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鹅病防治初探

2012-08-15段甫美崔庆泽

云南畜牧兽医 2012年3期
关键词:小鹅日龄传染病

段甫美,崔庆泽

(昆明市东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4100)

鹅具有耐粗饲、草食性、生产速度快的生理特性。发展肉鹅养殖,耗粮少,投入低,回报高的特点是各地畜牧业产业调整的一项优势产业。近年来一些生产加工企业的介入,云南省的养鹅业在迅速发展,但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疾病危害的风险,就安宁、东川、富民、德宏等地的情况来看,都普遍存在养殖技术不成熟,防控能力差,技术服务跟不上的情况,鹅病危害的隐患极大,并在一些地方造成养殖户的重大损失。为此特对鹅病防治现状加以探讨,分别对各地比较常见的疾病予以提示,以供广大养殖户关注。

1 鹅病防治的现状

(1)对鹅病的危害缺乏深刻的认识。盲目认为鹅抗病性强、好养,并相互误导,缺乏综合防治的观念。鹅病除过去存在的小鹅瘟、鹅鸭瘟、禽出败、副伤寒、大肠杆菌、流行感冒等几种外,近年又新增加了一些新型传染病,如: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鹅副黏病毒病、鹅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鹅疫、禽流感、法氏囊病、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等,很多病还无疫苗防疫。从现实来看,老的传染病继续存在,新的传染病在不断发生,加上常见多发的感冒、中毒症的复杂化、寄生虫危害,因此鹅病的防治工作是极为严峻的。若不加以重视,将给规模养鹅业造成重大损失。

(2)养殖基础落后,养殖体系不健全。目前省内很少有专一的种鹅繁育场,即使有一些也缺乏科学的育种、选种,鹅苗质量不能保证,且年生产不足20万羽,远不能满足省内养鹅业的需要,因此大量的鹅苗需从省外调进。而省外的鹅苗生产主要有几种方式:①以集约化生产为主,鹅从养殖到生产孵化都在场里,此类鹅苗相对比较安全,但价格很高。②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方式,由公司发放种鹅给农户,然后回收种蛋孵化,此种方式生产的鹅苗,安全性要视公司的技术服务能力。③比较多的为收购农户种蛋加以孵化出售,此类鹅苗的安全性是得不到保障的。鹅的许多传染病防治是在种鹅上进行,在雏鹅上进行防治效果不明显,以小鹅瘟为例,雏鹅出壳3 d即可发病,若鹅苗带病,注射抗血清和疫苗效果是不明显的,省内缺乏可靠的种鹅繁育基地,是对养鹅业的严重制约,具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3)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鹅养殖、防疫的技术人员。云南的畜牧业多以传统的猪、鸡、牛、羊为主,养鹅业作为新兴的产业,还缺乏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技术力量贮备不充分,各地畜牧畜兽医人员对鹅病的防治知道的不多,精通的甚少,由于缺乏技术服务人员,一些地方的养鹅业,都属自发的发展,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4)鹅用生物制品单一,品种少,产量低,供应面少。目前省内市场上很难买到鹅专用的生物制品,地(州)、县畜牧兽医防疫部门基本没有配备相应的鹅病防疫药物,养殖户多用一些鸡用疫苗来进行防疫,根本达不到防疫的效果。由于鹅用生物制品的奇缺,使得一些烈性传染病难以控制。

(5)缺乏科学的养殖观念和技术支撑。养鹅业在我省的兴起时间不长,缺乏科学的饲养示范基地,而一些专业学校大多未开鹅系统管理方面的课程,科普工作中涉及鹅的科学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的知识非常少,人们对养鹅业的整体认识缺乏科学性。从事养鹅业的大多为个体农户,在养殖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其突出的特点是无章法的生产经营行业,具体的表现为:不重视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场地配置等基础条件,饲草使用不合理,资金贮备不足,盲目养殖,饲喂时多用鸡猪全价料或浓缩料,绝大部分随意喂料,这样必然出现鹅的生理、营养失衡(过剩或不足)导致机体生理代谢功能失调,生活力和免疫力降低,从而引起疾病泛滥。

2 控制鹅病危害的对策

(1)严格执行“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由于鹅为群体饲养,又属水禽,一旦发生传染病就会迅速传播、污染面很广难以控制,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肉鹅的生产周期短,个体经济价值不高,发病后采用药物治疗不仅费用高,还可能形成药物残留,影响产品的质量,危害人的健康。由于鹅的一些传染病多为病毒引起,病毒在细胞内很难被杀灭,且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对机体的损害也较大,药物治疗得不偿失。在养鹅防病过程中,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并认真执行。切实做好环境卫生、消毒隔离工作,用生物制品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坚决不养未经检疫,免疫底细不清和未免疫的鹅苗。认真搞好饲养管理,满足鹅的营养需要,增强抗病能力。

(2)实施养鹅业的产业化工程,因地制宜,由能人带动,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技服务”的模式,实施统一组织生产,供应优质鹅苗,统一草种供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产品,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这样包括鹅病防治在内的整个产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目前东川畜牧局和云南长宇在这方面作了诸多努力,成效显著。

(3)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鹅作为21世纪的优势产业,鹅病的控制不仅直接关系到产业本身的效益,同时关系到环境卫生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建议把养鹅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重点抓好畜禽传染病的法律、法规落实。实施市场准入制,把有害劣质防疫、饲养配套产品阻挡在市场之外,促进畜牧业产品向安全、卫生方向发展。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校挂钩、加强鹅病防治生物制品的研制生产供应,以满足迅速发展的养鹅业需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科普工作的力度,提高从业者的科技水平,促进科技兴鹅。支持鹅产业化工作,帮助完善产业化功能,以利于产业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技术防治措施的落实。

(4)提高认识,改变观念,科学养鹅。鹅是从野生粗放条件下驯化而来,相对于其它禽类确实更具抗逆性。但是必须认识到,将少量的粗放的养殖方式改变为批量的规模舍饲,鹅的生物学特性和特点、生理机能都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内因变化极为缓慢,迅速的外因条件变化与极慢的内因变化不协调,必然产生疾病。以科学的态度,按照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使鹅群健康生产。目前鹅的养殖科研工作是相对滞后的,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加大科技投入,才能更有效增加鹅的抵抗力、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重点鹅病的防治

疫病的防治是养鹅业成败的关键,鹅的疾病近年来已日趋复杂,在生产实践中不同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疫病的流行特点,抓住重点做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防治程序,以利于用有限的资金,做出更有效的防治工作。从各地鹅病发生来看,比较多见并反复发生,危害较大的主要几个病,需高度重视。

(1)小鹅瘟,为鹅的细小病毒病,通过消化道传染,多发于4~20日龄,死亡率高,雏鹅不经治疗可死亡80%以上。

防治:①严禁引进来自疫区的鹅苗,出壳的鹅苗严禁与新引进的成鹅接触,切实做好场地运输工具的消毒。②对雏鹅注射小鹅瘟抗血清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出壳1~2日龄的注射0.5mL,种鹅在产蛋前1个月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1.0~1.5mL。

(2)鹅副粘病毒(鹅类新城疫)病原为副粘病毒,各个年龄均可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本病近年有所上升。

防治:①用新城疫苗(L系苗作为免疫用药),10~15日龄用2~3份/羽饮水免疫,2个月后进行第2次饮水免疫。②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发病的可用鹅副粘病毒血清2mL/羽 +阿米卡星每千克体重12mg+干扰素每千克体重0.5mL混合注射。

(3)鹅浆膜炎(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多发生于2~7月龄鹅,急性往往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防治:①严禁鸭鹅混养,定期用氟苯尼考、氧氟沙星作预防用药,本病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加强饲养管理,可减少本病发生。②紧急时可用菌苗注射配合抗生素有明显的效果。

(4)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这是两个危害多年的条件性致病菌,对小鹅的致死率很高,一旦发病危害极为严重。

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②药物预防,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对本病有效,但易产生抗药性,宜定期联合用药,交替用药。

(5)鹅啄羽症,是养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本病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由于鹅属肉羽兼用,发生本病可很大程度降低经济价值,养鹅中应高度重视控制本病,减少危害程度。

防治应根据不同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方法有:①可用草把悬挂,让鹅自由啄玩减少互啄。②调整饲养密度和光照时间,营造生产的适宜环境,降低应激反应。③成鹅的啄羽多为日粮蛋白含量不足,特别含硫氨基酸的不足,在日粮中增加蛋白含量,特别是丙氨酸的含量可有效控制本病,饲料中加入2%~3%的羽毛有较好的效果。其它因素应视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6)禽流感(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其中比较常见的为低致病性禽流感,但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传染病,一旦发生危害极为严重,因此应高度重视对该病的疫苗注射工作,

(7)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原为腺病毒,1993年首先在四川发现,危害3~30日龄的鹅,10~18日龄为死亡高峰期,死亡率为25% ~75%,甚至高达100%。

防治:种鹅开产前1个月注射小鹅瘟-新型病毒肠炎二联苗,间隔7 d二次免疫。

其它,如球虫、肠道寄生虫、中毒等疾病均可造成重大危害,在防治工作中应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猜你喜欢

小鹅日龄传染病
初配日龄对杜洛克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初配日龄对丹系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瘸腿小鹅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阿健的小鹅
蛋鸡合理投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