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

2012-08-15黄洁宋振超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职业化专业化队伍

黄洁,宋振超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已经逐渐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学者们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研究成果从概念内涵到对策路径、从体制机制完善到学科建设都有所涉及。本文在梳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内涵及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高校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试图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内涵及关系

对于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内涵目前学界尚无定论,笔者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认同以下论述:所谓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指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1]根据曾湘泉的阐释,职业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行业、这份工作,是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二是从职业的壁垒和标准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行业要有一定标准和要求;所谓辅导员专家化是指那些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中,既经过专业深造有着较高专业理论素养、有着丰富的辅导员实际工作经验,又对辅导员工作有着深入的科学研究,[2]对自己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某一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专家。

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基础,专家化是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延伸与提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专业化的过程和职业化的过程有一段时间是相互交替甚至可能是重合的,它们最终的发展将促进辅导员专家化的进程,可以说,这三者是同一条道路的不同阶段,三者之间的关系互为前提,互相推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着工作繁重、地位不高、出路不畅的问题,在进行辅导员选聘、任用和流动、培养时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表现为一定的“非专业化”、“非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更加无从谈起。

2.1 准入机制不严,专业化程度堪忧

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内涵来看,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对于辅导员职业应当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壁垒。由于目前国内的辅导员制度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从业资格与标准,此时专业背景和学历一样,应当充当职业准入的条件,把好入口关。而当前大多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是党员、有学生干部工作经验等基本条件外,对应聘者的专业要求并不高,甚至有的学校考虑到将来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在录用人员时更加偏向招收与本校所设专业相关的应聘者,而将少数名额留给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文科类专业应聘者。此类现象在部分理工类院校尤其严重,应聘者往往缺乏相应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背景,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工作缺乏热情,在面对实际的学生工作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尽管辅导员从业者都会接受短暂的岗前培训,但是对于增加专业技能的需要也只是杯水车薪,再加上有的高校缺乏完善的在岗培训和交流机制,导致辅导员成了名副其实的“办事员”,专业化程度甚为堪忧。

2.2 职业地位不高,自我认同感缺失

由于长期受到狭隘办学思维的影响,在高校内形成了重业务轻管理的工作氛围,那些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业绩的人,容易得到舆论的肯定,而那些在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上的人,由于工作的原因,很难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辅导员亦是如此,其职业价值被或多或少地予以否定。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高校辅导员就是“事务员”、“万金油”,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各职能部门就习惯性地交由辅导员落实,辅导员的工作就变成了“打杂”。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模糊了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致使辅导员对这一职业价值重要性的漠视。[3]这些因素也不同程度导致了高院校辅导员对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2.3 人员流动频繁,职业化意识淡薄

根据职业化的要求,进入辅导员队伍的人员应当对辅导员工作有较高的认同感,将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事业来对待。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内已经基本形成一种氛围,辅导员只要是自身所学专业与学校开设专业相关的,他们更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尽快转为专业教师,或是为将来转为专业教师打基础,将个人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本专业的科学研究上,而忽略了真正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将辅导员工作当作是终生的职业去追求,这类辅导员往往最多带完一届学生或干脆半途就退出了辅导员队伍,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缺乏工作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这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削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2.4 岗位基础薄弱,专家化进程缓慢

辅导员的专家化是在职业化、专业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成熟的,如果没有一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优秀队伍,就没有对辅导员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经验积累,也无法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辅导员专家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专家化建设自然无从谈起。目前,一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上长期处于无梯队、无层次、无结构、无积累的“实习状态”,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缺乏人员保障;另一方,即使有人乐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希望在辅导员岗位上有所作为,在高校当前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氛围下,对辅导员工作科研平台搭建、科研资金投入等方面重视还远远不够,缺乏基本的外部保障。

3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对策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非专业化”、“非职业化”、“非专家化”现象已经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瓶颈。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高校里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意识较为淡薄,高校需要自上而下转变观念,统一认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党委行政领导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像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从思想上、政策上重视与支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始终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作为辅导员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去推进;其次,辅导员自身要端正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提高职业化意识,要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长期的、终身的职业和事业来追求,而不是一个临时职业;最后,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舆论支持,在校内营造一个尊重辅导员、理解辅导员和实施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良好氛围,要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2 完善准入机制,引进退出机制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拓展以及就业指导等重要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由于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准入机制尚未健全,初始引进的人员在专业素养上不能给予保证。因此,高校更应严格把握选聘标准,严把人员进口关,确保新进辅导员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员具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相关专业背景,在源头上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提供人员保障。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前要求高校招收的辅导员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可能性不大,为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高校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考评制度,建立有效退出机制,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对工作不称职的要进行批评教育,仍无改进的坚决予以淘汰。

3.3 构建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要求,不是一个抽象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总是具体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与社会要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社会的发展变化越迅速、越深刻,及时提高、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必要性也就越明显。”[4]当前,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采用了比较宽泛的专业口径,留用的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尽相同,专业化发展先天不足。在没有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准入标准制度之前,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在职的辅导员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分形式的培训是极为重要,既及时弥补了辅导员专业知识技能缺乏的情况,也挖掘了辅导员发展的潜力,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阶段上,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从层次上,分为对新辅导员的培训和对老辅导的培训;从内容上,分为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从形式上,分为课堂教学、培训班、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网络平台、学习考察等。在校内,要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召开工作研讨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要充分发挥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选送辅导员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培训,让辅导员通过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及时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逐步实现这支队伍专业化。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可通过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岗位轮转、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4 转变学生管理模式,推进专家化建设

辅导员工作的专职化、专业化必然要求辅导员队伍逐步向专家型发展,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思考甚至深入研究以后,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工作内容和任务的纷繁复杂使得每位辅导员不可能事事精通而只能‘术业有专攻’。职业辅导员可以分布在以下几个专门的方向: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指导辅导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就业指导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业辅导员、住楼辅导员等”。[5]高校要通过逐步转变学生的管理模式改变辅导员工作“博而不精”的现状,每一类辅导员都能有专攻的一个工作方向。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制定政策,建立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学生工作研讨会,开展学术研讨和论文征集评比等活动;设立研究基金,为学术研究提供资金保障;成立研究团队,鼓励有志于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们针对学生工作面临的现实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某一方面作深入调查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的合作格局。通过各类研究平台的搭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骨干和专家,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水平的专家化。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一支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不断探索出新的工作机制,同时也需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政策导向上给予那些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予以保障,从而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进程。

[1]梁昱庆.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2008(12):1-4.

[2]赵晟.论高校辅导员专家化的发展方向[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4):60-62.

[3]张世栋.和谐视角下的理工类院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27):154.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熊芬,张璟.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86-88.

猜你喜欢

职业化专业化队伍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管理法》解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大雁的飞行队伍
加速职业化
还剩多少人?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