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与国民教育——第二届“批评的力量”专题学术研讨会致辞
2012-08-15胡亚敏
胡亚敏
(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hymin@mail.ccnu.edu.com)(责任编辑:刘 夙)
主持人语:第二届“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方法原创性问题探讨”专题学术研讨会,可谓是近些年来当代中国最具学术含量的专题文学批评会议之一。与会学者围绕文学批评所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献言献策,发表了许多深具见识亦具实践性的论文。本期所选七篇文章,胡亚敏教授与董宏猷主席的讲话高屋建瓴,将文学批评与国民教育、文学创作相联系。张三夕与李俊国两位教授不约而同地探讨了批评伦理的问题,任蒙与汪余礼先生直指当代文学批评庸俗化与平浅化的毛病,蔚蓝教授则将文学批评的学科建构放在重要位置进行讨论。尖锐性、针对性与学术性、理论性并重是它们的共同特点。(邹建军)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大家长期以来对文学院的支持和厚爱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次是第二届批评的力量,以邹建军教授为代表的筹备组做了大量工作,借此机会也表示感谢和支持。
我们大家一起来谈批评的力量。我个人觉得,与经济、科技的发展相比,文学批评在中国当代社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甚至处于很边缘的位置。但同时我又认识到,文学批评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的。我们深切地感到,国人素质与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为了促使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文学批评应该通过文学或自身对当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发言,帮助公众反思自身的存在方式,或重塑社会理想,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批评对于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文学批评如何在提升国民的民族认同感上发挥一点作用,这是我思考的问题之一。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观点有些狭隘,但我觉得,在当今价值多元的语境下,对民族的认同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民族构成了群体的精神家园。鲁迅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理想和激情。如今有些作品,除了宣扬个人的欲望外几乎看不到任何责任和理想,我觉得是不好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将使人走向毁灭。当然,提升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并不完全是唱颂歌,韩少功的《爸爸爸》把人写的很丑陋,但他唤起的是对民族的自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是如此。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是那些能清醒地揭示本民族的优势和问题,并能促人深省和发奋。我们需要去发现和传播这样的作品。
在全球化时代,文学批评在提升国民素质上做一点工作也是我思考的又一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等级秩序,国人身上有顺从的国民性,但人的欲望则是无法完全压制的潜流。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的意识又很容易受到欢迎。我们的文学批评要做的是推荐好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品位。通过文化启蒙,使我们的国民自觉地过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而这是文学批评长期的任务。
当然,文学批评也不必搞得面目狰狞,但文学批评最好有思想,有理念。当人们读过一篇评介文章,能够有所感悟有所沉思就再好不过了,我读蒙田的随笔就有这样的感觉,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体验人生。同时,我们的文学批评还需要进一步通俗化,这方面我们做的很不够,我最近也在反省,我们的文学批评如果搞得过于专业化或理论化,就可能变成批评家的自言自语。当代社会呼唤既有人文理念又能被广大读者接受乃至喜爱的批评,我们湖北同仁当努力之。
最后,让我们用我们的真诚,我们的勤奋,使湖北的文学批评在国民教育中有所作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呐喊助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