想殿堂上有无与伦比地位。
一、严复——中国人现代文化思维路径的开启者
严复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译介西方重要的人文学术经典,将西学全面、系统地引入中国,其思想的深邃和广博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直到甲午战后学术界没有可以与之比肩之人。其中1897年12月陆续翻译发表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犹如一声惊雷对当时中国社会精英阶层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这篇译作表达的全新思想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中华民族再不清醒过来奋起抗争,就要亡国灭种!第二年,《天演论》单行本出版,重印达数十次之多。有人可能会说,严复不就是译介了一本西方的书,让中国人看嘛!其实,学术思想的原创性有两种,其中把先进的学术思想译介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里也是一种,叫“照着说”。《天演论》翻译时的中国,正处于从西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长达两千多年垄断性的统治时期,纲常名教牢牢地控制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儒家一直宣扬“三代天理流行、三代以下人欲横流”的退步历史观,坚持圣贤真理观。所谓“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尧舜禹时代。三代以下人人充满私欲而相互争夺和征战,生灵遭到涂炭,社会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这个时候,孔、孟、荀、董、程、朱这些不世出的圣贤铁肩担道义,根据世事变化不断发明纲常名教的天理之学而教化天下苍生,沿着“五行”变化循环之道持续不断地拯救和发扬光大“天理”,但总体来看社会人心距离天理越来越远。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总是在圣人发明天理的箴言之中,启示治世良方。严复译介的达尔文原旨进化论,强调竞争择优,这是全新的进步历史观。实际上强调“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坚决摒弃“今不如昔”的历史观念,这在中华文明史上是空前的。在原发而稳定的传统农业社会要接受这一全新的历史观,真是比“登天”还要难。
如果不是蕞尔小邦日本打败天朝上国大清国的甲午战争对于整个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震撼,以及战后马关条约对于中国严重损害的奇耻大辱,所激发起来的全社会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如果没有既是“体制内”人并具有深厚国学基础,同时又谙熟西学的严复那么多同学、朋友以及学生们在这次海战中的英勇捐躯,使他有那么多的悲愤要喷发,那么多的忧伤要发泄;如果严复所译介的《天演论》不是以生物逐渐进化为原理的达尔文原旨进化论,因而无法导引出改良主义政治哲学等等。一句话,如果缺乏上述这些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的因缘和合而最强烈的触动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大大受伤的心弦,《天演论》可能就是异端邪说。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秉持天不变道亦不变意识形态的民族,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合盘接受其思想英雄给予的达尔文原旨进化论。一个完全沉醉在讲等级、讲秩序的民族,迅速导入到了服膺种族竞争和生存斗争的价值轨道,并进而把生存斗争的参照系由在圣人先贤的箴言中激发灵感,用四书五经治天下,转向以西方为参考系在当下社会探寻种族生存的现实力量。从《天演论》发表以后,中国政治文化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迅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无不受到进化论的强烈影响。康有为称赞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鲁迅说他当年“一有闲空,就照例……看《天演论》”。胡适说:“自从《天演论》出版以后,中国学者才知道,(西方)除了枪炮兵船之外,还有精到的哲学思想供我们采用”。梁启超自称是“最早读《天演论》译稿的一个人”,译稿还没有出版便加以宣传,并根据《天演论》做文章了。蔡元培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孙中山对严复介绍进化论有更深层的认识,“自达尔文之书出后,则进化之学,一旦豁然开朗,大放光明,而世界思想为之一变”。
二、文史学理价值亟待深层实践开挖
笔者以为学术界关于《天演论》译介影响一代学人的评价,还是大大低估了其历史地位。因为中国社会在《天演论》发表以后到今天为止主流价值观就是沿着进步历史观前进的,强调族群竞争和社会革命。毛泽东诗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诗句,非常鲜明地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在认同族群斗争基础上的阶级斗争观点;而“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以及由三年解放战争上溯到1840年以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写作方法,这些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进步历史观。长期倾心研究《天演论》的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近日在首届闽都文化论坛上指出,严复译《天演论》打破中国“沙聚之邦”的社会问题,历史意义重大。这完全切合于解决近代中国在社会结合方面的问题,近代中国思想界由此获得的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认同感、道德感等乃是强化社会结合的凝聚力。
然而千万不能忘记,严复虽然脑子里装满了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学说,但他事实上还是纯正文化血统的中国人。1854年出生于今天福州市南乌龙江边的阳岐村,祖上是闽王王审知的“朝议大夫”,因此严宅大门世代相袭一直挂有“大夫第”直匾。虚龄七岁时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四年以后父亲严振先为他延聘侯官宿儒黄宗彝父子先后来家单独授业,所以严复具有非常好的国学根基。1867年由于父亲病故,他不得不入福州船政学堂航海驾驶专业,学习科学技术。中国人讲的西学主要指的是西方社会科学,而不是科学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直到1877年被派赴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以前,严复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西学。一个24岁要远赴重洋学习且有十年以上婚龄的青年人,应该说价值观已经完全确立。在英国三年,他虽然对西方政治学说和议会民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些新知对于其价值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这从严复以后的行为中就一览无遗的表现出来了。回国以后的严复,先给自己捐了一个应试资格。然后直到甲午战前,先后两次回福建参加乡试,两次入京参加顺天乡试,均名落孙山,直到1910年自身难保的清廷才赐其“文科进士出身”的新式功名头衔。终其一生,他挂念的是桑梓故里,渴望的是儿孙满堂。尽管誉满天下,还是叶老归根,病逝于福州郎官巷,归葬于祖居地阳岐鳌头山东麓。
而我要说的是,福建人太冷落和忽视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同乡了。前几天,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大学生们一起去严复阳岐故居遗址瞻仰,但我们的心情是忧虑的。虽然在2006年故居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整个遗址也仅仅只有福州市下的仓山区文物局一名严氏族人在管理。严复墓前有一块空地,据说是福州市开辟的严复广场,但那分明是一个公交停车场。陵墓前后都是浓烟滚滚的工厂,正在进行忙碌的生产。来到严复故居也是管理人的家,周围已经盖满了村子里各家的楼房。故居门前尽管立着国家重点文物单位的石碑,但故居却显得很破败,有一股发霉的味道,且还住着严氏几家族人,俨然是凌乱的大杂院。据说是严复当年读书的房间,现在沦为厨房。而在阳岐村南尚书祖庙旁,翻砂工厂景象和严复墓旁相差无几。这和福建省名镇名村的称号,和誉满世界的严复故里实在不协调。随着村旁湾边特大桥的建成通车和福州城市的向南扩建,阳岐村越来越成为被大规模建设项目侵蚀和高楼大厦遮蔽的落寞小村。2007年进行的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活动,严复阳岐故居遗址居然落选。名片是把自己最有特色、最靓丽的方面展示给海内外的人们。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不断推进,和严复相关联的闽地文物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特别是华人的敬仰。海内外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慕名来到严复故里,主要是追根求源体味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肇始的重大关头,伟大思想家“原汁原味”的西学思想。严复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是福建最靓丽的名片。而福建人自己,对于严复历史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应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再不高度重视对与严复相关的文物进行科学地保护,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丢失这张珍贵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