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从传统到现代”——2012年北京大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简述
2012-08-15高禹美
高禹美
(高禹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东方文学及20世纪西方文学。Email:gaoyumeiklxy@163.com)(责任编辑:杨文舒)
2012年7月2日至7月13日,“东方文学:从传统到现代”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暑期学校是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计划,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旨在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国家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属四个二级学科印度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言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以及国家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属二级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国内东方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增强全国高校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期暑期学校是北京大学自2009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研究生东方文学暑期学校,主要以“东方文学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东方文学的比较:理论与方法”、“东方民间文学:口传与书写”、“东方文学经典:文本与解读”等为主要教学内容。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拜尔顿·杰依夫(Biodun Jeyifo)教授、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魏查理·威尔曼(Ch.Willemen)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研究所所长陈众议等18位国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而参加这次暑期学校的95名学员,分别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报名者中遴选出来的优秀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
在“东方文学:从传统到现代”这个大背景下,各个不同学术背景的教授们以他们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给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内容涉及古代至近现代各个时期的印度文学、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东南亚文学和非洲文学等区域文学或国别文学。比如由王邦维教授讲授的第一堂课——《神话怎样与历史纠缠:三个地名引出的故事》,他仅从大理、犍陀罗、坎大哈三个地名,引经据典,从历史、佛教、神话等各个方面来阐述了早期阿拉伯与波斯关于中国的传说。他的学识上的博大精深和讲述上的深入浅出,强烈地冲击着大家的思维,更让大家明白了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挖掘深层文化背景的重要性。整堂课下来,不管是王教授的上课内容还是其教学风范都深深地吸引着所有学员,使得大家对接下来的课程都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接下来是拜尔顿·杰依夫教授给学员们带来的一场全英文的洗礼,他没有按原计划给学员们演讲《非洲当代戏剧研究与表演》而是和学员们分享了他的最新成果——《非洲研究和/在中国:一个国家学术传统的形成》(African Studies And/In China:the Formation of a National Scholarly Tradition)。杰依夫教授从他自身对中国及中国部分高校的考察出发,认为中国对非洲的研究还是比较初级的,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李永彩教授为代表的纯粹型的学者研究,二是北京大学以“世界文学”的复数形式复数形式World Literatures命名的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三是浙江师范大学的讲究实用性具有国家政策性的“非洲研究中心”的研究,但这些都多局限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用型研究。杰依夫教授认为对非洲的研究应该是多元化的,中国应从欧洲、北美等对非洲研究得比较成熟的地区和非洲对非洲自身的研究中吸取精华,并指出非洲文学具有口头传统和口头性,特别是在戏剧和表演方面有着很丰富的资料,对其的研究可以从语言问题、文学形式问题和女性问题入手,他希望中国在对非洲的研究中拓展出更宽的领域,为世界文学的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仲跻昆教授演讲的题目是《阿拉伯文学中的诗歌传统》。仲跻昆教授70多岁了,但在演讲时神采奕奕,很有感染力。他先从阿拉伯文学的概念说起,进而延伸到阿拉伯的诗歌,在整个阐述的过程中,仲教授都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给学员们讲解贾希利叶诗歌形式:纳西布、描状诗、哲理诗、矜夸诗、颂诗(赞美诗)、悼亡诗(诔诗)、讽刺诗、咏酒诗、怨世诗、劝世诗、彩锦诗、俚谣等不同诗歌类型,这给对阿拉伯文学特别是阿拉伯诗歌还知之甚少的学员们带来了感性认识,同时教授的ppt也做得很棒,每一首诗都配有贴切的动画图片和音乐,让学员们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严绍璗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关于构思“文学发生学”的基本思路》。他认为“文学发生学”是我国学者在30余年来“比较文学”的学术实践和观念思考中,提出并倡导的一个研究文学、文化的有价值的学术层面,也是我国学者目前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中最具有中国话语力量和话语形态的一个逻辑系统。他还认为所谓“比较文学”,它并不是一种“文学存在”,而是一个丰厚的解析文学的逻辑系统,比较文学意义上的文学的发生学,更加关注文学内在运行的机制,从而阐明每一种文学文本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内在逻辑。在阐述中他以对东亚文学发生的研究体验为切入点,研讨了“文学发生学”中的三个基本范畴,即确立“文学变异体”的范畴——这是建立文学发生学理念的基础;确立在“文化语境”中“还原”文学文本的范畴 —— 这是揭示文学发生学内含意义的基本起点;把握文化传递的“不准确形态”——这是解析文学发生学研究的基本通道。并指出:“当我们把“文学的发生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范畴提出来时,事实上,我们是把传统的“影响研究”的学术做到了可能接近于它的终极的目标了。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一切所谓的“影响研究”,如果脱离了“文学发生学”基本的理论的指导,则便会失缺研究的终极目标,其研究“成果”的价值将变得毫无意义。”
张玉安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印度两大史诗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张教授详尽阐述了印度两大史诗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并从宗教信仰力量、普世价值的典型化形象化、文本的地方化民族化、文本大众化以及立体文本的综合作用等角度解决了“两大史诗尤其是《罗摩衍那》何以流传得如此久远,扩布得如此广泛?”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张教授还给学员们指出了近年来对《罗摩衍那》多集中在其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的研究特点,给学员们提供了研究方向的参考。
林丰民教授的《恐怖主义与极端思想对阿拉伯文学的冲击》、孟昭毅教授的《东方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魏查理·威尔曼教授的《关于佛传文学:<佛行所赞>的梵本与译本》等演讲都以其独特的讲授方式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们展示了他们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概念的阐释也有个案的分析,兼具跨学科性,更具有学术反思性。他们的不同的演讲主题,向学员们呈现了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东方文学研究视阈。对学员们学术视野的拓宽、创新热情的激发、学术修养的提高和深化具有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他们的锲而不舍的实证精神和对学术研究的满腔热忱,深深地折服了所有学员。
7月13日为暑期学校的最后一天,也是别开生面的一天,早上由林丰民教授和陈岗龙教授分别主持两个场次的学术交流会并作出点评,这不仅加深了学员们相互间的情谊,更使学员们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下午由李政教授主持本期暑期学校的结业典礼,在结业典礼上,既有老师们对此次为期12天的关于“东方文学: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的总结,也有学员们对此次暑期学校学习感受的表达和对暑期学校前景的展望与建议。期间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作总结并对在座学员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同时王教授还亲自为从结业论文中评选出来的14篇优秀论文获奖者——武汉大学的焦丽兰、河北师范大学的高玮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禹美等14位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另外,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团队以其出色的表现获得了集体一等奖。最后,整个毕业典礼在李政教授和史阳老师为所有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和合影中拉下了帷幕,为期12天的暑期学校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
总之,2012年北京大学“东方文学:从传统到现代”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开展,为学员搭建了一个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优质资源共享作用。18位海内外学者围绕学术前沿问题与学员们进行了真诚交流,在深入讨论和相互启发中时不时迸发出智慧火花。这期暑期学校的举办对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交流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