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分析
2012-08-15宜良县经营管理站652100朱映中
□宜良县经营管理站 652100 朱映中
1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概况
1.1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宜良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于2007年8月开始,全县共投入资金172.8万元(其中:省市补助资金117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0万元,乡镇级资金45.8万元),抽调人员2 249人次,出动车辆1 102辆次(含摩托车)。宜良县“数字乡村”网上连省、市,下接 9个乡(镇)、133个村委会、864个自然村,采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和反映了全县农村基本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1.2 采集了丰富的乡村基础信息
采集基础数据报表1 013份,网页材料1 153份,照片115 811张,制作上传视频882个。到目前为止,全县拥有县级网站1个,涉及栏目26个;乡(镇)级网站7个,涉及栏目18个;村委会网页111个,涉及栏目14个;自然村网页763个,涉及栏目12个。每个栏目都有对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较好地反映了我县的农业农村信息。
1.3 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全县乡(镇)、村委会、自然村网页中,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包括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文教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经济、特色产业等九个方面153个指标。县、乡、村委会、自然村的基本情况、村容村貌、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发展重点及存在问题等信息资料,都以图文声像等形式真实呈现,为各级领导了解农业农村信息提供了最迅速、最简捷的方法和渠道。
1.4 及时发布“三农”信息
我县“数字乡村”网站自建成以来,共计发布信息5 700余篇,其中向省“数字乡村”网站上报信息320篇,被采用272篇,更新图片21 156张,更新视频90个。通过“数字乡村”网促成葡萄交易4次,金额85万元,充分展示了“数字乡村”网络平台发布“三农”信息的载体和桥梁作用。
1.5 整合资源,加强农村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宜良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加大投入,配备各种硬件设施,新开通宽带9条45个点,并培训了专、兼职信息员39人,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2.1 网页模式单一,部分图片命名不够规范
各村委会、自然村网页的文本内容模式单一,文字内容不够丰富,部分图片命名不够规范,局部文字逻辑性不强,缺乏创意。
2.2 网页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信息采集人员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技术不过硬,一些照片没有代表性,不能反映村庄、学校、民居等的实际情况。视频的采集和编辑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视频在剪辑中没有做到字幕、配音和画面同步。
2.3 乡(镇)“数字乡村”网站维护工作没有专人管理
个别乡(镇)对“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在每年的数据报表更新和信息发布工作中没有安排专人负责,人员流动大,导致网站维护出现青黄不接,降低了网站质量。
2.4 维护的经费不足
“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过程中经费投入不足,每年的数据资料更新难度大。
3 对策
3.1 不断创新,提升质量
查缺补漏,不断完善网页质量。根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季节性,适时进行图片、数据的采集、更新工作,确保栏目内容真实、新颖;根据各地实际,设置活动栏目,突出各地特色,反映农村实际;对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进行拍摄和反映;更新的数据报表要以统计报表和农经报表一致,确保数据报表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做到数据报表、资料齐全,图片清晰、命名准确,信息发布及时。
3.2 充分开发“数字乡村”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
利用农业信息网和“数字乡村”网搭建宜良县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无偿服务。该平台主要负责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的搜集、公布、流转程序的指导,政策的宣传,经验的介绍等,及时向土地流转双方传递土地流转信息,促进农民增收。
3.3 定编定员,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
建议省、市、县级政府出台文件落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编制、人员,加强业务指导,定期举办业务培训,提高乡(镇)信息员对图片处理、视频编辑、网站管理、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为更好地维护“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4 加强领导,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经费。二是地方各级强化责任,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做好协调工作。三是加强指导与督查。把此项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中,对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任务完不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