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洱源县奶业发展的思考
2012-08-15赵灿梅左铃兰左慧云
赵灿梅,左铃兰,左慧云
(1.大理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州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大理 671000)
乳业是洱源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最具产业化开发潜力及广阔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全州10大重点农业产业之一来扶持建设。县里具体提出在洱海流域控制奶牛养殖数量、提高单产、推行健康养殖、减少养殖污染,鼓励和扶持发展奶牛养殖新区的战略。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奶农、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模式,以提高奶牛良种覆盖率、改善营养和转变饲养方式、加强疫病防控为基础,以整合发展壮大乳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建立奶农与企业合理的利益关系为纽带,以法律法规、质量标准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为保障,在良种繁育、饲草饲料开发、疫病防控、粪污无害化处理、奶源基地建设、乳品加工、市场开拓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重点环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扶持,洱源县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洱源县现代奶业的发展提出见解及建议,供参考。
1 洱源县奶业生产现状分析
1.1 概况
洱源县位于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结合部,海拔1645~3958m,年平均降雨量732mm,年平均日照2061~2439h,年平均气温13.9℃ ,属亚热带、暖温带,冬干夏湿的高原季风气候。全县辖6镇3乡88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2.04万。生活着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民族。
1.2 乳业生产现状
1.2.1 乳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全县共有奶牛养殖户近3万户,2011年奶牛存栏79944头,牛奶产量196155t,奶牛存栏、奶产量居全州第一,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乳制品外销、奶粉出口基地,素有“乳牛之乡”的美称。
1.2.2 产业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
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乳品加工企业不断整合,逐步走向集团化。目前通过认证的乳品加工企业1家,日处理鲜奶能力1000t。2011年,生产各类乳制品7.5万 t,乳品工业产值6亿元,上缴税金2823.03万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认证为“绿色食品”。
1.2.3 标准化规模养殖逐步壮大
奶牛养殖从散养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饲养50头以上奶牛场2个,蝶泉乳业1000头的生态奶牛养殖场正在建设中。
1.2.4 科技推广进一步加强
全县建有奶牛冻精改良站(点)80个,年冻精改良47500头,覆盖了全部奶牛饲养区,奶牛良种覆盖面100%。全县推广奶牛科学饲养配套技术,改造牛圈8万m2,年种植优质牧草0.4万hm2,制作青贮饲料8万t,牛群质量大幅度提高。
1.2.5 机械化挤奶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县建成机械化挤奶站45个,机械化挤奶占奶产量的20%左右,通过机械化挤奶的推广有效控制了生鲜乳质量。同时按照《生鲜乳收购许可证设立条件》,对奶站进行了逐项严格审查,全县共有收奶站82个,生鲜牛奶收购站整治取得初步成效,收购秩序明显好转,牛奶质量显著提高。目前,日收购生鲜乳540t左右。
1.2.6 奶源基地划分稳步推进
按照“一村一站”、“一村一企”的原则,合理规划,严禁交叉设站,将基地与乳品加工企业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
1.2.7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
始终坚持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作为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来抓。制定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考核办法,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2011年免疫15万头(次)、奶牛两病监测1.52万头,确保了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3 发展乳业优势
1.3.1 面临新机遇
国家把云南对外开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云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支持云南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三大目标”、“八项重点”、“十大政策”,畜牧业生产基地西移,滇池周围采取禁养限养措施,为洱源县乳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3.2 洱源县气候环境好
洱源县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冬干夏湿的高原季风气候,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每年推广良田种草0.4万hm2以上,秸秆资源丰富,每年推广青贮饲料8万t以上,有天然草山14.81 万 hm2,可利用面积11.99 万 hm2。
1.3.3 具有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通过多年的发展,洱源县具备了加快现代乳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奶牛存栏基数大,存栏7.99万头,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龙头企业发展迅猛,标准化养殖技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推广体系、品种改良、技术力量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1.3.4 消费拉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乳制品需求逐步增加,乳品市场前景广阔。
2 影响洱源县乳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洱源县奶业建设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
规模养殖比例低,适度规模饲养的奶牛仅占总存栏的10%,以散户为主的分户饲养占据主导地位。造成牛生长慢、牛奶品质差。主要问题一是优质牧草、玉米青贮原料短缺,奶牛饲料干物质采食量不够,搭配不合理,蛋白饲料不足,粗饲料质量低劣,饲喂方法不当。二是管理跟不上,卫生条件差、生鲜乳保存、交售不规范。三是奶农法制意识不强、安全意识差。四是农户科学饲养知识缺乏,奶牛疾病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
2.2 奶牛单产水平低
存栏的泌乳奶牛年平均产奶4t左右,与全国平均单产4.5t的水平还有差距,与先进地区差距更大,其主要原因是奶牛选育注重不够,改良进展缓慢,犊牛培育意识淡薄,早期生长发育受阻,奶牛群体生产性能提高缓慢,单产低、牛群结构不合理、空怀牛、老龄牛比重大,均造成奶牛群体生产水平低,养牛效益不明显。
2.3 产业链各环节联结松散
龙头企业与奶农尚未真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由于收奶混乱,龙头企业与奶农原订收奶合同已不具约束力,企业与奶农仅仅是买卖关系,奶源基地还未真正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原料奶定价权主要由龙头企业决定,奶价低,生鲜乳每千克平均收购仅为2.6元,奶农收益低。
2.4 加工企业恶性竞争
市场秩序不规范,乳品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州内乳制品企业生产的液态奶品种基本相同,相似的产品结构,必然带来同质化竞争。乳制品企业采用降价或变相降价的营销手段争夺市场,更有甚者以补助销售店的方式,挤压打击州内竞争企业。加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
2.5 乳业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至今尚未建立乳业管理专门机构,州和重点县均未设立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生鲜乳质量安全隐患大。
2.6 洱海流域奶牛养殖增长较快,环境压力加大
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日益突出,整个洱海流域存栏大小家畜44.5万头,年畜禽粪便排泄总量达217.3万 t。仅奶牛存栏就达9.2万头,年粪便排泄总量达101万 t,对洱海保护造成一定的压力。
3 加快现代奶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洱源县要紧紧围绕巩固提升老区、发展新区的战略,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整牛群结构,实现质量规模效益。
3.1 突出重点
在洱海流域传统奶牛养殖区实施控制存栏,提高单产,逐步向洱海流域外的发展策略。洱源县奶牛存栏控制在7万头以内,并向非洱海流域的炼铁、乔后、西山奶牛新区转移,扩大养殖面和饲养量,走数、质并重的路子。同时加快奶水牛和乳肉兼用型牛的发展,带动全县乳业和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冻精改良力度,为奶源基地提供后备母牛,形成全县一盘棋的乳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同时在品种改良、饲草饲料开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模健康养殖、机械化挤奶站建设和生鲜牛奶收购站整顿、做强做大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开拓乳品市场等重点环节加大扶持力度。
3.2 合理布局奶产业,加大洱海保护和奶牛粪污治理力度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洱海保护与乳业协调发展。根据大理州作出“两保护、两开发”的科学决策,牢固树立“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为切实保护洱海,又确保农民增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控制洱海流域的畜禽养殖数量,逐步减少奶牛存栏,选择优秀的高产奶牛留作繁殖,提高单产,淘汰低产奶牛。发达国家淘汰率都在30%以上。推广健康养殖,提高奶牛群体质量。按照“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应切实加强畜禽粪便管理、处理、利用。采取干湿分离处理畜禽粪便,粪水经沉淀和沼气处理排入农田或截污管网,固态粪便进入堆肥发酵池,严禁畜禽粪便直接还田。在广大农村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卫生圈、堆肥发酵池)生态模式,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实现达标排放。积极稳妥建设畜禽粪便收集、清运和生物有机肥加工,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3.3 强化“种、料、管、防、训”奶牛科学养殖和健康养殖配套技术推广
一是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加快奶牛、奶水牛、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种公牛的引进和更新。加大牛冻精改良的推广力度,提高奶牛良种覆盖率。二是加强优质牧草特别是苜蓿的种植,扩大推广玉米全株青贮,解决优质粗饲料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四是加强奶牛疫病防治,强化免疫,严防重大疫病发生,抓好结核、布病的检测净化和血吸虫及其它寄生虫病的检查治疗,保障奶牛健康发展。五是加强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扩大科技入户工程。
3.4 促进规模化养殖,推进机械化挤奶站建设
建立完善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小区。对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养殖小区,优先支持建设标准化规范收奶站及机械化挤奶站,大力发展“分户饲养、集中挤奶”的机械化挤奶站模式。为稳步推进机械化挤奶,在机械化挤奶站辐射范围内,坚决取缔收奶站(点),达标机挤牛奶由收购企业按质论价提高收购价格。
3.5 切实加强畜牧兽医体系和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全县奶牛单产低,优质粗饲料严重不足,饲养方式落后,饲养成本高,疫病防治形势严峻,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体系薄弱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奶牛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生产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实行科技项目责任制、绩效挂钩制、全员聘任制。
3.6 建立健全奶牛管理和牛奶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建立专门的乳业管理办公室,承担乳业规划布局、科技推广、奶源管理工作。组建在政府管理下的县级牛奶质量安全检测及奶牛生产性能(DH I)测定站,并作为第三方质量监测机构,保证其在检测过程中的独立性,及时解决乳品企业和奶站、奶农之间的质量纠纷。从源头开始,在饲草饲料、饮水、疫病防治、药物残留检测及病牛原奶控制等方面加强监督检验,推行奶牛健康证制度。
3.7 强化乳品加工,扶优扶强、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乳品加工企业。根据国家《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的规定,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和准入条件,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奶源半径和经济规模,防止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二是乳品加工企业要认真履行乳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严格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步伐,建立稳定的奶源基地,加大投入,改善奶站条件、强化奶站建设、加强收奶站的管理,有效控制奶源质量。三是择优扶持乳品质量安全有保证、加工规模大、市场开拓快、辐射带动奶农能力强、诚实守信的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和生产目标考核制,对在奶源基地建设、乳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企业,根据上缴税收数由同级财政按比例给予奖励;对国家级、省级和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优先支持贷款和贴息,优先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加强对乳业的税收政策支持。奶牛养殖和生鲜乳收购环节免征税,对乳品加工企业实行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乳品加工企业要认真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乳业基地划分的通知精神,严格按照所划分的基地进行收奶,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
3.8 加强收奶站的建设管理和科学合理布局,从源头上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
根据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实行严格的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制度,彻底整顿和完善奶站管理,坚决取缔不合格和违规建设的收奶站(点),维护正常的收奶秩序。
3.9 加大投入,确保奶产业关键项目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的顺利实施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保证乳业发展资金。切实加强各体系建设和技术推广的资金保障;继续扩大实施种草、青贮饲料推广、配套技术示范工程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奶牛结核和布病淘汰净化等补助政策。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小区推广奶牛标准化饲养,引导奶牛标准化饲养的全面发展。
3.10 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保障乳业持续健康发展
县政府领导班子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或联系奶产业,联系一个乡(镇),抓出一个项目。结合当前情况,制订新形势下加快洱源县乳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奶产业纳入全州“四个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层层下达任务,分解指标,跟踪督办,严格考核,从而增强各级干部抓好奶产业的责任感,切实加快全县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