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和能力的意义与途径探讨
2012-08-15冯丽梅赵晓慧
王 旭,冯丽梅,李 娟,赵晓慧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和能力的意义与途径探讨
王 旭,冯丽梅,李 娟,赵晓慧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积极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能力是使中医学事业蒸蒸日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可推动中医传统理论向现代理论的变革,实现中医现代化;可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提高疗效。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能力有三条途径,一是学校下大功夫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文化素养。
中医;科学精神;能力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承载着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曾经在历史上遥遥领先,为人民的健康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都突飞猛进,而中医学却因存在着一些用现代科学还不能很好解释的机理,没能很好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而发展缓慢,其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得不到广泛的认同。要打破这种僵局,突破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的隔阂,必须培养跨学科人才,提高中医人才的科学素养,加强其科学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仍然是重视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时中医学校多是专业院校,学生与其它专业交流机会较少,知识面相对狭窄,科学与人文素养均有待提高。虽然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一些中医院校开设的专业多样化,如设立医药管理、市场营销、外语等实用性专业,但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本身的素质提高并没有多少实质的推动。所以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引起人们的重视,纷纷进行改革,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相互促进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去年山西中医学院启动了《基于第二课堂的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课题研究。其中一重要内容是关于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中医药大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药大学生具有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中医药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对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作一探讨。
1 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培养的意义
科学精神是指追求探索事物真相的精神,它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团结合作。
1.1 推动中医传统理论向现代理论的变革,实现中医现代化
中医传统理论是实践经验与哲学理论的直接结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产物,这就注定了中医学很难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通过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明其中的科学原理,这无形中会让人们误解,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中医传统理论的形成方式造成了它的封闭性、停滞性,无法在实证事实的检验中得到验证、修正、变革改进;更无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通,始终游离于现代科学的边缘,不能与之互动,不能吸收利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加速发展[1]。
当代中医药大学生承担着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中医,对中医的科学体系进行科学的分析、验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成果、技术和表达方式对中医原有的理论体系进行诠释与重建,使中医学中的科学知识和规律能用现代科学方式加以昭示,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加以表述,从而使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得以沟通和融合,使中医学能更快速的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而走上加速发展的道路,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1.2 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医学的作用在于解决病症,维护生命健康。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所作的理论研究,都是为了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医生,才能在日常的实践中细心观察各种病例、主动思考其共同特征及其特殊性、发现疑点和难点,查阅相关文献,求教专家,不断总结,不断积累,进而形成研究课题,再运用科研技能,努力探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能够取得创新式成果,并能将研究的结果运用到临床上,让科研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临床疗效,而在实践中形成反馈,促进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形成实践-研究-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样具有深厚理论知识与科学精神的中药学人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创新,促进中药学发展,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2 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医学院校中,由于医学生未来的工作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所以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理论、新方法,以期学生能够胜任医疗工作。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而满堂灌、满负荷的学习,大量的记忆背诵,使学生没有时间来认真思考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在考试中,重知识概念轻知识运用,无形中促使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忽略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强硬记忆,应对考试,而抑制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知识理解与运用,磨灭了创造性,导致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得不到激发。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实行者,教师在科学精神及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的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给予充分的发挥空间;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最终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这样在思想上给予较大的自由空间,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推动学生追求真知,形成实践创新的良好学风,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能给教师提供自由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而且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
2.2 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精密的有机系统,单纯依靠医学是很难全面深入的了解,所以医学的发展需要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的介入与合作。因此医学生有必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对当代的中医药大学生在注重医学理论教学,夯实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在第一课堂开设相关学科课程,在第二课堂中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了解现代科学、参与科研的更多平台与机会,鼓励本科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自主研发与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科学精神及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使他们更好地与相关学科人才交流合作,能够借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丰富促进中医的发展,同时运用中医学的理论来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形成合作互动,促成一个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作者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实践第二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一是科学讲坛,可以不定期邀请中医药专家、学者为我院学生做专业学术专场讲座,更多邀请我省各大院校各学科专家,为学生开丰富多彩的科普讲座及科学史的讲座,不拘泥于医学,提高医学生的科学素养。或者播放视频介绍最新科技进展,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扩展科学知识。二是大学生参与科研,组织学生参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的课题,举办山西中医学院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小发明活动、学术论文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大赛等。有计划地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可以巩固、充实学生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理的内在动机,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他们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将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办研究型协会,鼓励倡导学生自觉自愿组成学习研究型协会或学习兴趣小组。是学生自治型组织,完全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组织,研究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系校学生部门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协调指导教师及其他学生需要帮助解决的事宜。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习工作的主动性等,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自主互助学习风气、学习氛围的形成,还会无形中促进教师们的学习研究动力,促进我院向学习研究型大学迈进。四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科研方案,开展科学精神交流会等。学院选出优秀实施方案,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并实施给予一定奖励。这是一个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活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丰富校园文化。尤其是优秀实施方案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奖励,会提高设计者本人的成就感,促其不断进步,还可能激励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促进第二课堂的良性发展。五是让学生参与科研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对医疗社会现象、当地医学状况等现实问题进行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学校进行评比奖励。还可以开展药膳、中医药摄影大赛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拓展思路,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科研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运用学习,检验所学,积累经验,在科研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培养科学精神及能力。
2.3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文化素养
古今中外,任一学科有成就者无一例外地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广泛的知识领域,这使他们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解。所以目前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成为我国大学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医药大学生则尤为必要。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在其形成时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及其他文化成果,尤其是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当代中医学生是现代科学教育的产物,思维方式西化,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使得大多数学生甚至教师对中医理论不能完全理解或认同。所以应注重加强对中医生传统文化教育,使之感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之不同,提升学生对中医的接受力与感悟力,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山西中医学院为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已开设或计划为学生开设系列选修课有:“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哲学基础”、“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国学经典选读”等,通过第一课堂形式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与科学。同时第二课堂紧密配合,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如此次第二课堂改革准备开展“读经典、诵经典”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国学名家进校园等活动,还有传统艺术(如国画、民乐、书法、剪纸等)、传统保健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等系列活动。我院已有传统文化学生协会承载着宏扬传统文化的职能,如太极拳协会让学生体验我国传统功夫,艺翔书画艺术协会让学生领略书画、剪纸等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使我院大学生全面感受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思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继承中医,建立中医思维。同时从古人的创造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之重要,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大学生医学科学精神之培养。只有很好的了解古人,继承前人,才可能产生新思想,更好地发明创新。
总之,作为培养者的中医药大学应注重第一课堂,抓住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营造一种求实、探索、创新的校园氛围,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能力。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长远的发展动力。作为21世纪的中医药大学生,抓好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锻炼自己的科学精神及能力,在学习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学习中勇于创新。只有具有科学精神和能力才能更好的承担起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要使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医学事业蒸蒸日上,积极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1]邢玉瑞.论科学精神与中医理论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3):4-5.
G640
A
1006-2769(2012)02-0220-03
2011-11-30
山西中医学院校级课题《基于第二课堂的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王 旭,男,现为山西中医学院学生处处长。
冯丽梅,女,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