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2012-08-15龚桂英赵国庆张丽萍
龚桂英,赵国庆,秦 丽,张丽萍
(1.泸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泸西 652400;2.泸西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 泸西 652400)
2006年5月中旬,泸西县舞街镇兽医站职工及村级兽医防疫员,在水塘村进行羊口蹄疫疫苗注射,徐某家饲养的65只本地山羊,在注射口蹄疫疫苗4~5h后相继发病,到第3天下午就死亡9只,畜主认为羊的发病乃至死亡是免疫疫苗引起的。舞街兽医站特请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老师前来就诊。针对发病情况、流行病学、剖检病理变化、血片染色等综合分析后,诊断为:急性羊附红细胞体病,注射口蹄疫疫苗只是诱因,该村羊群属隐性感染附红细胞体病。治疗5~7d后痊愈。
1 流行病学
羊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羊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人畜共患病。病原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归类于立克次氏体属,对低温抵抗力强,不仅寄生于血液而且还寄生于肝、脾、心、肺、淋巴结、脑、脊髓、粪便、睾丸、附睾、腹水、胆汁、精液、乳汁等组织和体液及分泌物中,附红细胞体在宿主血液中生长繁殖,造成红细胞运输营养能力降低,导致疾病乃至死亡。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畜和隐性携带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吸血昆虫活动频繁的夏秋多雨季节,尤其是高温高湿的天气发病较多,呈地方性流行。吸血昆虫是本病的最主要传播媒介,同时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术器械或注射针头等机械传播,隐性感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公羊通过交配横向传播。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羊均可感染,大多呈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一般只有在应激状态下,如高密度饲养、长途运输、气候突变、营养缺乏、疾病等都可诱发本病的急性发生。急性病例主要以贫血、高热、黄疸为特征,主要发生在临产的母羊、断奶的羔羊。
2 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全身发抖、呼吸困难、眼结膜苍白,尿量减少、尿液呈茶色,排尿频繁且呈犬坐势,表现为排尿极度困难,有的尿中带血,腹泻,最后衰竭而死。
3 剖检变化
血液稀薄呈淡红色,皮下水肿,可视黏膜苍白,心肌变性、心包积液,肝脏肿大、黄染,脾脏肿大、有点状出血,肾贫血有少量出血点,真胃及小肠呈轻度弥漫性出血,黏膜水肿。
4 实验室诊断
4.1 全血压滴检查
取病羊鲜血一滴于载玻片上,用等量生理盐水稀释混匀后,轻盖盖玻片,置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多数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齿轮状或多角状,边缘有数量不等的圆形小体存在,多为环状、球状、椭圆状,少数为短杆状、镰刀状、串珠状小体,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或成团寄生,小体在血浆中呈游离状,常作伸缩、翻转快速游动,一旦附着在红细胞上则停止运动,运动以个体小者最为活泼。
4.2 血液涂片染色镜检
取病羊耳尖静脉血涂片,干后姬姆萨染色镜检 ,发现大量蓝色或蓝紫色颗粒状物。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
①按每千克体重用贝尼尔7mg,用灭菌注射液稀释成5%溶液,臀部深层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d。②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1万 IU,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5d。③对呼吸困难、全身发抖病羊,可配合地塞米松、安基比林治疗,能明显缓解症状。④对腹泻、严重脱水病羊,饮水中加5%的食用糖和0.9%食盐进行饮水补液。
5.2 预防措施
①对病死羊深埋作无害化处理,用2%的烧碱溶液或0.2%三氯异氰脲酸消毒液等对环境、圈舍进行彻底消毒。②加强饲养管理及营养因素,搞好环境卫生并定期消毒,保持圈舍干燥、通风透气,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合理添加精料,增强体质,减少不良应激。③建立无附红体自繁群,引种时不从有本病的种羊场引种,并隔离观察1个月经血液检验阴性后并群饲养。④在对羊进行疫病防治和阉割操作时要严格消毒,做到一羊一针头。⑤每年春秋两季定期驱除羊体内、体外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