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切口治疗奶牛皱胃左侧变位
2012-08-15张伟
张 伟
(洱源县右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组,云南 洱源 671203)
奶牛皱胃左侧变位就是位于奶牛右侧7~8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的皱胃,由于胃内容物酸性过高,腹内压变化较大等原因使皱胃从瘤胃底左移至瘤胃的前外侧,介于瘤胃和左侧体壁之间的不同距离,导致奶牛表现为食欲时好时坏的消化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此病在本地区发病率有上升的趁势,笔者在基层治疗实践中共收治28例,治愈24例,方法确实有效,现阐述于后与同行商讨。
1 病因
最常见于3~7岁的奶牛,在分娩前3周和分娩后4周(约占80%)发病率最高。长期饲喂丰富多汁的饲料,缺乏粗纤维,瘤胃壁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瘤胃壁松软;过量饲喂精料,精料消化吸收利用不充分,导致瘤胃、皱胃内环境酸性过高;圈养奶牛无运动场地,运动不足导致奶牛身体机能和抗病力下降。
2 发病机理
左侧移位的先决条件是皱胃张力减退或弛缓,同时发生胃底部大量气体的蓄积。胃壁的肌肉组织不多而结缔组织却相当丰富,这种解剖结构有助于大量气体的蓄积。扩张的皱胃含有大量气泡,是引起皱胃移位的一种重要的机能性因素。因此,皱胃有移动至网胃和瘤胃腹囊之间的倾向,这种移动是进行性的,由于网胃和瘤胃腹囊的收缩促进了移动,皱胃被挤向上方。代谢紊乱,特别酮病是引起前胃或皱胃运动抑制的重要致病因素。
3 临床症状
产前3周或产后4周的奶牛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急性病例食欲丧失、产奶量突然下降,而慢性病例则逐步下降。少数病例体温升高,呼吸和脉搏正常,有的发生腹泻(排浅绿色粪),有的病例则分为便秘和排或多或少的正常粪。少数病例左侧肷窝膨胀,另一些病例,因皱胃将瘤胃向内推移而肷窝下陷。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在左侧倒数第三肋软骨结合区的体壁听诊发现有高吭的钢管声。听诊时,在最后肋骨后冲击触诊有助于诱出音响。再用瓣胃穿刺针在肋骨间有钢管音的部位作穿刺,若有恶臭气体排出。即可确诊。
5 手术治疗
5.1 术前准备
病牛禁食一餐,仅给少量饮水,体质差的给予强心补液。
5.2 保定
站立保定,头部用绳固定于立柱上,两侧用两根木头夹住,木头的两头用绳固定,用绳将牛体固定于木头上,确保牛不左右摆动及下跌。
5.3 麻醉
腰荐部硬膜外腔麻醉,注入2%盐酸普鲁卡因50 mL,术部局部浸润麻醉。
5.4 操作
术者在左肷部作长约15 cm的垂直切口,找到皱胃后,助手用长管针放气,同时在右肷部也作同样的一个切口,助手用手将皱胃经瘤胃下方推向右侧,再经右侧切口找到皱胃,经复位后将缝线缝于皱胃壁离大网膜较近的部位作褥氏缝合(两根直针带线穿过胃壁黏膜与浆膜之间)、打结,再在右侧倒数第三根肋骨中间的肩关节水平线稍上方作1~2 cm的切口,将两针穿过肋骨后用线固定。将80万IU青霉素10瓶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倒入腹腔,闭合左右两侧创口和肋骨部创口,创口涂抹香油(用于防蝇)。
5.5 术后护理
(1)青霉素50万IU×10~15瓶,0.9%生理盐水500 mL静注。
(2)维生素C 10 mL×5支,维生素B110 mL×5支,5%葡萄糖500 mL静注。
(3)10%葡萄糖500 mL,50%葡萄糖100 mL混合静注,每天1次,连用3~5 d。
预后:病程短,牛体质好的,预后良好;病程长,体质差的预后不良。
6 讨论
(1)大约10年前,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造成失治、误治,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2)由于本地区近年来奶牛发展较快,普遍采取家庭圈养方式,缺乏运动,加上为了追求产奶量,过食精料,从而使本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
(3)此病的难点在于诊断上,一经确诊用手术方法治疗,治愈率较高。
(4)由于采用了双侧切口的手术方法,减少了复位过程中对皱胃的损伤(与单侧切口比较),以及固定于肋骨较固定于大网膜牢固,因而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可达90%左右。
(5)奶牛临产前2个月,每天做户外2 h的牵遛运动,可有效降低皱胃移位及难产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