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石油市场

2012-08-15周炳旭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石油工业石油市场石油输出国组织

周炳旭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世界石油产量大幅度增加:1950年总产量53845万吨,, 60年几乎翻了一番,达108142万吨,到1970年再翻一番,达232412万吨。20年间产量翻两番,年产量净增加17亿多吨,达到1950年的4倍多。石油产量的急速增长,源于战后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大量需求,特别是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主要工业国家实现了能源结构的大调整,实现了从以煤为主到以油为主的转变。到六十年代中期,石油最终取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在石油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围绕巨大的石油利益,世界石油市场的各方参与者也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原来由国际石油卡特尔垄断下的石油经济旧秩序开始松动,并导致七十年代初国际石油市场一系列变革的爆发。

一、国际石油卡特尔及其控制下的石油经济旧秩序

石油公司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体,特别是少数几家巨头石油公司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巨头石油公司一般指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七家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即:埃克森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德士古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四十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主要依靠美国和拉美石油工业的发展,自身实力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战后,得益于中东新开发的巨大油源,七大公司已经形成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市场和石油生产的寡头垄断。意大利埃尼集团的领导人马太伊把它们称为“石油七姊妹”。

石油产量是石油公司实力的核心,据统计,在1946年“七姊妹”的石油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9.8%,1956年进一步增加到58.7%。也就是说,将近60%的石油是它们七家生产的。[1]同时这七大石油巨头瓜分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绝大部分,据统计,到1950年,“七姊妹”已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的98.3%,而其他石油公司仅占1.7%。[2]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隐藏在国际石油卡特尔背后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世界石油经济旧秩序,这一秩序是由石油租借地制度和原油标价制度这两条锁链构成的,建立在对石油生产国不合理的掠夺基础上。

所谓石油租借地制度,是不发达国家把一定面积的国土连同其他地下资源,按一定的条件(矿区使用费——相当于地租),租借给外国公司,合作期数十年。在合同有效期内,外国公司在租借地上任意勘探、开采、经营。这种石油租借地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手段,跨国石油公司只需要花很小的代价,就可以把整个经营权、开采权、出口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很长时间里,“七姊妹”在许多不发达国家拥有大面积的石油租借地。

另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是原油标价制度。1948年国际石油卡特尔在“墨西哥湾加价制”的基础上改为“双重基点价格制”,即从中东运往欧洲的石油价格,等于从美国墨西哥湾出口的原油价格加上从中东运往欧洲的运费。至此,标价与实价分离。标价演化成了仅仅是参考价格,是计算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的依据。跨国石油公司通过压低标价,减少向所在国家的应缴税额。

二、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和初试石油武器

发展中的产油国家,为了反对上述极不合理的石油经济秩序进行了持续几十年的反抗和斗争。在六十年代之前,墨西哥和伊朗的石油工业国有化运动,首先发起了对旧秩序的大挑战。可惜的是这两场运动都被“七姊妹”依靠所在国的势力打压下去了。但是在1943年,委内瑞拉成功实现了政府同外国公司在石油利润上的对半分成。这鼓舞了其他各主要产油国开始团结起来,共同维护自己的石油权益,并在六十年代出现了新的局面。

面对1959年2月和1960年8月“七姊妹”连续两次降低石油标价的蛮横行为,1960年9月8日,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等五个主要产油国的代表在巴格达举行会议,于9月14日达成协议,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目的是保护油价。“七姊妹”根本没有理会OPEC的成立,没有认识到这是产油国对它们代表的石油经济旧秩序的挑战。

六十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至1966年,这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摸索斗争经验,处于防御的阶段。推动成员国与石油公司进行价格谈判,并制定和实行配额生产计划等措施稳定油价;迫使大石油公司把油田使用费经费化,在1964年底把油田使用费定为标价的12.5%;把给石油公司的销售补贴从每桶1~2美分减少到0.5美分。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69年年底,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消极防御逐渐向主动进攻过渡。1968年6月,OPEC发表《石油政策宣言声明》,宣告它的主要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和确定最有效的手段。提出十项原则作为成员国石油政策的基础,其中包括:政府可酌情在租让公司内取得一定股权;要进一步加快收回公司现在仍未进行勘探和开采的租让地;如果发现公司在纳税后的纯利过高,就要重开谈判,[3]等等。

随着发展中的产油国家对本国石油主权认识的加深,一方面努力维护自己合理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开始积极主动地利用石油资源作为实现自己政治利益的武器。在六十年代里,第三次中东战争突出地体现了产油国家对石油武器的运用。1967年6月6日即开战第二天,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对以色列的支持国实行石油禁运。到6月8日,阿拉伯石油的供应量减少600万桶,西欧面临石油严重短缺。恰好这时尼日利亚爆发内战,石油产量每天又减少50万桶。但是由于超级油轮发展,6艘日本造30万吨巨轮投入运输,同时伊朗、委内瑞拉、印尼扩大了石油生产和出口,美国国内产量猛增到几乎每天100万桶,这使得发动禁运的几个阿拉伯国家失去了大量石油收入,经济上无法继续向埃及等国家提供长期补贴,9月,阿拉伯石油禁运撤销,各产油国家重新恢复并努力扩大石油生产与出口。

三、国家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公司对旧秩序的冲击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国有的或国营的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国家独资,或至少是国家控股)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等基本特征。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西欧国家为打破石油“七姊妹”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保障本国能源供应,在“左翼”政党的推动下,先后建立起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最著名的就是1953年意大利成立的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埃尼集团;另外,随着国家石油工业国有化浪潮的推动,世界各地区的产油国也纷纷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在六十年代涌现出一批新的国家石油公司:巴基斯坦石油天然气开发公司(1961年),缅甸石油公司(1963年),南非国家石油公司,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叙利亚石油总公司,印度石油有限公司(这四家成立时间同为1964年),法国石油勘探和经营公司(1966年),日本石油公团(1967年)[4]等等。

独立石油公司,通常是指“七姊妹”以外的专门从事石油上游勘探开发的石油公司,它们一般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全球性生产、运输、炼制和销售的系统,往往处在国际石油卡特尔所垄断的世界石油市场的边缘位置。第一个打进“七姊妹”势力范围的是美国人格蒂的石油公司。1948年他以优先于大石油公司的开采使用费和先付现金650万美元的代价,在沙特阿拉伯获得了石油开采权。而在六十年代,有一家美国小石油公司——西方石油公司,在“红色资本家”阿曼德·哈默领导下,取得了利比亚的石油开采权,并于1966年秋天勘探出日产7.5万桶的非洲第一口“万吨井”,创造了奇迹。油田投产之时,正值1967年中东战争和苏伊士运河关闭。运河以西而靠近欧洲市场的利比亚原油走俏,西方石油公司用世界少有的速度,不到一年建成了油田输往地中海港口的输油管线,获得巨大的石油利益。据统计,到1960年美国在中东的独立石油公司上升到28家。[5]这样,到六十年代初,独立石油公司已经成功地突破了“七姊妹”的势力范围。

四、六十年代世界石油市场的特点和潜在的新趋势

随着战后世界石油产量的直线上升,特别是中东石油的大量开采,五、六十年代国际市场出现了石油的过剩现象,其价格也因石油公司的竞相削价而变得十分低廉。廉价石油的出现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石油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围绕石油所产生的收益也是巨大的。毫无疑问,这就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每个市场的参与者都想分得一杯羹。发生在六十年代的新变革,正是对原有的石油经济旧秩序的试探性突破,并引领着未来石油市场的走向。

第一,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巨头石油公司争夺对市场的垄断权,其结果必定是前者的胜利。在这个时期由于OPEC处于自身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严重的软弱性和防御性,因此“七姊妹”仍然牢牢控制了价格决定权以及除美国以外的绝大部分原油生产、石油租借地、炼油能力和销售体系。但是在六十年代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储量、产量和输出量的高速增长,拥有成员国的数量不断增加(1969年已达到10个),该组织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同时,六十年代的斗争提高了成员国的觉悟,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制定了统一的、新的斗争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七十年代初的提价、大幅度提高和收回石油资源主权、收回油价决定权的一系列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从1969年利比亚革命成功,卡扎菲政府推行激进的石油政策开始,石油输出国组织对“七姊妹”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

第二,国际石油市场参与结构开始转变,并随着各种新生力量的快速发展和相互作用促使这种转变的加剧。在五十年代以及之前的时间里,世界石油市场的主体完全是“七姊妹”一支独大。建立在石油租借地制度和原油标价制度基础上的垄断秩序,使得市场其他参与者只能分得很小的石油利益。但是到了六十年代,这种市场参与结构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已经对“七姊妹”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威胁;许多实力不断壮大的独立石油公司也都纷纷

冲出了“七姊妹”的藩篱;世界各个国家陆续建立的国家石油公司也都积极参加国际石油市场,努力争取更多的石油利益。于是,原来国际石油卡特尔的寡头势力被推翻,市场的主体变得更加多样化,新的石油市场参与结构在重新整合中逐渐形成。

第三,世界石油市场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程度更加凸显,从而使各个国家加强对石油的控制,石油工业将具有国际性的全部含义。六十年代的廉价原油充当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因此石油对国家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无论是石油出口国家为了实现追逐最大石油利润的目的,还是石油进口国家为了达到保障石油能源安全的目的,各国的政府权力都开始直接介入整个世界石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石油工业已经不仅仅是几家跨国石油公司之间的商业性事务,因为关系到每个国家的切身利益,更多的政治因素掺杂进来。这样就使国际石油工业名符其实地成为国际性的了。

[1]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211.

[2](转引)刘波.“七姊妹”及其石油霸权.河南大学学报,1999,(3).

[3]陈悠久.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世界经济.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79.

[4]王才良.世界石油工业140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254-262.

[5]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时事出版社,1993:221.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石油市场石油输出国组织
跨国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机制的变化
2017年石油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分析和预测
股票市场与石油市场互动机制的研究
催化裂化技术在石油加工中的利用
伊拉克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分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
资本去向决定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