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2012-08-15杨晓燕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评估院校

邓 光,杨晓燕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深化内涵建设、加快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开展专业建设绩效评价,建立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完善高职教育评估体系,是引导和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加强自身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1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界定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以定量或定性的形式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1]评价的内容(或结果)与评价的功能(或目的)是构成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概念的两个基本要素。

1.1 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

对高职教育而言,专业建设的“绩效”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行为过程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

1.1.1 专业建设的社会价值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而教育的社会价值则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2]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专业建设的“产出结果”表现为以就业为目的的“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以服务为宗旨的教科研成果以及由此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就是人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的提高,以及因此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专业建设的社会价值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

1.1.2 专业建设的行为过程

“优秀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做事的结果,还取决于做这件事所拥有的行为或素质。”[3]专业建设本身是一种行为过程,包括专业设置、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以及师资队伍与环境资源建设等诸多内容。过程不等于结果,但却对结果有着重要或直接的影响。通过对专业建设行为过程的“体检”,获取专业建设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诊断”行为过程的有效性、行为与结果的关联性,是指导和帮助专业建设的过程控制与管理、达到或接近专业建设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

1.1.3 专业建设的发展潜力

影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其结果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只要是改革或创新,就会有风险、有失败。将发展潜力作为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既是对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也是对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潜在的素质与能力、环境与条件进行考查,以评判现行专业建设行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1.2 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功能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具有以下功能:

1.2.1 示范功能

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不同于综合性的“达标式”评估,而是对专业建设的社会价值、行为过程和发展潜力等方面优良程度的区分,以评价结果的等级或者排名来展现专业建设成效、树立专业建设范式,在专业建设的方向、模式和特色等方面发挥激励、引导和示范作用。

1.2.2 决策功能

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的教育评估,其结果是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重视和支持专业建设,加大对优质专业或潜力专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投入效力的决策依据,同时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1.2.3 调控功能

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一方面以权威、开放、透明的评价结果引导社会需求(如用人单位和考生对优质专业的选择),成为促进专业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外力”;另一方面则推动高职院校内部在专业设置与规模控制、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教学模式与实现途径等方面,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学校与学生、企业、社会在产出与供求关系上寻求价值平衡的“内力”。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的教育评估,是高职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特定的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专业建设的社会价值、建设过程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实现绩效目标状况所实施的定性或定量区分的测评活动,旨在树立专业建设范式,提高财政投入效力和专业建设调控能力,促进学校、社会和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现状

2.1 绩效评价成为教育质量评估改革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3年开始试点评估,2004年至2007年间完成了首轮评估,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宣布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正式开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评估从类型看,主要有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示范性院校建设评估和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专项评估(如重点专业或品牌特色专业、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等)三种类型;从评估主体看,是以政府评估为主、院校自评与社会机构评价为辅(如麦克思研究);从评估内容看,由水平目标评估向过程评估转变、由硬件建设评估向内涵与质量建设评估转变、由综合性规范式评估向专项建设绩效型评估转变;从评估方式看,正逐渐由被动评估向主动评估转变。因此,适时开展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正是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这种时代要求。

2.2 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显薄弱和滞后

较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本科专业评估及专业认证,我国高职教育评估起步较晚。一是专业评估还仅限于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专业剖析”以及品牌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的申报和验收,尚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评估专项。二是以“绩效”为重点的专业建设评价在理论研究、体系构建、实践探索等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专业标准还不能与职业标准有效接轨,专业评价尚不能对考生与家长、企业与社会产生有效影响和导向。

专业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基点,是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措施,“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4]对专业评价的研究就是对专业建设过程与方法、质量与标准的研究,是高职教育专业研究的核心问题,[5]专业建设绩效评价则是其中一个新的领域。深入研究和探讨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内涵、功能与标准,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推动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探索建立高职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也是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改进教学评估,推进专业评估,实行绩效评估”精神的贯彻与落实,同时对改进和完善高职教育评估体系,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管理,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3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构想

绩效是可以衡量和可以控制的。构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体系,以对绩效的考核与管理来加强对绩效的形成过程、绩效的结果进行控制与改进,是发挥专业建设绩效评价功能、实现专业建设绩效最大化的主要手段。

3.1 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取决于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架构及其核心要素。

3.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在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总方针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界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面向区域,注重服务。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学科前瞻性、人才储备性和岗位普适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更加侧重服务的区域性、需求的现实性和职业面向的针对性,[5]其专业建设从专业设置到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定位、产学研重点与方向均应体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产业或行业发展、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分类指导,注重特色。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或一类专业显著区别于其它专业独有的表现形式与风格,并对同类院校专业建设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其形成取决于该专业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如所依托服务的行业企业文化环境、所处地方区域人文环境以及专业建设实践的历史积淀等)、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名校不一定所有的专业都强,一般院校也未必没有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既要对不同区域或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有所区分,也要对国家级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与一般高职院校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此体现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公平与公正。

第三,过程评判,注重潜力。近年启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为专业建设的过程评判提供了连续、全面的数据支持,结合专业建设其他佐证材料与实地考察,客观分析专业建设“规定动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自选动作”的特色与创新,把对专业发展潜力作为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为专业建设整改与提高提供“处方”。

3.1.2 指标体系的逻辑架构及其核心要素

第一,从绩效评价的特点看。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则表现为:一是评价指标按“诊断式逻辑”进行排序,即根据绩效评价的内涵先看结果、再由过程查找原因、最后分析潜力并开出“处方”;二是评价以区分出专业建设的优良程度为重点,是选优式评价;三是以专业为单位的专项评估,通过绩效评价为政府、社会、学校对优质专业的政策激励与财政扶持提供依据。

第二,从绩效评价的结果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专业建设绩效的主体结果,内容应涵盖: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计算机英语考试通过率、职业技能竞赛参与与获奖情况、毕业生就业率与签约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等内容,是重视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措施、力度与成效上的综合体现。此外,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利用专业教学与科研资源,开展各种理论研究与技能培训、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科技咨询与服务以及由此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等方面的能力,是专业建设绩效结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从绩效评价的作用看。结果取决于过程,细节决定成败。专业建设理念、专业管理、专业特色与潜力等内容包含于专业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如专业设置与定位反映了相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行业企业的需求性,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反映了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校企合作的专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师资队伍建设涵盖了队伍结构(如知识、年龄、学历与职称等)、“双师”素质、教科研能力与水平、建设规划与培养措施等内容,不仅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专业建设成效与发展潜力的决定因素。

3.2 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

专业建设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结果认定与管理以及评价周期等内容。首先,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按照教育规划纲要中“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精神,理清、理顺政府、学校、社会在高职教育中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在专业建设管理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要符合高职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逐步建立起以社会第三方机构为主体、政府与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绩效评价体制。其次,建立国家、省(市)、学校三级专业建设绩效评价制度,将某些课程、教材、基地等单一评估项目纳入以专业为单位的绩效评价中,减轻高职院校评估“负担”。同时,借鉴如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评价方式,并考虑到专业建设绩效的显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周期性(如4-5年为一周期)滚动评价,定期发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绩效评价报告或专业排行榜,引导和推动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的改革与发展。

[1]张彦通,李茂国,张志英.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37-40.

[2]史秋衡,余舰,宁顺兰,等.高等教育评估[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48-50.

[5]邓光,傅伟.高职教育“专业”的涵义、特征与问题——基于高等教育类型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92-94.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评估院校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