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初见成效
2012-08-15巍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672400沈嘉彬王丽琴官扬基
□巍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672400 沈嘉彬 王丽琴 官扬基
巍山县国土总面积2 200 km2,其中,山区面积2 052 km2,占总面积的93.3%。共有耕地26620 hm2,其中常耕地21 086.67 hm2、水毁及低标准农田5 533.33 hm2。主要分布在巍山坝子、山箐沟两旁,山区、半山区丘陵、山槽、山洼等地带;旱地12386.67 hm2,占 58.74%,主要分布在山区。2008年,全县有9 213.33 hm2中低产田地,占全县总耕地的34.61%。这些中低产田地耕种质量差,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冷浸内涝、干旱缺水、耕层浅薄、养分贫乏、质地黏重、坡度大、砾石多等障碍因素突出。特别是大部分山区耕地,水利基础设施匮乏,灌溉保证率低,基本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耕地质量状况极大地制约着巍山县粮食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08年全县粮豆平均亩产仅为330 kg。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精神及省委对全省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决定,依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2009年,巍山县制定了《巍山县7 000 hm2(10.5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规划建设期为2009~2020年,分两个阶段:即前一阶段2009~2012年;后一阶段2013~2020年,在全县范围内实施7 000 hm2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项目。
1 中低产田地改造情况
长期以来,巍山县始终坚持把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长抓不懈。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本着“分类指导、巩固坝区、突出山区、效益优先、连片推进”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选择在土地增产潜力较大、经济基础薄弱、具有一定水源条件和耕作基础、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实施改造。改造以基本农田保护为基础,以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在布局上以流域和类区为基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力争达到最佳效果。同时结合部门项目实施的总体要求,通过项目资金整合,有效提高项目区农田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6月,巍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通过整合烟草、农业、财政、水利等部门项目,在南诏镇、大仓镇、永建镇、五印乡、马鞍山乡、紫金乡、牛街乡、青华乡实施。通过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两年来共投入资金3 796.56万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273.33 hm2,完成全县总体规划的32.5%。建成田间硬化沟渠100.41 km;田间机耕路6.65 km;管网2 km;小库塘除险加固14件;20 m3小水窖500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 273.33 hm2;种植绿肥680 hm2;设置监测点114个;项目区实施技术培训1.2万人次。为巍山县粮食连年丰产增收、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巍山县始终坚持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和山区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烟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资金、统一选项、统一验收,分项负责、分别实施、分类指导”的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整合资金、突出建设重点、创新体制机制、精心组织发动、扎实稳步推进。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抓分析研究。认真对全县耕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准确掌握情况,充分运用调查结果,为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经调查分析,全县耕地具有平田坝地较少、旱坡地多、地力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的特点。全县有中低产田地9 213.3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4.61%。其中坡耕地4386.67 hm2,占47.61%。
2)抓安排部署。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科学编制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抓好项目实施,落实各项任务。二是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努力形成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工作格局。三是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项目来抓,建立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的责任机制,并制定相应绩效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行政问责。四是加强对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度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报道,为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五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投入。六是县政府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列为巍山县重点项目,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顺利完成。
3)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发改、财政、国土、农业、水务、林业、科技、统计、扶贫、烟草、信用社、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并在县农业局下设办公室,配备了3名专职人员负责做好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相关工作。
4)抓规划编制。着眼长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规划。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有关专项规划,统筹规划,连片综合治理,做到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相一致、县级规划与部门专项规划相衔接。同时,统筹考虑田网、水网、路网、林网建设,确保做到规划与实际相统一,图纸与实地相统一,规划区域、建设区域和检查验收区域相统一。
5)抓工作落实。坚持按“四个统一”要求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即:坚持统一规划、重在山区,在完善坝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山区;坚持统一标准、重在建设,加强实施水、路、网等配套工程;坚持统一资金、重在整合,实现中低产田地改造整体开发、集中开发、连片开发的有机结合;坚持统一实施、重在实效,充分依托水资源做好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在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加强各项目部门的协调工作,多次听取项目实施部门的汇报并实地督促指导,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项目均召开工程招投标会议,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建设工程廉政合同》。实行监理招标制,确保工程质量。严格专户管理、专账列支,对项目专项资金一律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跟进、专账核算,确保资金封闭运行。严格执行“按计划、按概算、按合同、按进度”拨款原则,确保了专款专用。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1)增强了农业抗御旱灾的能力。通过田间水利工程建设,极大的提高了输水利用率,增强了项目区农作物抗御旱灾的能力。2010年,面对百年一遇的旱情,我县中低产田地改造结合实际,按照“以抗旱救灾为中心,统筹好中低产田地改造”的要求,依托当地水源搞好小库塘除险加固等水利建设,提高了人畜和生产用水的供给,保证了项目区人畜饮水和烤烟、玉米等农作物的栽种,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
2)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地,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项目区“有水留不住,干旱渴死牛”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善,土地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增强了耕地抗旱保水能力。通过坡改梯台地建设,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并配套以增施有机肥、生物篱固土保墒等农艺措施,既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又减少了土壤冲刷和水土流失,山区坡耕地土壤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4)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项目区农业生产灌溉、机耕、土地产出率低等制约因素。通过修建机耕路,实现了车辆拉运农用物资;新建的三面光沟渠,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节约了水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5)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升值。完善了水利设施,配套机耕路,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促进农业招商,加快土地向企业、大户流转,经营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促进了土地升值。大仓镇项目区建成后,大仓文华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进驻项目区,发展日本香葱种植20 hm2,建设脱水蔬菜加工厂,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收入,土地租金由原来的每亩200多元增加到了700元,同时农民到公司打工达2 000多人次,务工收入达20多万元。
6)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巍山县在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成后,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以蔬菜种植为突破口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将蔬菜面积从333.33hm2增加到了666.67 hm2,增加了项目区农民的收入。
4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资金补助标准低。巍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国家补助资金平均每亩为980元,项目实施要达到中低产田地改造高标准的要求困难较大。
2)缺乏统筹规划,资金整合难度较大。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分散在农业、水利、农开、烟草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对项目建设要求不尽一致,资金使用受部门用途限制。同时,各部门上报批复的时间不同步,资金到位时间不一致,要及时启动项目建设,资金整合存在困难。
3)施工条件差,项目建设成本较高。巍山县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的重点在山区,而山区交通运输条件差,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在实施过程中,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工地,既增加建设成本,又影响施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