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SCL的网络教育模式研究

2012-08-15程艳岳巍

老区建设 2012年10期
关键词:协作共同体学习者

程艳 岳巍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对终身教育的需求,以异步教育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教育正成为Internet上的一种重要应用[1]。

网络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实施远程教育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终身教育观的兴起,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世界各国对网络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据几年前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的预测,到2010年,雇员人数超过500的公司90%都将采用网络培训,在线学习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正确抉择。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的发展作了宏观上的规划,并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逐渐成为网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会协作已经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方式。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正代表了协作学习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基于CSCL的网络教育模式在这种大的教育背景与环境中应运而生。

一、基于CSCL的网络教育模式

结合网络教育与网络教育模式的概念,可以说,基于CSCL的网络教育模式是在网络教育活动中全新的教育模式,将基于CSCL的网络教育模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将有利于传统学与教的行为改变。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主要借助“多媒体”、“网络”和“通信”三大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共同任务与问题进行协作工作,以获得最大化的个人与小组学习成果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模式下,学习者能够进行合作学习,学习者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依靠多媒体、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支持,利用多种多样的网络教育资源,在协作与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对一些共同任务与问题进行协作工作,以获得最大化的个人与小组学习成果。这种协作不仅体现在小组成员之间,也体现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学习者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关心,形成密切的协作学习关系,逐步培养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CSCL与虚拟学习社区

基于CSCL的网络教育的重点在于,能够根据对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的分析,创设一个合适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在这种情境下,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原动力,在与小组成员交流合作中学到新的知识,逐步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将原有知识与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重新建构。当然,在网络协作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作用—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支持,基于CSCL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是支持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学与学习活动的软件系统。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通过信息通讯技术(ICT)在Internet上或者是在局域网内创建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它是虚拟社区与学习范式的结合。因此结合CSCL的定义来看,虚拟学习社区是CSCL的一个应用实例。我国学者胡凡刚[2]将虚拟学习社区界定为: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首先是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网络数字化学习与虚拟社区的结合构成的虚拟学习社区,从组织者和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虚拟学习社区分为两类:一是正式教育类的学习社区。这类学习社区集中在远程教育领域,其组织者是各个远程教育机构、网络学校和正规学校等。二是非正式教育类的学习社区。这类学习社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大多由一些专业网站或由一群专业爱好者建立。如全球linux技术爱好者建立的各种Linux社区。

三、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理论基础

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与学习理论有着密切关系,要想探寻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合作学习模式,正确理解虚拟学习社区,首先必须了解与之有关的一些学习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是指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和最发达的研究领域。

(一)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

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与学习理论有着密切关系,学习理论的三个主要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反对将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刺激-反应”(S-R)系统。同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是从人的外显行为探究学习机制,认为学习是由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改变,学习过程是“刺激-反应”不断积累的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只要控制外部刺激,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表现为:反对对学生内部心理活动或认知结构进行了探讨,只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外显行为的考核,片面地强调外部刺激和外部反应的联结。在行为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不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居于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其任务是提供外部刺激,向学生灌输和传递知识,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而容易使学生盲目相信书本和教师,显然,这样的教学压抑和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以及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存在着不足,到了20世纪60年代,它的统治地位被认知主义心理学派所取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从人的心理活动角度探求人的学习机制,强调人类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的心理过程,认为人类的学习是经验的重组,是外部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两位学者是奥苏伯尔和布鲁纳,他们两人都重视学习内容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把知识内容结构好,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建构所学知识,但二者对于学习的观点却存在着分歧。认知主义支持下的教学为创新思维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但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充分发展个性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思想基础上的一次综合与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意义建构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建构而成的,而且,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另外,因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因而不存在惟一标准的理解,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更加丰富和更加全面地理解事物。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

在协作学习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社区参与者基于自身需要(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情感交流等)或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在参与者之间形成的知识共享和交互学习的人际关系网络,并在其中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共识。通常将网络中的学习群体称之为虚拟学习共同体,简称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张建伟[3]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形成的基本要素:[4]

(1)共同的目的:这是人们参与到学习社区来的基本原因,也是学习社区存在的基本条件。比如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需要一个共同的空间来进行分享,或者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需要彼此分享知识和经验。

(2)共同的文化背景:对虚拟学习社区来说,文化背景可表现为一种集体身份。文化的内在的表现包括成员的价值观、信念、态度、行为规则和人生经历。文化的外在表现就是成员内在身份的表象,包括语言、行为、外观、礼仪、传统等。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的学习社区的成员具有共同的语言,容易进行交流和互动,较易形成密切的关系。如远程教育的学生就易于形成虚拟学习社区。

(3)公共的空间:即学习社区的成员共享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互动。在这一虚拟空间中,有各种通讯工具供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如论坛、聊天室、E-mail等;也有各种资源供学习者共享;还有学习者的私人空间,如文件夹、学习文档和日记簿等。

(4)公共的时间:虽然学习社区里的互动可以是同步也可以是异步的,但也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时间段来保证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即要有一个参与的频度。特别是对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来说,学习任务都有一个时间限制。成员参与的频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较强的社区归属感。

(5)自愿参与:虚拟学习社区都是基于人们的自愿而形成的,如参与者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参与到学习社区中去。在远程教育中,虽然对学习者有一定的制度性要求,但也是基于其学习的目标和意愿的。

(6)共享知识/智慧:这是建立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目的之一。学习者共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承担学习任务,逐步形成可随时访问的共享的知识资源库。在长期的相互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得以形成和共享。

(7)共同实践/行动:学习社区不仅仅是共享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学习者通过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和项目,进行交流和合作,就会使学习更深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共享和实践的应用与反馈,可以形成很多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形成高质量的集体知识库,同时使学习者的个体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得到加强,也会形成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8)共享愿景/共创未来:当学习社区的成员以上述方式行动,共同的学习愿景和学习文化就会形成,学习社区就会变得更有吸引力,成为一个良好运行的学习环境。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以成员之间基于网络的交互活动为基础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Scardamalia和Bereiter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机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可以深化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增强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在开放的时空环境,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得学习、交流、合作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增强了学习的协作性。由于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较少甚至是不能面对面接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不同步和非实时的,因而形成学习共同体非常困难。

四、基于网络的生态学习共同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学习生态观用生态学的视角观察学习,认为“是各种生命体与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共同存在、协调进化,正如学习者和他所处的学习环境一样。学习共同体可以看作一个学习生态系统”[5]。从结构上分析,学习生态系统是由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环境构成的动态开放的功能整体。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交互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6]。学习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学习共同体主动参与学习环境,对其环境所能提供的给养进行调适。在这个生态圈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学习环境包括资源环境、文化环境和交互协作环境,它和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学习共同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生态平衡。

五、小结

学习者和助学者由共同的学习目标来凝聚,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学习目标是共同体建立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学习目标凝聚力和共同体的归属感。而学习活动需要工具、导航、规范和相关帮助的支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社区学习,共同体成员借助学习工具实现交流、协作以及知识的建构。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作为学习的实施者、促进者和学习者的伙伴、朋友,他们利用资源和工具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和与其他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为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其对新知识的反思和迁移。助学者在参与学习的同时对整个系统的信息流动进行控制。维护系统的动态平衡,学习者和助学者的学习活动是系统运动的内动力,系统的功能就是促进他们的学习。

[1]赵国案,朱新梅.论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5).

[2]胡凡刚.简论虚拟学习社区 [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3]张伟建.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中国远程教育,2000(增刊).

[4]甘永成,王炜.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涵之解析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

[5]张豪锋,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J].中国远程教育,2007,(4).

[6]韩晓玲.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构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协作共同体学习者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