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原创性:内容与形式并重
2012-08-15赵国泰
赵国泰
(赵国泰,长江文艺出版社编审。Email:plh627@qq.com)(责任编辑:钟 秀)
一
批评被批评,批评家被批评,力度空前,于斯为盛。文学批评问题,已为业内外所关注。但凡强调者,既是重要的,也是薄弱的。中医理论:人体某一部位如被关注,必有问题。加诸研判,即行诊治,庶几可愈。
二
原创二字,不是单纯词,而是合成词:原——创是由两个词素组成。虽意思各有差异,然有共同之处,即:开始做,有创新。《外国文学研究》乃一学术重镇,原创之航已启,文学地理学研究批评与文学伦理学研究批评即是适例。
三
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关涉文学批评主导学术品质:童庆炳称文艺批评为“不断运动的美学”;吾谓之“智性的审美活体”。并非一时杜撰,而是多年追求:二十年前拙著《论诗小语》曾云:“我是在创作评论,别人在评论创作。”后一直坚持探索:用浅文言创作诗话体评论、结撰学术笔记,先后为贺敬之、周立波、刘墉、古远清、邹建军、罗维扬诸家写成诗话、笔记多部(篇),试图在创新评论方面有所作为。偶读二0一二年一月四日《文艺报》评论员文章《切实增加文艺评论的有效性》,其曰:“文艺评论本身也是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将学术智慧与艺术才华交融在一起的特殊创作门类。”“理想的文艺评论本身就应当是具有美感的文学作品”云云。在文学“创作”已被称作“写作”、“书写”的时下,批评文章以“创作”冠之,令人大感意外,甚有创见,颇合我意。
四
文学批评既为“运动美学”、“审美活体”“特殊创作”,故其与文学作品等质,亦当重视其内容与形式(方法)之两造,原创追求应成为其共同追求。从现代产业理念看,批评家所创造的最终成果、批评文章,本质上是“内容产品”,即具批评的有效价值。它既是内容的,也是形式的,因为这时形式(方法)已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了。
五
批评方法原创性追求,必须接受批评有效性的检验;而最终仍将归结于批评内容的“成王败寇”。由此可见,每一种批评方法,无论原创抑或传统者,均可在文坛各抱地势,各逞优胜。如钱钟书所著《谈艺录》、《管锥编》,前者取法诗话批评,后者取法笔记批评,均自吾国传统文库中提取,多承历代诗话之学、乾嘉朴学之惠,以片石而垒昆仑,以饾饤而佐盛宴,大气磅礴而又精细入微,渊博与睿智是其不替之风采。钱著远承祖构,双峰并峙于自宋以还王应麟《困学纪闻》、洪迈《容斋随笔》、顾炎武《日知录》几大学术笔记之后,其古今纵贯,中西互参,别开生面,又旧又新,超迈前贤,气夺同侪,沾溉后学,允称不朽之“内容产品”。
六
批评原创追求当以内容为王,方法为帅,顺之则胜,逆之则败。内容与形式,往往在互相寻找:一定的批评内容寻找与之相应的批评形式(方法),一定的批评形式(方法)配适相应的批评内容。内容与形式(方法)相谐,则气足神王;徒有形式(方法)而内容不充,则穷形败相。手头适有一例:去冬今春以来,《中华读书报》揭开一重史上公案:围绕“《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展开辩论。事由《文史哲》主编王典山发难,老评论家李希凡应战,文史家徐庆全援王难李。建国初,山东大学毕业生李希凡、蓝翎首评俞平伯红学研究,其以小人物挑战大权威,为领袖毛泽东主席所看重,由此引发一场思想文化批判运动。此可视作是批评内容之原创。今之辩题围绕“小人物”是否投书《文艺报》请求发表评俞文章受阻而展开,亦可视作批评内容之原创。王文揭李不曾写信受阻;李文辩称有过此事;徐文则从旁帮腔说没有。此举是为评论批评论、评论对批评活动之评论。所用方法,王文是“古史辨”法,李文是辨诬法,徐文是翻案法。悉皆约略归于社会历史批评范畴。辨——答辩;再辨——再答辩,三人五篇,俱为长文,枪来戟往,铿锵争鸣。王文有备而来,似乎有鼻有眼,言之凿凿;李文横槊而上,以牙还牙,倒也有气有力。而唯徐文仅凭嗟来耳食之言,多凭轻漫想象之推,辄又勇于判断,随声阿附。王、李之文可读,硬在多能“拿出证据”;徐文几难卒览,病在早存否定思维,预设不根前提,先入为主,贸然翻案,其效之差,其文之败,已在起意之初,结局辄定。
七
批评内容与形式之原创追求,应突出弘扬介入现实、走向平衡之精神。童庆炳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之研究转移,适以“走向平衡”作为关键概念,正契我心。在我国,文学是人民的文学,文学批评难道不该是人民的文学批评?及时有效是文学批评之魂。在社会急剧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人民最关心什么?文学最关心什么?批评家最该关心的,我们关心了吗?舍此,文学批评要成为“不断运动的美学”,具有“思想的力量”又从何谈起?
八
要而言之,论衡制衡,乃文学批评题中应有之义。介入现实、走向平衡,其任务首在助推社会走向平衡。或问:政治是什么?政治即平衡。社会是什么?社会即平衡。人心是什么?人心即平衡。和谐是什么?和谐即平衡。一旦失衡,则政治将不政治,则社会将不社会,则人心将不人心,则和谐将不和谐。不怕失去平衡,就怕失衡而不制衡。不怕一时失衡,就怕任其倾斜加大失衡。殊知社会要转型、经济要发展、事业要进步、百姓要安乐,如是,则打破既有平衡势在必然,发生某种倾斜亦在料中。对此,党心知之,民心知之,文学焉能不知?文学批评岂敢不知?当共襄国是,以矫其非,遏止倾斜,共维平衡。顷读《文艺报》,有批评家屈指列出失衡十数弊,诸如环境污染、官员贪腐、房价高涨、贫富不均、坑蒙拐骗、黄赌毒盗、黑恶醉暴、金融动荡、物价通胀、矿难不断、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种种。余则据此提炼三论:一曰“本位”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观夫社会成员,其所从属单位,凸出四本位,即:“官本位”、“资本本位”、“技术本位”及“人本位”。稍加释义:“官本位”,尽人皆知,毋庸词费。“资本本位”,系指富人阶层,尤指拜“先富”之赐、且正厚拥资本撬动市场者。其正面贡献至巨,负面影响毋忽,如民谣“哪里来了开发商,哪里人民就遭殃”即是。“技术本位”系指具有高级职称、学位,并于相关领域有一席可据、一技可逞,甚至呼风唤雨者。以在下盲人摸象、矮子看戏之见,综上人数,或占全体社会成员百分之若干;而余者大多民人,或曰自然人,略无三本,惟有一人,即“人本位”。吾国近年一力倡之“以人为本”、民本民生,愚意以为更多吻合后者之望。传统京剧《玉堂春》开场白念道:“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看来,平衡问题自古来即为人所重;倘转换为现代理念,此“天”乃党心之谓、民心之喻。正是:党心通民心,一本固国本。二曰“阶级”论。回眸“十七年”文学创作及其批评,乃至“文革”文学创作及其批评,多与“阶级斗争”内容相涉。其中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权威历史文献已然描述并予定谳。至若新形势下有无新型斗争,则鲜有置喙,无人厘清。可登堂皇者唯“中产阶级”云云,每为人所津津乐道。据下层文士、芸芸众生之灵犀所接,则每隐隐有资本来袭之波撼,时时有阶层施加之压力。私衷以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提法,理当终结;“以阶级斗争为鉴”提法,可否探讨?盖“纲”者,包笼一切,遑论其他?而“鉴”者则既有殷鉴,以防劫波重蹈;又为明鉴,建立预警机制,以恐不预之虞。未雨绸缪,不亦宜乎?三曰“崇拜”论。人类信仰中似乎不稍离开崇拜。吾国社会生活中,曾几何时热衷于政治崇拜、领袖崇拜。而今则以别态顶礼,即:经济崇拜、工具崇拜、技术崇拜。略加诠次,经济崇拜:以经济(含资源)傲人,视此为实力之全部、克难之万能。工具崇拜:折腰于利器,畏葸于霸权。技术崇拜:眼中唯有高精尖,胸间渐失精气神。试作回眸,建国以还,历数抗美援朝、中印边境之战、援越抗美、珍宝岛之战、西沙之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多为以小打大、以弱敌强之范例,即令不无险胜、惨胜,则无不是挥正义之师,扬国威于域外,奠安堵于寰中。吾国文学创作及批评均曾加诸靠前采写、及时弹赞。军旅诗人张永枚便于西战之战硝烟未散之顷,实地采访与体验,迅速以原创形式“诗报告”,抒写成八百余行长诗以纪其盛。据载:是役,时不及三十分钟,船不过小舰数艘,既非科马尔级驱逐舰,亦无冥河式导弹,而能演成我海上人民战争之雄伟奇观。入侵者狐假虎威而来,败鳞残甲而遁。诗报告“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之虎啸龙吟,当年即传诵一时,激励万众;至今振衣重读,犹复五内鼎沸。试问:时下诗人可曾如畴昔歌者跟进一线否?试问:我辈评家何妨翻彼时论评而新诠之!实则,马列理论之灯塔早已熠耀在前:武器的批判只有通过武器的批判去摧毁;批判的武器则靠批判的武器去战胜。毛泽东主席气局超迈、辩证其谓:“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看今朝,日人欲霸我钓鱼岛,已为我千夫所指、政经棒喝;更兼海监逡巡、军旅扬眉,日方已逆触怒龙,顿势成骑虎。其于经典理论不正是最新有力印证么?!综上胪陈,或关批评精神:积极介入现实,旨在走向平衡;给力文学创作,助推社会前行。
九
保证批评生态“走向平衡”,乃文学批评精神之另一重要构成。如社会历史批评,其曾参与者,史上有左派右派之判,后来有歌德缺德之谥。当事人多后怕之,后来者多厌弃之。实则此为偏见与无知。人、社会、文学及其批评,均需左一左、右一右,方能调适步伐,使平稳前进成为可能。仿若人有两脚、船有两舷、桥有两侧。凡人左方右方能行走;凡船两舷之乘客均等,方不致船身倾斜;重载汽车集中驶于一侧必致桥身垮塌。因此,文坛应允许批评之左倾写作、右倾写作,红色写作、灰色写作。要极致,不要极端,即不要极左或极右。左要左出名堂,右要右出名堂,红要红出名堂,灰要灰出名堂。如是,则庶几可葆文学批评生态之平衡,进而推动社会之平衡。由是延伸,创建一“仿生政治学”、“仿生批评学”或有必要。
十
综之,文学批评内容与形式(方法)之原创追求,旨在使文学批评成为:不断运动的美学——及时有效是其价值体现;走向平衡的美学——介入现实是使主打使命;透彻明快的美学——把复杂变得简单是其风范。后者如:丰子恺之子、旅外学者丰华赡,曾引他山之石,以攻吾错:欧美理科每每擅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而彼邦文科则惯将简单之事物变得复杂,望同胞引为炯戒。又,卞之琳四行诗《断章》,某理论批评者行文竟至五万之巨,结果越评越使人之于该诗莫辨其玄。还望从业者以为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